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挖掘证明,故县在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高门关在东汉时期已成为著名军事要塞。东晋后期,番镇割据,十里为王,小国林立,故县乃是一个小国的县城,设施完备,并有县令。后随战事发展,小国并为大国,朝代更换,故县作为县城已不复存,空留遗址,曾名古县。春秋时期韩国崛起,沿洛水两岸打通了洛阳盆地至熊耳山腹地的陆上交通。尤其修建的从宜阳韩城到卢氏的县城古驿道称韩卢古道之后,由于军事需要,在古驿道上修建高门关。故县位于洛河西岸与高门关相毗邻,互为屏障。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唐高门关。

【唐书.地理志】:长水西有高门关。

【方舆纪要】:高门关在永宁西十八盘岭北。

【明史.地理志】:永宁有高门关巡检司。

高门关,位于洛宁县西部,是韩卢古道上的著名关城。韩卢古道,是古代洛阳通往西方地区的交通干道之一。高门关与函谷关一样,都是丝绸之路起始段的重要文化遗产。地处洛卢边界上的高门关,据现有资料预测,高门关始建於唐,是否准确有待探讨研究。东汉时,由于军事需要,在古驿道上修建高门关。

高门关,置有关令一名,秩从九品下,低于知县,还置有属吏录事、典事等。关令的职责是“掌禁末游,伺奸慝(tè,邪恶之意),凡行人与车马往来,必据过所(注:通行凭证)以勘之。”

过去的千百年,洛卢两县人民就是沿着这样的道路。三步一歇,五步一站,艰难的攀登着十八盘,转弯抹角,一步一点头的行走着。下来十八盘,就进入永宁的高门关。

在北宋赵匡胤时期,叛将郭延德招兵买马,屯兵数万,集于卢氏,伺机东进。赵派大将高望及其子怀亮、怀德分别驻守关阳阁,关帝河,关上。因三关均有高家父子把守,故总称高门关。高门关处在莲花寨西侧,洛水流处,悬崖峭壁。这里险山紧锁,西行陕隘,东去开阔,胜可攻,败可守,是屯兵设防的好处所。

这里有一村,名关上。村西有一沟,叫关沟。关沟面对洛水。上曰“高望碥”。村东一山,名莲花寨。上边筑有寨墙,墙高数丈,宽丈余,东西有寨门,南为陡峭石崖,北为无脊岭。战乱年月,这里常有守军驻扎。清末民初,时有土匪盘踞。无脊岭为九岭之一,关沟也为三关之最后一关。老河口是四渡洛河之一渡,关西为洛河四渡第二渡口。从故县盆地过洛河到故县河东,为洛河四渡的第三渡口。

从高门关过莲花寨,无脊岭后,进入故县盆地,盆地面积20平方公里,这里视野开阔,土地肥沃,洛河由东西流向变为南北流向。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一方宝地,官府曾在此设过县,因此取名故县。

韩卢道上多关城,高门关就是著名关城之一。《水经·洛水注》曰:“洛水又东,迳高门城南,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洛水东与高门水合。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东北流,经石勒城北,又东经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乱流南注洛。”

历史上提到的庞季明入卢氏,指的是公元450年,南朝将军庞季明攻占北魏的高门城,进军卢氏的事情。高门城,就是高门关,是一座关城,建立于战国时期。同时,《水经注》提到高门城西边相邻还有一城,名为石勒城。石勒,西晋末年羯族首领、叛军重要将领。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石勒等人带叛军集团从多路围攻洛阳,晋军分路阻击。石勒城就建于此时,其目的是为了对抗晋军固守的高门关。

石勒城,高门城所在地,在洛宁故县街。现在己成水库湮没区。

研判唐、宋、金600余年间国家级别的重要关塞高门关、具体位置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在十八盘岭北,在关帝河和关上村之间。应在广泛研究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深入至相关的地方查看遗址文物,才能通过地理位置、交通故道、古城建筑、官府署衙、商贸易市、居民房舍、历史遗存等方面,得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为此,我们于4月上旬到故县高门关、松阳关、上戈鹈鹕关、崤南古道、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高门关对面沙河口石岩上,有摩崖石刻大字三行,每行三字:麝香河、丹阳川、沙河口。

在十八盘石岩上,摩崖石刻有三个字,每字尺余为“虎豹关”。十八盘上边石岩上,刻有一个古“雒”字,楷书三米见方。

在故县河滨,红石崖耸。上刻有:“高望城”三字。

金朝末年,为了防止已攻占黄河以北和陕西的蒙古军队,金朝构筑从潼关到洛阳的黄河防线。同时,巩固以卢氏、高门关为依托的韩卢防线。金正大九年(公元1232年)二月,金军潼关守将李平投降蒙古,使得关中门户大开。金朝元帅徒单兀典立即点集阌乡军兵,向卢氏撤退,蒙古军闻讯,派铁骑尾随追击。山路积雪,泥淖尽胫,随军妇女、老幼,哀号盈路。如此疲弱的十多万兵民,被蒙古铁骑全部屠杀于卢氏铁岭山中。然后,蒙古兵从卢氏东进,大破高门关,杀向洛阳。两年后,金正大十一年(公元1234年),金朝灭亡。从此金朝在历史上画上了句号。

