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1月9日,凌晨3點,著名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值班室內,正在值夜班的雷達操作員們突然停下了手頭的工作,目瞪口呆的他們簡直不敢相信中心屏幕上所顯示的一切:上百條代表蘇聯洲際彈道導彈來襲的弧線正徐徐升起,其落點紛紛指向了位於美國本土核心的各個重要軍事、經濟目標!待所有人從震驚中反應過來後,他們迅速將俄國導彈來襲的消息通報全軍,通知各單位將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級,並且做好實施核反擊的準備……然而,在場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屏幕上所顯示的這場“第三次世界大戰”,只是宕機電腦系統所提供的虛假警報……

  ▲好萊塢電影《戰爭遊戲》中,北美防空司令部屏幕上顯示蘇聯導彈來襲的駭人情景,在1979年11月9日的凌晨,電影中的這一幕在北美防空司令部內真實上演了

  這個可怕的故事,還要從一套毛病百出的電腦信息處理系統說起。1966年,隨着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夏延山指揮中心投入運作,司令部的成員們開始計劃構建一套完全電腦化的數據處理系統,以迎合1980年代的作戰需要。這套代號爲427M的數據處理系統,由3臺霍尼韋爾公司的6080電腦組成。這三臺互爲備份的電腦,需要負責處理美軍導彈預警網絡所發出的警報信息,將其轉化爲圖像信號顯示在各個美軍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與此同時,這套系統還肩負着向各單位傳達北美防空司令部所發出的預警信息及指揮命令的使命。北美防空司令部試圖通過這套電腦系統讓司令部內的指揮工作實現高度自動化,並且大幅度降低人爲干涉所帶來的信息誤差。

  ▲1970年代初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內部照片,美軍高層試圖通過引入電腦系統,讓指揮部內的指揮工作實現高度自動化,從而節省人力並且防止人爲造成的信息誤差

  對於60-70年代的技術條件來說,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這個設想實在是過於宏偉了。自研發工作開始以來,427M電腦系統便遭遇了諸多難題,這導致系統的上線時間一再推遲。轉眼間,十多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但是427M系統的上線依然遙遙無期。不耐煩的美國審計總署甚至建議北美防空司令部將整個計劃推倒重來,以便利用現有的新技術快速組建一套更加先進的信息處理系統。然而,北美防空司令部並沒有接納這個意見,反而是快馬加鞭地鞭策着427M系統的研發工作繼續向前。

  ▲霍尼韋爾公司的6080系列計算機,這臺計算機是當時霍尼韋爾公司的頂尖產品,代表着當時電腦的最高水準

  最終,拖延了多年的427M系統終於在1979年的年初投入使用。然而,在正式投入使用後的半年間,這套承載不少研究人員心血的電腦系統屢屢故障,讓美軍高層煩不勝煩。爲了解決信息處理系統的故障問題,技術人員們決定利用夏延山司令部的第三臺備份電腦運行故障排查程序,以排查數據系統中的漏洞。在排障測試中,美軍的技術人員運行了模擬蘇聯發動核攻擊的數據磁帶,以找出電腦系統中可能出現的漏洞。然而,在運行測試的過程中,技術人員並沒有切斷這臺電腦與預警系統的連接,這爲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埋下了伏筆。

  ▲北美防空司令部內部的計算機室,這裏存放着處理數據用的計算機系統

  1979年11月9日凌晨3點,當第三臺6080電腦仍然在運行模擬程序的時候,另外兩臺電腦就像中了魔咒一樣,不約而同地接連宕機了!根據數據處理系統的運作法則,第三臺電腦迅速自動接管了所有的數據處理工作。由於模擬程序沒有中止,電腦系統便將程序中展現的模擬情景當作了實際發生的真實攻擊事件,發送到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各級指揮網絡中。轉眼間,一幅蘇聯發動大規模核攻擊的駭人的景象,被迅速投射到了夏延山基地的大屏幕上。毫不知情的操作員們先是被眼前這“壯觀”的一幕驚呆了,隨後便迅速拿起手邊的話筒,向各個美軍單位傳達了緊急備戰的消息。

  ▲眼睛緊盯着雷達屏幕的美軍指揮員,在11月9日的凌晨3點,由於計算機故障,雷達屏幕上頓時出現了蘇軍發動大規模核攻擊的圖像,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爲之震驚

  轉眼間,美國國內的各個空軍基地警鈴大作。在機場上待命的美軍空勤人員紛紛跑出值班室,朝着自己所駕駛的戰鬥機和轟炸機狂奔而去。與此同時,被稱爲“末日飛機”的E-4指揮機也緊急升空戒備——但卻是在沒有搭載美國總統的情況下。而在深海的核潛艇與本土的各個導彈發射井中,操作員們也各就各位,做好了發射導彈進行核反擊的準備。現在他們所欠缺的,就只有作爲三軍統帥的美國總統所下達的緊急發射命令。

  ▲被稱爲“末日飛機”的美軍E-4空中指揮所,這架飛機能夠抵禦核爆炸所帶來的電磁脈衝,並且在覈戰爭條件下爲美國政府高層提供一個安全的緊急空中指揮所

  就在美軍上下緊急備戰的同時,身處白宮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接到了他人生中最爲驚悚的一通電話。他回憶說:“北美防空司令部通過電話通知我,有250枚蘇聯核彈道導彈正朝着美國本土飛來。當時的我知道,如果這是真的,我和我的家人、華盛頓、以及大半個美國,將會在半個小時內灰飛煙滅。”然而,就在布熱津斯基準備喚醒卡特總統進行緊急通報的時候,另外一通電話打了進來。原來,在經過覈對信息的來源、並且比對所有傳感器的數據後,北美防空司令部已經找出了發動這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正在運行測試程序的電腦。他們立刻叫停了所有的反擊準備,並且解除了之前所發佈的一切命令。

