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贊鬱靠着復仇三部曲奠定了國際導演的地位,而《老男孩》又是三部曲中飽受讚譽的一部。

從“復仇三部曲”聊聊樸贊鬱

既然說到復仇三部曲,那我們先來說說鬼才導演“樸贊鬱”

韓國電影“暴力美學”的代表。鏡頭運用幾乎完美,敘事手法奇特。多是採用非線性敘事,多條支線,環環相繞,這種敘事手法在他的每部電影裏都有體現。

尤其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老男孩》,被譽爲他的巔峯之作,在IMDB榜上也佔有一席之地。豆瓣評分8.2。

其實作爲最早上映的第一部復仇片《我要復仇》,樸贊鬱的風格還沒有達到極致化。很多人說這部電影作爲復仇三部曲電影的開始篇,卻更像是結束篇。

他對影片裏面的人物處理是“無一生還”,一羣善良的人最後都走向了生命的極端。沒有人是至善的,一個“惡”的念頭就能使人萬劫不復

在我看來,《老男孩》和《親切的金子》纔是樸贊鬱找到自己真正風格的開始。他的影片是技術和藝術的融合

人們一方面訝異於這個導演腦中離奇古怪的想法,一方面又欽佩於他對影片的處理模式:極度風格化。他把血腥和暴力都做到了極致。殘忍和美學被統一的如此和諧。

在《我要復仇》裏面,有一段戲是宋康昊飾演的父親要給自己的女兒復仇,把申河均飾演的ryun拖進女兒被淹死的那條河。在水底完成了一場具有儀式感的復仇,血迅速蔓延,那一片清澈的河水被鮮血浸染的通紅,觸目驚心。

他在水底完成了復仇,也讓這片河水洗刷了他的罪惡。

如果說在最開始的這部復仇片裏,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爲了完成復仇這個目的,那《老男孩》和《親切的金子》更多了一份道德的救贖。

《親切的金子》是他復仇三部曲的終結篇,李英愛飾演的金子被稱爲“憤怒的聖母瑪利亞”。看上去人畜無害,卻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懲罰着自己身邊的罪惡。她含冤入獄十三年,步步爲營,最後手刃禽獸老師。

當然乍一聽這也就是個熱血復仇故事,只是主人公被換成了女人。然而影片最後的處理卻是金子擦掉了自己詭異的紅色眼影,在雪地裏端着象徵潔白的豆腐,整個把臉埋進去。像是在進行一場救贖儀式

相較於《我要復仇》水底那一段戲雪地裏的救贖更顯得有儀式感。借用《老男孩》裏面的一句話:縱使我是個禽獸,難道就沒有生存的資格了嗎?終歸這個導演在諷刺之餘多了一份對人性的憐憫

很多人說樸贊鬱應該是要被歸結到“cult”導演那一列的,他從不隱晦的表達影片裏的性、暴力、血腥、甚至恐怖的元素。

甚至會去用很多超現實的東西去表現主題。愛他的影迷看他的電影欣喜若狂,討厭他的觀衆對他的電影退避三舍。所以他的電影受衆其實是“小衆”的,但是這一部分人卻又是實實在在對他的熱愛。

從樸贊鬱再去聊聊《老男孩》

我站在一個路人的角度來跟大家談談樸贊鬱的《老男孩》。

《老男孩》是所有極端的組合,無論是情愛的表達,還是人性的陰暗都被刻畫的淋漓盡致。

如果我們只是淺顯的看到了影片裏被人們不齒的“姐弟之戀”,更有與世俗倫理背道而馳的“父女亂倫”。那我們可能大概就錯過了這部影片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樸贊鬱曾經在一段採訪裏說過:“一旦你決定講一個有爭議的故事,你必須下大工夫做好。就像我拍《老男孩》的出發點是講一個故事,順着發展爲拍一部關於亂倫的電影,所以我必須要不斷努力,深度挖掘。”

本身這部電影不是因爲亂倫主題而去拍攝,只是爲了講好這個故事而去深度思考,努力把它做到極致化而已。這也是爲什麼這部電影存在那麼大的爭議之一。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韓國在電影方面給了創作者極大的自由。讓他們敢於去揭露這血淋淋的現實。

崔岷植飾演的吳大秀是一個整日只知道酗酒無所事事的中年人,可是在女兒生日那天無端被別人綁架並囚禁,這一囚禁就是十五年,足以讓外面的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影片的開端是無聊且晦澀的,觀衆的心情就像被囚禁的吳大秀,不知所終。吳大秀努力爲了逃出去挖了十幾年的牆洞,讓人聯想到《肖申克的救贖》。

但很明顯,樸導並不打算講一個關於如何勵志逃獄的故事,而是把故事的核心放在了出獄後復仇之路的發展。

他剛出獄遇到的第一個人是一個抱着狗想要跳樓的青年。很多人疑惑這裏的情節設置有何意義。只是讓他聽完吳大秀十五年的囚禁,才讓他出現在影片中短短的幾分鐘嗎?