几年后,诗人元好问来此寻他的四个朋友,但是,他们都已死于战乱。为此,元好问写了《高门关》:“高门关头霜树老,细路千山万山绕。乱余村落不见人,霰雪霏霏暗清晓……”接下来又写了《永宁南原秋望》浩浩西风入敝衣,茫茫野色动清悲。洗开尘涨雨才定,老尽物华秋不知。峰火苦教乡信断,砧声偏与客心期。百年人事登临地,落日飞鸿一线迟。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

金朝灭亡几十年后,曾经繁华的高门关、卢氏一带仍无人烟,一片荒凉,无人居住。五十年后的元朝十六年(公元1279年),卢挚任河南府路总管,他劝课农桑,招集流民在这一带屯垦,这里的经济得到慢慢恢复。高门关下的关上、窑凹、董庄、故县、砂沟、西施、北窑、南窑、西窑以及高门关上的关帝河、卢氏范蠡、南苏村、涧河、畄村、老虎头等地才有移民居住,繁衍生息。

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从商洛举事,李闯王大破高门关离开宜阳之后。刘云威率领龙骧铁骑一路沿着洛水西行,途径福昌、洛宁、崇阳镇,最终抵达了高门关。刘云威望着巍峨的高门关关城,对身边的夜不收说道:“将通行的兵部文书交给守关将领,今天咱们就在这里驻扎了。” 那名夜不收应了一声,便打马上前进入了关城。一炷香的时间后,一名千户领着一班手下急匆匆的赶了出来,对着刘云威好一番恭维,然后十分热情地将龙骧铁骑将士迎进了高门关。在高门关休息了一夜之后,次日清晨,刘云威再次率军出发,依旧是沿着洛水向西行进,过了卢氏之后又走了两天的路程,便来到了河南和陕西两省的交界处。

明朝时,在高门关设巡检司,这里重新成为豫西重镇,称为高门关镇。明朝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农民暴动从流民集中的陕北首先爆发。熹宗驾崩,其弟朱由检继位,次年改元崇祯,是为明思宗崇祯皇帝。从崇祯元年至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兵,陕西境内共有“流寇”100余部,以高迎祥为首,称闯王。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高迎祥败亡,李自成继任闯王。崇祯帝任命杨嗣昌为统帅,全权处理“剿寇”事宜。杨嗣昌具有军事才能,制订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军事围剿计划。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李自成突出重围,带少数残兵进入豫陕交界的商洛山中,明政府已基本控制局势。

明朝《绥寇纪略》卷八说,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秋,当中原饥荒正烈之时,李自成由商洛山东进伊洛,山民相率归之。李自成攻卢氏不克,绕城东进,攻破高门关后一路向东,攻克永宁(今洛宁)、宜阳。然后回师高门关,卢氏举人牛金星前来投奔,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于是,李自成出高门关,“熊耳以西民保聚山泽者,连拔四十八寨”。迅速占领卢氏、陕州、灵宝、渑池、永宁、新安,次年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明朝《豫变纪略》卷四载:“洛阳新破,所有震惊”,“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自是而后,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而走。”

高门关在明末李自成战乱中屡经战火,关城被夷为平地。到清朝初年,重建高门关巡检司,有司长、副司长各一人,官俱九品,巡检司人员十人,巡检司的軍卒由府以上官府招募。巡检司衙门低于知县,还置有属吏录事、典事等。关令的职责是“掌禁末游,伺奸慝(tè,邪恶之意),凡行人与车马往来,必据过所(注:通行凭证)以勘之。”主要任务是;揖捕盗贼,盘诘奸伪,查验出入高门关人员,并负责抓捕当朝违犯律理的犯人。

因此,高门关、松阳关本是洛河上的一处关口,渡口两岸分属管辖。在历史的演变中多有变化,高门关其名称从东汉隋唐至今延续了2000年,期间从没有改变。成为判断高门关和高门城地域的重要标志,具体位置的固定参照物。

高门故城己成了水库库底,现更名为寻峪镇人民政府来管辖这一区域。现存最重要的古建筑是龙泉观,为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邓州马德超创建,分上、下观。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建上观石洞。

高门关、高门城的历史渊源应从汉代算起,在历史的演变中多有变化,其名称从东汉、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延续了2000多年,期间从没有改变。成为判断高门关名变化后具体位置的固定参照物。高门关历史应该有约二千年的苍桑岁月。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