  ▲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正是他接起了那通“末日電話”

  核誤警事件發生後不久,得知詳情的美國媒體對事件進行了極爲誇張的報道。《紐約時報》甚至報道稱“軍方認爲這次攻擊事件不夠‘緊急’,因而沒有通知任何政府高層官員”。顯然,這種誇張的報道引起了蘇聯當局的高度關注。時任蘇聯領導人勃涅日列夫回應稱,他對這種“蘊含巨大危險的事件”表示十分擔憂。不過,美國政府當局並沒有認真對待勃涅日列夫的這番擔憂,他們認爲勃涅日列夫只是在這個“小問題”上“大驚小怪”,並且對其進行了潦草的回應。顯然,蘇聯政府當局對此感到大爲光火。

  ▲時任蘇聯領導人勃涅日列夫,在覈誤警的報道上街後,他向美國政府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然而,蘇聯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僅僅7個月之後,這套不可靠的427M型系統就再一次出現故障。這一回,出問題的是指示敵軍來襲導彈數量的計數器。在1980年5月28日,北美防空司令部內的導彈來襲計數器突然故障,顯示有200枚敵軍導彈已發射。儘管半年前就已經有了前車之鑑,但是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StrategicAir Command,簡稱SAC)的指揮員們卻不敢冒險。謹慎的他們立刻下令,要求所有核轟炸機和加油機的飛行員登機啓動引擎待命,直到電腦的故障排除爲止。

  ▲美軍在太平洋方面的空中指揮部,代號爲“藍鷹”,在5月28日的事件中,這架指揮機曾經在警報發出後立刻緊急升空,隨後又在解除警報後尷尬地降落在機場上

  不到一個月後,這個不可靠的計數器再度故障了。這一次,屏幕上顯示有2200枚核導彈正在朝着美國本土飛來!再一次地,北美防空司令部內滿頭大汗的指戰員們,一邊下令所有美軍全體核反擊力量待命,一邊趕到電腦機房內試圖排除故障。最終,他們找到了這個神祕故障的原因——一顆價值46美分的小芯片燒壞了,導致系統屏幕上代表敵軍導彈來襲數量的計數器從“0000”跳至“2200”。毫不誇張地說,這顆極其廉價的芯片差點引發了毀滅全人類的核戰爭。而即便是沒有引發核戰爭,其讓核反擊力量待命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正在導彈發射井中進行發射演習的美軍操作員,故障百出的427M系統,讓美軍的戰略核反擊力量反覆進入待命狀態,其造成的經濟損失可以說是不可估量的

  儘管在事後的報告中,美國國防部將這幾起核虛警事件淡化爲“一般事故”,但是不少人卻指出這些事件體現了美軍指揮架構內部的嚴重問題。來自斯坦福大學的斯科特·薩根教授就曾批判了美軍內部的樂觀主義。他表示稱,如果在蘇聯試射彈道導彈,或者美蘇關係最爲緊張的時刻出現虛假的核預警,其後果將會一發不可收拾。神經緊繃的國防官員們可能會因此下意識地派出轟炸機,甚至做出更加糟糕的行爲來進一步升級緊張局勢。與此同時,國防部的高層官員們一直在麻痹自己,認爲這些事件只是複雜系統中的“一般事故”,並且不願意從中吸取教訓,反而還說服自己這套預警系統是“萬無一失”的,這無疑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爲。

  ▲電影《戰爭遊戲》中,蘇聯導彈即將擊中美國本土的震撼畫面,美軍高層一味地認爲這些可怕的故障僅僅只是“個別案例”,並且反覆地催眠自己,相信這套指揮系統是“萬無一失”的,這無疑是在拿全人類的命運來做賭注

  在多起虛警事件接連發生後,美軍終於下定決心要改善這套毛病多端的系統。他們斥巨資在北美防空司令部內修建了另外一套僅用於模擬排障用的電腦系統,爲了避免事故重演,這套電腦系統並不會與正在運行的數據管理系統相連。與此同時,他們還加強了人員管理培訓,並且要求在收到預警信息之後要先經過其他渠道再三覈實,然後再發布預警。儘管在這之後,427M系統的虛假警報依然接二連三地出現,但是像之前那樣的全軍上下大騷動卻再也沒有出現過。最終,北美防空司令部在1992年研製出了一套新的自動化預警指揮系統,替代了這一套毛病百出的427M型系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所有的問題。

  ▲今日的北美防空司令部內部,經過改造升級後,那套不靠譜的427M型系列早已被更加可靠的計算機系統所取代

  展望今日,隨着一系列削減與限制條約的簽署,冷戰時期國與國之間劍拔弩張的日子已經漸漸成爲了往事。今天的美國總統若是被凌晨3點的電話叫醒,其所要處理的事務也不再會是抉擇是否發射核導彈。然而,近日“退羣上癮”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卻宣稱要退出美俄之間所簽署的中程彈道導彈條約。或許這位“推特”總統早已忘記了,美軍在土耳其部署的中程彈道核導彈正是引發古巴導彈危機的源頭。而他所撕毀的可不僅是一紙寫在紙面上的條約,更是全人類的安全與未來。也許,要等到下一次被“核虛警”驚醒時,美國人才會意識到恪守自己簽下的條約的重要性。

  作者:點兵堂作者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