解放初期蘭州車站

“所謂精緻,不僅要看起來好看,更需要一種情懷。”73歲的蘭州老人王鴻慶將百年“老蘭州”的歷史歲月,通過筆墨“印”在了300多張畫紙上。“留住的不僅是消失的景點和街區,更多的是鄰里之間的溫情……”他說。

王鴻慶畫筆下描繪的“童年的鐘”

王鴻慶四五歲就跟隨爺爺用畫筆記錄生活,那從時起,他提起筆,就再也沒有放下。蹲下身子,拿根枝條,開始勾勒他與玩伴的趣事,這是王鴻慶兒時在老家大院裏經常乾的事。

王鴻慶畫筆下的蘭州水車園

有一次,爺爺在樹下躺在椅子上“打盹兒”,王鴻慶便在角落偷偷畫下了爺爺,這讓作爲“大家”的爺爺大喫一驚。就這樣,他的“天賦”被爺爺發現了。從此,爺爺就“收他爲徒”。

王鴻慶“記錄”的鄰里之間的溫情

1954年,9歲的王鴻慶跟着爺爺去了西安拜訪畫界“大咖”。不僅讓他大開眼界,更堅定了自己畫畫的信念。“從小耳濡目染,雖稱不上天賦異稟,但也足夠優秀。”他說。

王鴻慶筆下建設中的“老蘭州”黃河鐵橋

1964年,王鴻慶在湖北工學院(現爲湖北工業大學)讀了“熱能工程”專業,“父親是黃埔軍校畢業的,不建議讓我學文。”他說,雖然略帶遺憾學了工科,但自己“天生喜文”的性格還是會在閒暇之餘,偷偷拿起畫筆。

民國初期的蘭州中山橋和白塔山

畢業後,王鴻慶被分配到了當時位於蘭州的西北電力建設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成爲了一名技術員,雖然工作繁忙,但他總會抽空記錄那時候的自己,以及身邊每天發生的事情。“還經常往報紙上投稿。”王鴻慶說。

王鴻慶筆下的“蘭州解放”

王鴻慶最初在甘肅畫界嶄露頭角是在1978年。當時,中國官方舉辦西北五省區版畫聯展,在甘肅省博物館內,他的作品《黃河明珠》得到業界認可並一炮打響。隨之,他也得到了很多老闆的賞識,不僅向他求畫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有“經紀公司”找上門包裝他,讓他專門畫胡楊。

圖爲他畫的“三寸金蓮”

清末扎着小辮的男人,裹着“三寸金蓮”的女人,以及爺爺用畫筆記錄的辛亥革命時期有關蘭州的那段歲月,至今讓王鴻慶記憶猶新。“有些東西消失了,真得就沒有了。”關於蘭州的記憶,他想盡辦法將把這些溫存都留下來。

王鴻慶描繪的百年前蘭州人喫牛肉麪的場景

2005年退休後,王鴻慶開始專門畫畫,還自創了“快速形準的繪畫方法”,並開辦了畫室,給孩子們免費教學畫畫。繪畫不是簡單表現美,不僅是看起來好看,“美是一種情感,一種情結。”王鴻慶說,他努力地教學生,想把這種情結傳遞下去。

王鴻慶畫筆下“老蘭州”河沿

《甘肅易幟》是王鴻慶目前爲止頗爲滿意的作品。該作品在甘肅“書立方”展覽時被人看上,出40萬元高價王鴻慶沒有賣,他說,不是價格不夠,而是“這畫承載了我一生的記憶。”

王鴻慶畫筆下“老蘭州”街上

王鴻慶感慨說,這幅畫,雖然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創作完成,“但收集素材,我用了一生!”那年、那時、那種心境,恐怕今後也畫不出來了,“我借給你可以,但我不賣。”

王鴻慶畫筆下百年前蘭州鎮遠門

之所以能畫出讓人共鳴的“老蘭州”,“只因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王鴻慶回憶,小時候身邊都是“黃色”,每次爬到房頂看到長出來的那一抹綠色就感覺很親切。如今到處鬱鬱蔥蔥,這種鉅變,猶如沙漠中看到綠樹,不只是欣喜。

抗日戰爭時期“蘭州空戰”

如今,王鴻慶創作的“老蘭州”系列已經有300多幅了,基本涵蓋了他眼中“精緻”的老建築、老街道以及民俗文化等,但他總感覺還沒畫完,“我要是走了,這些東西也就全帶走了。”王鴻慶說,現在年紀越大越恐慌,來不及畫的已消失,但眼前能畫的,一定要留住。

來源:中國新聞網/魏建軍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