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智的確很能保護所有人,但有時候,當愛情已經沒有不可抗力做阻礙時,也可以適當讓情感來控場。而且,當愛情與責任並存之時,沒有理智的愛情還會是一場災難,取悅了當下相愛的人,卻傷害了他人與未來。

女主與女配對愛情的態度都讓觀衆捉急是什麼體驗?
電視劇《清平樂》的觀衆最有話語權。

在這部古裝大劇裏,觀衆欣賞女主角曹丹姝的寬闊格局,卻同時爲她在愛情上的躊躇揪心,恨不得按頭讓她和仁宗來段轟轟烈烈的表白。觀衆一定程度上也認可女配張妼晗的青春熱情,但在她成爲寵妃之後,又無法支持她不斷膨脹的“戀愛腦”。

一個過於戀愛至上,爲了自己的情感訴求不顧他人感受與自己的責任,一個過於遵行身份責任,在束縛中不敢輕易向所愛的人表露內心。顯然,兩個人的愛情都不會一帆風順,一個先甜後苦,一個先苦後未知。

誰會成爲最終的贏家?上帝視角已經給了答案,觀衆對於兩人愛情觀欣賞的比率傾斜,其實也說明了故事所向。但兩人完全不同的愛情觀並沒有明確的對錯之分,而是需要相互補給的,這兩個角色的搭配讓七話想到了經典電影《理智與情感》。

電影《理智與情感》改編自《傲慢與偏見》作者簡·奧斯汀的另一部同名小說,是李安進軍好萊塢後第一部作品,曾經在奧斯卡等獎項上收穫頗豐。它雖不若李安的《斷臂山》、《臥虎藏龍》般有着超強知名度,卻是一部難得的佳作,對愛情探討非常細膩。
故事以十八世紀英國莊園主家兩女兒埃麗諾、瑪麗安爲核心展開。姐姐埃麗諾沉穩理智,對愛情的思考顧及了各方因素,妹妹瑪麗安卻熱情大膽,一心向往轟轟烈烈的真愛,從不避諱他人的眼光或身份約束。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兩姐妹對愛情的態度,與曹丹姝、張妼晗如出一轍,她們也代表了現實中兩類最常見的愛情觀。理智佔上風的人會考慮影響愛情的各方因素,因可能存在的風險而止步,情感爲王的人則更願意享受愛情本身,忽略愛情以外的東西。
電影着力於探討理智情感的平衡,讓觀衆看到了兩種不同態度所面對的阻礙與解答。
理智的埃麗諾與青年愛德華相愛,但她從家庭顧慮到對約定的尊重,不斷隱藏自己的感情。在這個過程中,她規避了很多風險,比如兩個家庭之間的摩擦,比如可能對愛德華未婚妻造成的傷害,但規避風險的背後,是她獨自舔舐傷口。

最終,作者給了一個巧妙的轉機,讓埃麗諾發現愛德華還是單身時放棄了堅守的理智,也成功收穫了愛情。理智的確很能保護所有人,但有時候,當愛情已經沒有不可抗力做阻礙時,也可以適當讓情感來控場。
情感至上的瑪麗安看起來不若埃麗諾懂事,她嚮往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因爲不夠理智而陷入渣男的迷惑。這段以背叛收場的愛情打破了瑪麗安的完美幻想,也讓她認清了愛情不僅僅是享受對方美好的一面,還需要人品、觀念等方面的契合。

從兩姐妹的故事來看,觀衆會發現理智與情感都是愛情必需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過於理智,會讓人過度對未來產生擔憂,不敢輕易走入愛情;而過於情感至上,又會因爲對現實考慮的不足而被阻礙擊垮,甚至走入迷障。只有兩者平衡存在,才能讓愛情在不被錯過的同時,又能更謹慎地應對挫折。

而《清平樂》中,又將“理智與情感”各自的特性,進一步獨立呈現。
《清平樂》中曹丹姝在與仁宗見面前便產生了仰慕心態,當她聽到百姓讚揚這位年輕帝王時,小粉絲的內心已經忍不住活躍。然而,有國家格局的她並沒有想要做皇帝的女人,而希望成爲能擁護皇帝建功立業的臣子。

