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導語:撿漏,古玩界的一句行話。說的是用很便宜的價錢就買到了價值很高的東西,

而這種情況一般都是賣家自己看走眼買家纔能有漏可撿。

圈裏還有這麼一句話叫:行家撿漏,外行撿雷。想偶爾撿個小漏,不但需要您有判斷真假的本事,

還要求您對行業內價格有一定的瞭解

但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無論您是專家還是純外行,真想撿個大漏,還是得看緣分。

500人民幣變10萬人民幣

北京李先生經朋友介紹下載使用了某拍賣軟件,2014年年底在上面以500拍中一個和田玉籽料。

過了幾個月後前參加拍賣會拿去專家處鑑定,專家給出的結論是:“玉質潤澤細膩,

漢風十足的彰顯,刀刀沉澱在玉中,市值至少是十幾萬。”李先生也是很震驚,自己不太懂和田玉, 沒想到居然撿到漏了。

5000人民幣變20萬人民幣

十幾年前,楊先生在香港路花了5000塊錢買了一個哥窯瓷瓶。

國家級鑑定估價師看過後,認定這是一個江西景德鎮民窯

出產的哥窯盤口瓷瓶,年代是清代中期,而且品相完整,十分難得。

而且按照目前瓷器的成交價格,這個瓶子估價在15-20萬之間,比他十年前下手時漲了三四十倍,

這個漏撿的確實是羨煞旁人

1200人民幣變300萬人民幣

5年前,武漢一名“菜鳥級”收藏迷花1200元淘到一塊重達5500克的昌化雞血石,

後來被專家鑑定爲天價寶物。

玉器雜項鑑定專家、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宋海出具了鑑定證書。證書顯示,這塊昌化雞血石重達5500克,系民國時期的產物。而蔡華初則認爲,應該更早一些,接近清末工匠的技藝,價格最少是200萬到300萬。

30萬人民幣變2000萬人民幣

這位來自揚州的古玩藏家杭先生的“撿大漏”的故事就很有意思了。在朋友的介紹下,

他趕赴東北收購鄭板橋的“瘦竹”,並同收入多幅字畫。

回來請專家鑑定後才知道,自己花37萬元意外收購的《山水畫頁》竟爲故宮的國寶,而包括“瘦竹”在內其餘的多幅畫作均爲仿品,卻花費了杭先生40餘萬元。

而那幅《山水畫頁》就讓杭先生“撿漏撿大發了”,這件出自故宮的國寶估計市價爲15002000萬元,這樣一來買假貨的那些“小錢”也就不是什麼大事了。

9萬人民幣變7205萬人民幣

在北京2005年的一場拍賣會上,一件標價8萬元的“清末黃緞子袈裟”流標了,但卻被一位工薪階層的秦先生看中,花費9萬元將“袈裟”請回了家。

回家後他拆開了“袈裟”,最終被夾層裏出現的精美絕倫的寶物給驚呆了。這件寶物正是“緙絲陀羅尼經被”,是清代皇帝、皇后等皇族葬祭專用的佛教用品,價值連城後在20118月的拍賣會上,

在多位藏家的你爭我奪中勝出,最終以7205萬元的天價捧走了這件寶物。9萬元到7000多萬元,

不單單是“撿漏”了,簡直是撿了天漏了。

如今撿漏逐漸成爲一種心態,因爲我們都盼着能用最少的付出換來最大的回報,

這個回報當然是多大都不嫌大,這雖然不是什麼太積極的心態,

卻也屬於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但有意思的是雖然很多人能成功撿漏,卻都是意料之外的收穫,而那些天天衝着撿漏去的人

卻往往沒有這種“好運氣”。如果不能用一個平常的心態去面對一件事情,往往不會有好的結果,

這是相似的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