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9日,凌晨3点,著名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值班室内,正在值夜班的雷达操作员们突然停下了手头的工作,目瞪口呆的他们简直不敢相信中心屏幕上所显示的一切:上百条代表苏联洲际弹道导弹来袭的弧线正徐徐升起,其落点纷纷指向了位于美国本土核心的各个重要军事、经济目标!待所有人从震惊中反应过来后,他们迅速将俄国导弹来袭的消息通报全军,通知各单位将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级,并且做好实施核反击的准备……然而,在场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屏幕上所显示的这场“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是宕机电脑系统所提供的虚假警报……

  ▲好莱坞电影《战争游戏》中,北美防空司令部屏幕上显示苏联导弹来袭的骇人情景,在1979年11月9日的凌晨,电影中的这一幕在北美防空司令部内真实上演了

  这个可怕的故事,还要从一套毛病百出的电脑信息处理系统说起。1966年,随着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夏延山指挥中心投入运作,司令部的成员们开始计划构建一套完全电脑化的数据处理系统,以迎合1980年代的作战需要。这套代号为427M的数据处理系统,由3台霍尼韦尔公司的6080电脑组成。这三台互为备份的电脑,需要负责处理美军导弹预警网络所发出的警报信息,将其转化为图像信号显示在各个美军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与此同时,这套系统还肩负着向各单位传达北美防空司令部所发出的预警信息及指挥命令的使命。北美防空司令部试图通过这套电脑系统让司令部内的指挥工作实现高度自动化,并且大幅度降低人为干涉所带来的信息误差。

  ▲1970年代初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内部照片,美军高层试图通过引入电脑系统,让指挥部内的指挥工作实现高度自动化,从而节省人力并且防止人为造成的信息误差

  对于60-70年代的技术条件来说,北美防空司令部的这个设想实在是过于宏伟了。自研发工作开始以来,427M电脑系统便遭遇了诸多难题,这导致系统的上线时间一再推迟。转眼间,十多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但是427M系统的上线依然遥遥无期。不耐烦的美国审计总署甚至建议北美防空司令部将整个计划推倒重来,以便利用现有的新技术快速组建一套更加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然而,北美防空司令部并没有接纳这个意见,反而是快马加鞭地鞭策着427M系统的研发工作继续向前。

  ▲霍尼韦尔公司的6080系列计算机,这台计算机是当时霍尼韦尔公司的顶尖产品,代表着当时电脑的最高水准

  最终,拖延了多年的427M系统终于在1979年的年初投入使用。然而,在正式投入使用后的半年间,这套承载不少研究人员心血的电脑系统屡屡故障,让美军高层烦不胜烦。为了解决信息处理系统的故障问题,技术人员们决定利用夏延山司令部的第三台备份电脑运行故障排查程序,以排查数据系统中的漏洞。在排障测试中,美军的技术人员运行了模拟苏联发动核攻击的数据磁带,以找出电脑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漏洞。然而,在运行测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并没有切断这台电脑与预警系统的连接,这为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埋下了伏笔。

  ▲北美防空司令部内部的计算机室,这里存放着处理数据用的计算机系统

  1979年11月9日凌晨3点,当第三台6080电脑仍然在运行模拟程序的时候,另外两台电脑就像中了魔咒一样,不约而同地接连宕机了!根据数据处理系统的运作法则,第三台电脑迅速自动接管了所有的数据处理工作。由于模拟程序没有中止,电脑系统便将程序中展现的模拟情景当作了实际发生的真实攻击事件,发送到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各级指挥网络中。转眼间,一幅苏联发动大规模核攻击的骇人的景象,被迅速投射到了夏延山基地的大屏幕上。毫不知情的操作员们先是被眼前这“壮观”的一幕惊呆了,随后便迅速拿起手边的话筒,向各个美军单位传达了紧急备战的消息。

  ▲眼睛紧盯着雷达屏幕的美军指挥员,在11月9日的凌晨3点,由于计算机故障,雷达屏幕上顿时出现了苏军发动大规模核攻击的图像,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转眼间,美国国内的各个空军基地警铃大作。在机场上待命的美军空勤人员纷纷跑出值班室,朝着自己所驾驶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狂奔而去。与此同时,被称为“末日飞机”的E-4指挥机也紧急升空戒备——但却是在没有搭载美国总统的情况下。而在深海的核潜艇与本土的各个导弹发射井中,操作员们也各就各位,做好了发射导弹进行核反击的准备。现在他们所欠缺的,就只有作为三军统帅的美国总统所下达的紧急发射命令。

  ▲被称为“末日飞机”的美军E-4空中指挥所,这架飞机能够抵御核爆炸所带来的电磁脉冲,并且在核战争条件下为美国政府高层提供一个安全的紧急空中指挥所

  就在美军上下紧急备战的同时,身处白宫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接到了他人生中最为惊悚的一通电话。他回忆说:“北美防空司令部通过电话通知我,有250枚苏联核弹道导弹正朝着美国本土飞来。当时的我知道,如果这是真的,我和我的家人、华盛顿、以及大半个美国,将会在半个小时内灰飞烟灭。”然而,就在布热津斯基准备唤醒卡特总统进行紧急通报的时候,另外一通电话打了进来。原来,在经过核对信息的来源、并且比对所有传感器的数据后,北美防空司令部已经找出了发动这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正在运行测试程序的电脑。他们立刻叫停了所有的反击准备,并且解除了之前所发布的一切命令。