待到曹丹妹初遇英俊儒雅的仁宗後,一顆芳心便迅速許下。
“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小女生的戀慕之心躍然而生,但此時的她雖大膽活潑卻已經顯示出了人物理智佔上風的性格,因爲當她愛上仁宗之後,並沒有期待靠父親的關係成爲後宮妃子中的一員,而是默默地守護對方,將這份感情埋藏在心中。
爲什麼呢?“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這句吟誦已經展露出曹丹姝的思考:他是她所愛的人,是她遙不可及的太陽。
少女時期便養成的理智,在曹丹姝入宮後一步步因身份的裹挾而加強,最後成了仁宗盛怒時脫口而出“木頭人”。但她不對嗎?很難去指責她在愛情中的理智,因爲仁宗最初的確不愛她,皇后的身份也要求她不能輕易表露內心。

如果大膽示愛,她可能會被皇帝的多情鞭笞的體無完膚;如果任性使用皇后的權力,她面對的是朝堂彈劾、舉國非議;愛情並不能解決一切,對於她來說理智是一層防護殼,能夠保護很多人的體面,卻也是對她自己的傷害。
因爲,她所做的是割捨。通過割捨自己的感情而讓所有事情以最沒有風險的方式進行,這是理智佔主導的人經常做的事情。看起來很“冷酷”,其實是將所有傷害都施加給了自己,以此保障其他人、事、物都以更不受干擾的方式運轉。

所以,理智的人並非沒有愛,而是把愛都藏到了心底。
張妼晗恰恰相反,她對待愛情全部由情感主導。這份情感過濃的愛情態度對於旁觀來說是很自私的,因爲她戀愛至上的態度註定與皇家身份相背,當張妼晗任性要求爲國家戰事操勞的仁宗陪護她時,觀衆是與曹皇后一樣的無奈。

相信多數人內心都在吶喊:醒醒吧!你只是少幾天陪伴,戰士們失去的是性命啊!
可她濃郁的情感無人欣賞嗎?並非。
她與仁宗能夠走到一起,便源自這份沒有理智的情感。她如曹丹姝一樣被仁宗的魅力俘獲,但出身低微的她卻沒有被身份束縛,而是大膽追求真愛。重逢仁宗後,她所做的一切都在告訴仁宗:我愛了你很多年,我只想跟你在一起。

甚至,當仁宗以禮儀規則來約束她時,張妼晗給的反應是:我爲什麼要管這些,我只要你開心,只跟你在一起就好了啊?看起來幼稚的想法卻直中仁宗內心,因爲這是從小被身份約束的他所渴望的那一份可以任性的愛。
拋開仁宗的渴望,現實生活裏張妼晗情感爲王的態度也更容易獲得愛情,因爲情感至上可以讓人們不會錯過相愛的人。但無論現實中還是影視劇裏的張妼晗,沒有理智的愛情都是一場冒險,結果如何全看運氣。
幸運的,如張妼晗一般,遇到了願意呵護她的宋仁宗,不幸的,如《理智與情感》中的妹妹瑪麗安一樣被渣男辜負。而且,當愛情與責任並存之時,沒有理智的愛情還會是一場災難,取悅了當下相愛的人,卻傷害了他人與未來。
再回到《清平樂》兩個承擔了理智與情感的角色,這部採用理智與情感來安排皇后與寵妃的人設,非常用心。她們各自的愛情觀與身份、歷史結局匹配的同時,又將現代人探討的理智與情感均衡問題融入了進來,讓帝王之家的愛情觀有了層次。

然而,帝王之家的責任與束縛,註定了理智與情感的最終結局。
張妼晗的冒險圓了仁宗對愛情的嚮往,讓他多年的壓抑得到了緩和,這是她能夠寵冠後宮的砝碼。但同時,張妼晗的冒險也會在熱戀過後成爲仁宗的負擔,讓他在朝堂上更加受壓,與他自己曾經定下的規矩背離。

轟轟烈烈的愛情過後,即使是帝王,也要回歸柴米油鹽(國計民生)。
曹丹姝的割捨讓仁宗看到了自己,其實現實生活裏大多數人都不會愛上另一個自己,因爲太過熟悉,也太過壓抑。但心靈的契合讓曹丹姝有了厚積薄發的機會,因爲帝王圓了轟轟烈烈的夢想後,還是需要一個懂自己的人來依靠。

而曹丹姝,便是最懂他的人。
但,轟轟烈烈的張妼晗與細水綿長的曹丹姝,究竟誰更幸福?
誰又更不後悔自己選擇的愛情?並沒有正確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