很顯然不是,導演一開始就給我們暗示了一點:吳大秀不是一個會耐心傾聽別人故事的人,他之前的人生也是如此,甚至別人的生命在他眼裏都無關緊要。所以他的長舌引來了復仇。

很多人說《老男孩》的劇本不如《我要復仇》來的那麼細膩,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戲劇式的衝突。我恰恰不那麼認爲,《老男孩》正是建立在之前的風格之上,導演又加了全新的東西進去。暴力血腥的畫面也處理的更加極致

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橫版拍攝的地下長達兩分半鐘的羣鬥場面,堪稱暴力美學的典範。最後他踩着一堆人的屍體從電梯裏走出來,扔掉自己手中的斧頭,這些場面無一不令觀衆感到震撼。這是樸贊鬱片子的魅力之處:把血腥殘暴處理成美學。

《老男孩》裏面藏着對道德的救贖

我在上面說過如果我們僅僅把這部電影當作一個獵奇題材去看的話,可能就會忽略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吳大秀從囚禁十五年的地方出來,開啓了自己的復仇之路。

最後找到因爲自己年少時不經意犯下的錯誤而對他實行復仇的李佑鎮。多大的仇恨會關押他十五年,就連吳大秀本人都不理解。他進了李佑鎮佈下的局,與自己的女兒相戀,所有的環節都連接了起來。他們倆都是世俗眼中的“禽獸”。

與姐姐相戀自以爲是愛情的李佑鎮,姐姐受不了流言蜚語最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他爲自己的仇恨找到出口,用最惡毒的懲罰去對待當年傳出流言的吳大秀。所有的“惡”都結下了果實,他們倆都要爲自己的錯誤買單。

李佑鎮對待吳大秀的恨其實是在掩藏自己內心真實的羞愧,他復仇的方式是讓吳大秀也陷入不倫之戀。像他一樣陷入無盡的自責與悔恨當中。一沙一石,落水即沉。他倆一個是沙,一個是石,一起陷入了這無盡的深淵。

影片的最後吳大秀爲了不讓自己的女兒知道自己是在與父親相戀而選擇割下自己當年傳出流言的“長舌”。

他還在李佑鎮面前學狗叫,拋棄自己的自尊。在這段“不倫之戀”面前他沒選擇放手,依舊想保留着女兒內心那份對愛情的期待。

最終李佑鎮沒有讓吳大秀的女兒得知真相,有可能是因爲內心的那一丁點兒善意,也有可能他突然覺得當年是自己葬送了那段“愛情”。罪魁禍首也許是他自己。

他在電梯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後選擇用死亡來完成對自己的救贖

電影的末尾吳大秀讓催眠師混亂自己的記憶,選擇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的繼續進行這場“不倫之戀”。最後開放式結尾,沒有人知道他是否真的失去了那段難堪的記憶。

漫天雪地,他以爲自己在皚皚白雪裏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可是雪地卻是在用最潔白的假象去掩蓋所有的不堪。

樸贊鬱用一種近乎儀式化的表現手法來詮釋“復仇”:一個寧肯丟掉自尊也要保留愛的尊嚴;一個寧願失去生命也要守護愛情最初的純真。他們被貼上“惡魔”的標籤卻做着挽回良心的事,愛和倫理的背後藏着對道德的救贖。所以縱使他們是萬劫不復的禽獸,卻依舊選擇在愛情面前做最真實的自己。

在寫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也看到過很多網上的言論。很多人僅僅把《老男孩》貼上“不倫之戀”的標籤,然後一星敷衍了事。大概他們眼裏的復仇電影只需要熱血沸騰就行,故事情節也只是爲了推動復仇而走。

然而在我看來,《老男孩》更多的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一個極端的故事。極端的戀愛,極端的復仇。這部影片原名也叫《原罪犯》,最原始的慾望最原始的犯罪。

不可否認,電影裏面的愛情的確不值得去推崇,就像樸贊鬱本人曾經被採訪時也提及過:不會和自己的女兒去看這部電影。但是我們迴歸影片,把它做成想象化的一種處理,如果年少時李佑鎮被撞破和姐姐的愛情,選擇兩個人一起自殺。那後來的這些復仇是不是就顯得那麼荒唐。

而由於他的膽小懦弱,他獨自存活。用餘生爲自己的“愛”賠罪。而“長舌”吳大秀則陷入了更深的毀滅中。提及到現實社會,我們身邊像吳大秀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他們用最漫不經心的語氣和別人聊着他人的長短。從未想過無關緊要的話也會帶來“山崩地裂”的效果。

大家在網絡上聽“臭”了的一句話: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但是真正又有多少人做到呢,真正的去做到不在背後議論他人的長短,管好自己的嘴呢。用鍵盤敲幾行字,用唾沫說幾句話又不費功夫

每年因爲網友惡意評論而患抑鬱症的公衆人物不在少數,大家躲在鍵盤後面,輕飄飄的“說幾句”,等到真正釀成不可挽回的錯誤時,還在爲自己爭辯“怎麼那麼脆弱,一點打擊也承受不了”,亦或者是“哎呀,我可沒有罵他。你們又找不到證據”。把自己活成了吳大秀,卻沒有受到“割舌”的懲罰。

希望我們從走過的路,遇到的人,看過的東西中學到點什麼,

做一些善良的事。最簡單的就先從“閉上自己的嘴巴”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