  ▲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正是他接起了那通“末日电话”

  核误警事件发生后不久,得知详情的美国媒体对事件进行了极为夸张的报道。《纽约时报》甚至报道称“军方认为这次攻击事件不够‘紧急’,因而没有通知任何政府高层官员”。显然,这种夸张的报道引起了苏联当局的高度关注。时任苏联领导人勃涅日列夫回应称,他对这种“蕴含巨大危险的事件”表示十分担忧。不过,美国政府当局并没有认真对待勃涅日列夫的这番担忧,他们认为勃涅日列夫只是在这个“小问题”上“大惊小怪”,并且对其进行了潦草的回应。显然,苏联政府当局对此感到大为光火。

  ▲时任苏联领导人勃涅日列夫,在核误警的报道上街后,他向美国政府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然而,苏联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仅仅7个月之后,这套不可靠的427M型系统就再一次出现故障。这一回,出问题的是指示敌军来袭导弹数量的计数器。在1980年5月28日,北美防空司令部内的导弹来袭计数器突然故障,显示有200枚敌军导弹已发射。尽管半年前就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但是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StrategicAir Command,简称SAC)的指挥员们却不敢冒险。谨慎的他们立刻下令,要求所有核轰炸机和加油机的飞行员登机启动引擎待命,直到电脑的故障排除为止。

  ▲美军在太平洋方面的空中指挥部,代号为“蓝鹰”,在5月28日的事件中,这架指挥机曾经在警报发出后立刻紧急升空,随后又在解除警报后尴尬地降落在机场上

  不到一个月后,这个不可靠的计数器再度故障了。这一次,屏幕上显示有2200枚核导弹正在朝着美国本土飞来!再一次地,北美防空司令部内满头大汗的指战员们,一边下令所有美军全体核反击力量待命,一边赶到电脑机房内试图排除故障。最终,他们找到了这个神秘故障的原因——一颗价值46美分的小芯片烧坏了,导致系统屏幕上代表敌军导弹来袭数量的计数器从“0000”跳至“2200”。毫不夸张地说,这颗极其廉价的芯片差点引发了毁灭全人类的核战争。而即便是没有引发核战争,其让核反击力量待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正在导弹发射井中进行发射演习的美军操作员,故障百出的427M系统,让美军的战略核反击力量反复进入待命状态,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

  尽管在事后的报告中,美国国防部将这几起核虚警事件淡化为“一般事故”,但是不少人却指出这些事件体现了美军指挥架构内部的严重问题。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斯科特·萨根教授就曾批判了美军内部的乐观主义。他表示称,如果在苏联试射弹道导弹,或者美苏关系最为紧张的时刻出现虚假的核预警,其后果将会一发不可收拾。神经紧绷的国防官员们可能会因此下意识地派出轰炸机,甚至做出更加糟糕的行为来进一步升级紧张局势。与此同时,国防部的高层官员们一直在麻痹自己,认为这些事件只是复杂系统中的“一般事故”,并且不愿意从中吸取教训,反而还说服自己这套预警系统是“万无一失”的,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电影《战争游戏》中,苏联导弹即将击中美国本土的震撼画面,美军高层一味地认为这些可怕的故障仅仅只是“个别案例”,并且反复地催眠自己,相信这套指挥系统是“万无一失”的,这无疑是在拿全人类的命运来做赌注

  在多起虚警事件接连发生后,美军终于下定决心要改善这套毛病多端的系统。他们斥巨资在北美防空司令部内修建了另外一套仅用于模拟排障用的电脑系统,为了避免事故重演,这套电脑系统并不会与正在运行的数据管理系统相连。与此同时,他们还加强了人员管理培训,并且要求在收到预警信息之后要先经过其他渠道再三核实,然后再发布预警。尽管在这之后,427M系统的虚假警报依然接二连三地出现,但是像之前那样的全军上下大骚动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最终,北美防空司令部在1992年研制出了一套新的自动化预警指挥系统,替代了这一套毛病百出的427M型系统,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今日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内部,经过改造升级后,那套不靠谱的427M型系列早已被更加可靠的计算机系统所取代

  展望今日,随着一系列削减与限制条约的签署,冷战时期国与国之间剑拔弩张的日子已经渐渐成为了往事。今天的美国总统若是被凌晨3点的电话叫醒,其所要处理的事务也不再会是抉择是否发射核导弹。然而,近日“退群上瘾”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宣称要退出美俄之间所签署的中程弹道导弹条约。或许这位“推特”总统早已忘记了,美军在土耳其部署的中程弹道核导弹正是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的源头。而他所撕毁的可不仅是一纸写在纸面上的条约,更是全人类的安全与未来。也许,要等到下一次被“核虚警”惊醒时,美国人才会意识到恪守自己签下的条约的重要性。

  作者:点兵堂作者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