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國內疫情嚴重的時候,雖然無法經常見面,雷愛琳和同事們還是會想出各種辦法“增進團隊友情”。 雷愛琳目前擔任的是米讀的內容營銷總監,負責平臺原創IP內容孵化的相關工作。她所在的內容營銷部是米讀在今年1月設立的新部門,同事間尚處在磨合期,由於剛好趕上疫情,“有一些小夥伴都一起工作兩三個星期了,我其實還沒有見過他們真人,招人的時候也是雲招聘的。” 但磨合的過程似乎比想象中順利。包括她在內,團隊的七名成員都是90後,年紀相仿也更有共同語言。在家隔離期間,他們經常會攢線上火鍋局,每個人備一盒自熱火鍋,然後接通羣視頻,邊喫邊聊。 出於興趣,也出於文化娛樂行業的工作性質,他們聊天的內容大都是時下流行的熱門文娛話題。最近整個團隊都在追《青春有你2》,討論着“哪一個小姐姐要pick”,“今天要助力誰”。“現在我們都是虞書欣的迷妹。”雷愛琳說道,大家聊天的表情包逐漸被虞書欣佔據,有一次雷愛琳把票投給了另一個選手上官喜愛,結果遭到了隊友的一致“嫌棄”。 在一家年輕的互聯網公司中,這種輕鬆、開放的團隊氛圍讓每個人都有種歸屬感。正如雷愛琳描述自己爲什麼加入這裏,“米讀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團隊,大家都非常有夢想。”

因爲熱愛

“大家都是對小說比較感興趣才聚到一起的。”米讀CEO楊驥告訴PingWest品玩。包括他在內,米讀團隊的絕大部分成員都是網絡文學的受衆。 2004年,還在上中學的楊驥第一次接觸到了網文,從此成爲忠實讀者。那時的網文還處在PC時代,他經常逛的還是天鷹、龍的天空等幾個老站點,裏面的絕大部分內容也都免費。大學畢業後,他輾轉過幾家互聯網公司,直到2019年,他終於回到自己心嚮往之的領域,加入趣頭條,擔任米讀CEO。 然而相比於十幾年前,此時的網絡文學市場已經是付費閱讀平臺的天下,整個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儘管這個過程中,網文行業正版化是一件好事,但楊驥有時還是會懷念那個免費的時代——只要有一臺電腦,人人都可以自由閱讀。 “除了付費外,網文其實還可以探索更多模式。”楊驥說,“一個作者一定不希望自己創作的內容只被一小部分有付費能力和付費意願的用戶欣賞到。” 因爲熱愛才更有使命感,懷抱着這樣的初心,楊驥帶着米讀開始了全新的冒險。 米讀文學總監王志勝也是願意加入這場冒險的人之一。出生於1991年的他總調侃自己不像個90後,回憶起和網文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他印象還非常深刻,“我那時候剛上初一,被一本紙質的網文小說迷住了,經常跑到學校附近的書店裏搜尋類似的作品,讀了一本又一本。” 出於對網文的熱愛,經濟學專業的王志勝畢業後放棄了前景一片大好的金融工作,投身內容行業,並先後在行業排名第一、第二的網文公司供職,積累了豐富的編輯經驗。 因爲熱愛,所以才更有把事情做好的動力。不過在內容行業多年的從業經驗讓王志勝深深地明白一個常識——做內容急不得。“但我是性子很急的人,”王志勝對PingWest品玩說,雖然熱愛這個行業,但自己的個性似乎與之有着極大反差,我希望更快看到產出和成效。” 加入米讀,很大程度是因爲他可以在這裏找到慢與快的平衡。 在和米讀團隊的接觸過程中,他發現儘管這是一家剛成立不久的互聯網公司,但米讀非常尊重內容創作者,有把內容做好的訴求和理想,“米讀認可慢的基本邏輯,但是又特別熱衷於在慢的過程當中找到快的點”。
米讀的母公司趣頭條,一直以來都以其“趣頭條速度”聞名,這也體現在米讀的發展上——2018年上半年從孵化到上線,米讀的整個孵化期不過兩個月時間;上線一年融資到B輪,DAU(日活躍用戶數)猛增至近千萬,幾乎可以與原先幾家頭部公司相抗衡。在王志勝看來,這種快速帶來的活力和挑戰也正是他樂於去接受和投入的。 因爲認同米讀“慢中求快”的工作節奏,王志勝在2019年9月正式入職了米讀,負責原創內容編輯的相關工作。 雖然在米讀工作的時間還不滿一年,但王志勝在這裏的每一天都覺得非常充實。他把家搬到了公司對面,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他都會在大大小小的溝通會中度過。在和CEO楊驥坐在一起討論工作時,他們總是會先討論很久最近又看了哪些小說,好像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 這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是熱愛。 因爲熱愛,所以才更懂內容,更理解創作者的痛點所在。儘管每天被大大小小的會議包圍,王志勝都會保證有一定量的時間去和平臺上的編輯作者做充分的溝通,溝通內容包括但不限於作品的框架、技巧,以及新作品的創作方向等等。 王志勝很好地詮釋了做好一份工作必備的兩個條件:足夠的熱愛和過硬的專業能力。這也是米讀作爲一家創業公司,所擁有的難能可貴的團隊優勢——在大家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有各自擅長的部分,擰起來的力量是巨大的。

