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忙着修建长城,以巩固北方边防。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明朝修长城,是为了防蒙古,但修长城的传统到了清朝就戛然而止,康熙还曾得意地说: “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 《康熙王朝》中,康熙同样下令不修长城,此举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到了清朝,长城已经失去昔日的防御功能 清朝初年,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分为三大蒙古部落游牧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三大蒙古部落内部又分为若干部,互补隶属,又时会相互讨伐。清朝在入关前,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都以漠南蒙古为主要交流对象,离满洲最近的科尔沁部与满洲关系密切,虽有战争,但后来以通婚、结盟成了儿女亲家。 此外,察哈尔部也被皇太极征服,喀尔喀蒙古也时常来归,皇太极用盟旗制度管理他们,收到良好效果。漠西蒙古因为相隔万里,与清朝关系直到入关后才建立起来,不过当时的朝廷忙于平定南方势力,漠西蒙古也有内部争斗,双方关系无法进一步发展。 顺治三年,有些蒙古部落看清朝陷入内地的战争,便出现异心,科尔沁蒙古的苏尼特部出走喀尔喀蒙古,脱离了盟旗控制。多尔衮担心会在蒙古诸部引发连锁反应,立刻派多铎领兵出征。同年七月,多铎连续击败苏尼特部以及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汗。从此,靠近清朝的诸部,纷纷归降,漠北的土谢图汗“贡马千匹,驼百只”。 清初,朝廷对蒙古部落主要以怀柔为主,以联姻、结盟为手段,必要时以武力作为后盾,以提高清廷对蒙古的影响力。对于蒙古内部的纠纷,朝廷多以仲裁者的身份,出面调节。 顺治十三年,顺治对蒙古诸部颁布谕旨,强调“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垂芳名于不朽”,决定将封爵加恩作为定制,来巩固满蒙联盟。此外,凡是蒙古首领娶清宫女子,皆按照身份的不同给予不同优待。清朝笼络蒙古贵族,让他们可以不劳而获,逐渐开始安于享乐,加上喇嘛教的传播,进一步让蒙古人丧失进取精神,导致他们的武力渐渐变弱。 《康熙王朝》中,康熙对面的蒙古,除了噶尔丹,其他部落都已经臣服。噶尔丹不断地向东扩张,不仅威胁到清朝,其他蒙古部落对他也极其不满。大家跑到京城告御状,康熙与蒙古就能联合起来对付噶尔丹。漠南与漠北蒙古就成了大清的防御墙,而长城就失去了防御价值。 用长城抵抗敌人,只是治标却不治本。因为长城处处有漏洞,只要对手找到一个薄弱环节,就能长驱直入,这一点,大清的先祖在进攻明朝时多次得手。康熙要的是王道正气,要的是天下万民之心,只要天下安定,大清国力强盛,长城内外皆无敌。何况,当时已经用上火器,长城在红衣大炮面前不堪一击,仅仅只是一个摆设。 无意看见两句诗,从此再不修长城 人在苦思冥想时,往往难以做出好的决定;出去走走,不经意间或许能够柳暗花明。剧中,康熙巡视长城,碰巧得知张廷玉写的两句诗: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此诗突然提醒了康熙,长城是个虚无缥缈的梦。既然是梦,就不必在意。接着,康熙问到索额图,修建长城的成本。索额图一五一十地算出来,需要白银上亿两,耗时数十年。要知道,康熙朝的财政收入都从来没有过亿两,而且需要花钱的地方多的是,劳民伤财之事他向来不会做。当时的康熙,人到中年,他也等不起几十年。 康熙是政治家,作决策时不得不考虑到经济成本,耗时费力做一个“长城梦”,怎么算也不经济,还不如花点钱,平定噶尔丹,彻底解决大清北部边患。因此,康熙就在长城上下旨,不仅他不修长城,后世之君也不得修长城。

秋媚说:长城在古代是一座人工屏障,用于抵御外敌,它能在物理上起到部分抵抗作用,但挡不住人心。当漠南蒙古归顺,漠北蒙古臣服,原来的外敌成了自己人,康熙也就没有修长城的必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