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盛街得以聲名遠播,主要受益於音樂家尹宜公,還有他整理的名曲《小河淌水》——歌詞樸實,曲調樸實,歌名也樸實,還有更樸實的阿哥阿妹,終於樸實到震撼人心。《小河淌水》詠唱的小河,源於密祉縣太極山,流至文盛街南端時,與茶馬古道不期而遇——一座古意盎然的風雨橋,一株千年猶茂的老槐樹,一眼噴湧不竭的珍珠泉,見證着老街的風雲變幻,也見證着古道的興旺衰頹。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 這首“東方小夜曲”——《小河淌水》,很多人都被她優美的旋律深深陶醉,質樸自然而富於想象,散發着泥土的芳香。舒展的曲調,迴環起伏的自由節奏,清新的旋律……

舒緩的樂曲在古街迴旋,清脆的馬鈴不時入耳,古老的運輸方式,穿透千年時空,仍不失優雅地延續着。文盛街地扼滇中咽喉,爲茶馬古道上的重鎮。這裏最初叫馬食鋪,後以文教昌明甲第衆多,纔有了“文盛”之名。現代公路延伸入滇時,無意間拋開了這段古道,文盛街的商貿迅速衰微。或許這是一種幸運,文盛街由此完整保存至今,成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文盛街得以聲名遠播,主要受益於音樂家尹宜公,還有他整理的名曲《小河淌水》——歌詞樸實,曲調樸實,歌名也樸實,還有更樸實的阿哥阿妹,終於樸實到震撼人心!

尹宜公(1924—2005)出生地文盛街,既是有名的民歌之鄉,也是馬幫歌謠的集散地,兼之父親當過音樂教師,使他打小就生活在音樂的世界裏。就讀雲南大學期間,尹宜公與同學羅靜一起,加入校裏的南風合唱團。

1947年初春,尹宜公正在月下散步,校園裏傳出“啊”的長音詠唱。調門的起伏變化,盪滌着尹宜公的心靈,對愛情的渴望,對未來的嚮往,現實的苦悶和焦慮,還有家鄉的小河與青山,使年輕的他激情迸發。尹宜公飛跑回房間,根據彌渡民歌《月亮出來亮汪汪》和《牧羊調》,改編整理出曲譜歌詞,送給合唱團的指揮江鶩。江鶩輕輕地哼唱着,覺得這歌太美了,並建議定名《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樂譜印出後,在合唱團裏迅速傳開,並讓尹宜公收穫了甜蜜的愛情。一次團員們排練,大家要他唱《小河淌水》,他連說一個人不行,衆人便又推羅靜與他對唱。唱自編自譜的歌曲,自然感情真摯,尹宜公深深地感染了羅靜,當她對唱完最後“你可聽見阿妹叫阿郎”一句時,漲紅着臉逃出排練室。《小河淌水》成爲愛情的催化劑,兩顆年輕的心越靠越近,直至相濡以沫廝守終生。

《小河淌水》詠唱的小河,源於密祉縣太極山,流至文盛街南端時,與茶馬古道不期而遇——一座古意盎然的風雨橋,一株千年猶茂的老槐樹,一眼噴湧不竭的珍珠泉,見證着老街的風雲變幻,也見證着古道的興旺衰頹。

尹宜公家在文盛街中部,現已闢爲“尹宜公故居”,爲當地流行的“三合一照壁”佈局。午後的陽光清朗明亮,可故居里仍顯得昏暗。細碎的光線透過窗欞,灑在一排排展櫃上,躺在裏面的各種版本《小河淌水》,沉默靜雅,斑斑駁駁。晚年尹宜公,手書過一副對聯,至今仍掛在客廳,講述着音樂家跌宕的生命旅程——此生如小河淌水;一世歸大江奔流。

1953年,雲南歌手黃虹赴京匯演,因唱出《小河淌水》而風靡全國。黃虹接着隨訪東歐,《小河淌水》的優美旋律,開始走向世界舞臺,成爲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名片。後來,《小河淌水》被藝術家不斷演繹,改編爲交響樂、小提琴協奏曲、芭蕾舞劇等,在海外演出累計超萬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小河淌水》的曲調又徐徐奏響,再次助推其走向世界。

《小河淌水》從產生起,猶如文學中“典型大於形象”的藝術魅力喚起了人們的共鳴。優美的旋律,動情的歌聲不論是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響起,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也不論是黎明百姓還是藝術家,各自都會由此產生對愛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的感受。

一條大河,可以孕育一座城市。一條小河,可以哺養一座村莊。然而,從小河流出一首世界名曲,在音樂史上恐怕並不多見。

END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