“做出爆款”

對於CEO楊驥來說,產品增長是他擅長的領域。 在加入趣頭條前,他曾在硅谷就職於Facebook、Uber,在互聯網產品增長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2017年末回國後,他進入瓜子二手車擔任“增長負責人”,學到了更多品牌流量推廣和運營經驗。 “國外的互聯網流量紅利其實已經比較穩定了,而國內用戶的增長會更偏流量運營,更多是靠產品創新來做用戶的增長和留存。”楊驥如此向PingWest品玩總結,“其實在通過品牌、口碑去獲取更多用戶這件事上,瓜子二手車和米讀都是相通的。” 選擇加入米讀,一方面出於對網文的熱愛,一方面則是他對帶動線上互聯網產品增長的熱衷。用他的話說,自己“一些增長的想法和業務的邏輯在米讀能得到更好的落地和實現”。 作爲一家互聯網公司,米讀從創辦之初就融入了流量思維,這體現在公司發展的方方面面。雷愛琳所在內容營銷部的設立,更是米讀尋求新的流量增長點的重要動作。 “你有沒有給自己的工作定一個目標?” 聽到PingWest品玩的提問後,雷愛琳幾乎沒有思索,用十分肯定的語氣回答道,“做出爆款。” 在加入米讀之前,她在新加坡的Netflix亞洲總部任職,負責華語劇和韓劇的內容營銷工作,工作本身並不直接參與原創劇集內容的製作,因而時間久了,難免會覺得失去挑戰性。 然而在米讀,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只是在已有內容的基礎上想一些宣傳和營銷的點子,而是可以更深入地參與到原創內容製作,這帶給她更多想象力。 雷愛琳所負責的原創IP內容孵化工作,是圍繞米讀旗下的原創內容,孵化除書籍之外的其他內容形態,比如有聲書、動漫、短視頻、短劇乃至影視劇等等。但米讀的IP孵化方式又不同以往——一般付費網文平臺的IP孵化,往往是“事後反應”式的,一部作品通常需要在一定圈層內被驗證成功後,纔能有機會孵化IP,週期長,成本也高。 米讀則選擇當小說還處在連載階段時,就挑選一些有潛力的優質內容去做同步孵化,節省了時間,能更快做出成效。米讀的IP孵化也不僅僅侷限在漫畫、電影或是長劇,而是增加了如短劇這樣更加輕量、更加貼合現代人觀看習慣、也更利於在社交平臺傳播的內容形態,這樣的IP內容被傳播得更廣,也更有機會來爲平臺的網文作品吸引更多新讀者。 這些對於雷愛琳來說都是非常新鮮的嘗試,她喜歡挑戰未知的一切。 今年1月入職米讀擔任內容營銷總監後,她很快搭建起了一個六人團隊。如果說王志勝維繫的是米讀作爲一家網文平臺的核心業務,雷愛琳則是在爲米讀未來的發展創造新的可能,她向團隊明確了要做出爆款的目標,並且正在策劃一個大項目。 雷愛琳形容自己在米讀的工作狀態,“忙碌且快樂”。 每天的早會是團隊的頭腦風暴時間,也是她很重視的環節。因爲是初創團隊,加之有諸多項目待展開,大家必須有這樣的時刻來及時增進溝通。 例會通常是大家對時下熱點內容的觀點分享會,“對微博、知乎、豆瓣以及抖音、快手上出圈的爆款內容,我們每一天都會review一遍上面的新梗。”雷愛琳說,“如果例會上我們沒辦法馬上理解,大家會做一個分析,這些內容的用戶是誰,受用戶喜歡的原因是什麼。”在她看來,這樣的環節非常有利於團隊理解大衆需求,繼而激發更好的項目創意。

