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裏的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的探索永遠在路上
在人們衆志成城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一批優秀的文化類節目次第湧現,豐富了人們的戰“疫”生活。不論是《故事裏的中國》《見字如面》還是《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等節目,都爲觀衆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滿足了人們在特殊時期的精神文化需求,爲普通公衆的戰“疫”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於無形中增強了全國人民團結戰“疫”的信心和勇氣。 扶貧題材作品的創作是擺在文藝工作者面前的時代課題,如何做好扶貧題材的創作,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向世界展現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新時代的文藝創作者們相繼給出自己的答案。爲此,我們採訪了文化節目《故事裏的中國》的製片人、總導演左興和盧小波,以及戲劇總導演田沁鑫,讓這些引領時代文藝創作潮流的文藝創作者們爲我們講述文化節目創作的親身體悟、文化節目與扶貧題材結合的創作經驗等。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裏的中國》一經播出,便成爲了現階段文化節目中的一匹“黑馬”。這檔演繹經典的節目以“講好中國故事”爲製作要旨,系統梳理與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以來的現實主義題材文藝作品,選取了多部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人物和故事,建造起了新中國的“影像藝術博物館”。 作爲一檔文化節目,《故事裏的中國》到底是如何點燃了廣大觀衆的收看熱情?從近年來我國文化節目的內容製作經驗來看,無論是信箋上的《見字如面》還是文物裏的《國家寶藏》,又或是古文裏的《中國詩詞大會》等等,這些文化節目均充分汲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經典作品的養分,而節目《故事裏的中國》也是如此。 《故事裏的中國》節目總策劃、央視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在節目策劃之初曾說:“每一次對經典的重新演繹,都令經典又一次煥發新生。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演繹中,故事成爲了經典,經典融入了血脈,血脈築成中國人的魂魄。”而節目製片人、總導演左興把《故事裏的中國》比喻成一棵大樹,“節目樹幹是具有中國精神、時代精神的經典中國故事,文藝作品的任務和使命就是要把這些經典的中國故事呈現出來。” 在該檔節目中,《永不消逝的電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等時代經典之作,一一被改編爲30分鐘的話劇融入訪談節目,經過現代藝術手法的表現和演繹,給觀衆帶去了不一樣的感動和震撼。“偉大作品就好比時代的眼睛,我們希望通過《故事裏的中國》讓這雙眼睛在新時代發出更閃亮的光彩。”《故事裏的中國》製片人、總導演盧小波說。節目總策劃、央視創造傳媒總編輯過彤也曾說,“文藝一定是啓迪心智、成風化人的最好方式,尤其這些文藝作品還是經過高度提煉、時代洗禮的現實主義題材,它們感染力更強,共鳴性更足。” 文化節目要有思想、有意義、有意思,光靠時代經典做內容支撐還不夠,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也至關重要。對於《故事裏的中國》來說,《永不消逝的電波》採用了現代諜戰劇風格進行演繹,《烈火中永生》則採用詩性話劇的形式進行呈現,《平凡的世界》被演繹成原生態話劇,《人到中年》重點放在還原改革開放初期一代人的家庭氣質和工作氛圍上等等。“節目力圖做到一戲一格,通過每一個劇目的創新,找到經典在當代的呈現方式,讓經典融入時代,築成中國人歷久彌新的文化記憶和精神傳承。”《故事裏的中國》戲劇總導演田沁鑫告訴記者。除此之外,《故事裏的中國》還有一個最大的創新點就是用了三個舞臺,一個主舞臺,用來演繹故事、表現外景,另外兩個是輔助舞臺,用以表達人物內心、作爲內景,演員可以在三個舞臺時空裏演出。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大地上演了無數感人至深、永不磨滅的傳奇故事,出現了一大批閃耀着最崇高精神光輝的高尚人物,湧現了諸多經久不衰的藝術作品。在春節期間播出的《故事裏的中國》節目中,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故事將被搬上舞臺進行演繹,中國新時代的脫貧故事和脫貧奇蹟將被更多中國觀衆知曉。沒有什麼比十八洞村真實的脫貧攻堅故事更能打動中國觀衆的心、鼓舞每一個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幹部。作爲一檔與新時代同行、力圖呼應經典文藝作品的文化節目,《故事裏的中國》系統回顧了70年來新中國文藝工作者在黨的文化方針指引下創作的優秀文學作品、影視劇作品,不僅完成了新時代藝術工作者用文藝作品致敬經典、致敬時代、回饋觀衆的任務和使命,還體現着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精神品質。在《故事裏的中國》裏,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用實實在在的作品探索着中國故事更新穎的講述方式,不斷爲當下文藝作品從高原向高峯攀登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總的來說,《故事裏的中國》是一檔兼具可看性、好口碑和影響力的文化節目,它繼承了既有優秀文化節目的製作經驗,也開啓着未來文化節目的新篇章。從文化節目歷時性的發展軌跡來看,像《故事裏的中國》這樣的文化節目已經成爲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和方式,必將對中國故事的弘揚起到重要的傳播作用。“改進無處不在,創新贏得未來”。目前,無論是《故事裏的中國》還是未來的文化節目,中國故事的講述以及創新中國故事的形式探索都是一件“永遠在路上”的事情,也將永遠是留給時代文藝工作者的重要命題。 出品:光明日報第三黨工委 ——光明日報 出品人:張政 總監製:趙建國 陸先高 張碧湧 總策劃:蔡闖 張業清 畢玉才 策劃:蔡闖 牛夢笛 張進進 李蕾 製片人:蔡闖 牛夢笛 採訪:牛夢笛 張進進 ——中國傳媒大學 總策劃:朱傳欣 導演:徐佩瑤 於沁平 剪輯:韓雨珊 攝影:緱宇 楊曜如 統籌:徐思遠 技術統籌:緱宇 平面設計:劉雨佳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