當然,這一切都以米讀建立的優質內容生產機制爲基礎。

王志勝告訴PingWest品玩,他這段時間一直忙於梳理和沉澱平臺已有的內容,同時把讀者的需求更好地反饋給創作者,尤其是一些有潛力的中腰部創作者,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這是米讀現在乃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會鼓勵和提倡的事。依靠免費模式積累起大量用戶後,米讀已經到了可以反打內容端的階段——作爲一家有着互聯網基因的內容公司,米讀近千萬的用戶量足夠大,加上平臺的大數據統計,得以把讀者喜好更好地反饋給創作者,幫助其創作出更優質、更具影響力的作品。

年輕人們

採訪過程中,有同事稱呼米讀CEO楊驥爲“楊老闆”,被楊驥玩笑似地止住了,他喜歡員工直接喊他的名字,不喜歡被“差別待遇”。 和上述兩位團隊成員一樣,楊驥也是1991年生人,90後與生俱來的不守陳規的個性,在楊驥身上同樣存在。他在米讀倡導扁平化的管理方式,沒有明顯的上級對下級的命令式管理,而是讓團隊能“自發地運作起來”。 “他靈活性比較大,自由度比較高,對我們也非常信任,這也是我非常感謝他的一點。”雷愛琳如此評價楊驥。 在回國之前,雷愛琳曾有一些顧慮,因爲她聽說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工作壓力都非常大,加入米讀後,與一羣爲生活和理想奮鬥的年輕人在一起,雖然每天都被忙碌的工作塞滿,但總能充滿激情,讓壓力消解於無形之中。 她開玩笑說,來米讀比較大的“挑戰”反而是語言,“因爲之前(在Netflix)都是英文環境,所以回來之後,一下子用中文反而不太適應,會強制自己把語言習慣再重新調整回來。” “扁平化”,一個快要被創業公司說爛了的詞語,正在米讀顯現出它真正的效能。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更靈活與高效的溝通。 “我們之間的溝通成本還蠻低的,基本上都可以保持隨時online的一個狀態。”雷愛琳說,很多決策楊驥基本都可以在24小時內拍板決定,“整個流程都會比較快,也比較順暢。”工作中,楊驥也會經常就一個項目的細節和可行性給團隊成員適當提醒,並提供一些更好的思路,但這通常不是一個命令,大家更多會在充分溝通和討論後得到一致結論。 經常還會在米讀出現的一種有趣情況是,原本楊驥計劃和某位同事展開一場正式的一對一交流,越聊越多,以至於最後成了一邊喫飯一邊討論。這種放鬆的狀態下,反而聊出了很多火花,“聊着聊着就決定了米讀下一步要做的事。” “我們也有蠻多技術反推產品改進的事情。”楊驥向PingWest品玩繼續舉例道,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技術團隊往往都是聽從產品團隊指揮,但米讀的技術團隊會反向推動產品,這離不開團隊氛圍和每個人的自驅力。

米讀是一個90後佔多數的團隊,年輕人的工作風格,同樣反映在對內容的判斷和彼此間的日常相處上。

採訪中,王志勝和雷愛琳都不約而同提到了“不會去給網文內容打任何標籤”。內容行業瞬息萬變,讀者對網文作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口味也越來越複雜,不存在永遠的爆款,王志勝將米讀形容爲一個“敢於擁抱變化”的團隊,一個團隊只有善於發現並應對這些變化,纔有可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雷愛琳常常會和團隊同事討論時下流行的文化現象,一方面作爲觀察大衆喜好的鏡子,一方面也是生活和工作的調劑。“我們就是這樣建立的團隊友情。”雷愛琳對PingWest品玩說,這些都已經成了團隊成員之間不可或缺的相處模式。 高效溝通,擁抱變化,熱愛生活,懷抱夢想,相信自己所做的事……這大概就是米讀這個團隊得以大步前行的祕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