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的北-京-日-報,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標題是《關於中等收入羣體的界定,國際上還沒有統一標準——怎樣界定中等收入羣體更準確》。

之後的各家網媒在轉載過程中,標題統統變成了《專家:界定中產階級不能看是否有房有車》,“中等收入者”被換成了“中產階級”,而且加入了文中從未出現的“有房有車”。

這樣改頭換面,顯然代表了普通人對“中產階級”更爲熟悉和認同,而房子和車子則是中在大多數人來看,則是中產的標配。

一個標準中產家庭至少要滿足這4個條件!

是中等收入羣體,而不是中產階級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所有的正式文件和智庫報告中,用的詞都是“中等收入羣體”,而不是“中產階級”。我們的努力方向也一直強調的是“擴大中等收入羣體”。

爲什麼要用“中等收入羣體”呢,在筆者看來,其意義在於目標的難易程度上。

簡單說,界定一箇中等收入者很容易,落腳點也僅僅是“收入”。

社科院在這方面有過不少研究,《怎樣界定中等收入羣體更準確》這篇文章的作者(社科院副院長)在文中也提到,以收入中位數76%-200%定義中等收入羣體,則中國中等收入羣體比例在37%-50%之間。

由於我們的統計數據中沒有“中位數”指標,只有“平均數”,所以上述結論也僅供參考。

界定一箇中產階級則要複雜得多,它不僅包含收入,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所以到現在爲止,也沒有一個令所有人都認同的定義。

一個多月前,網上曾流傳一箇中產階級的十大標準,雖然略顯誇張,但卻體現人們對中產身份的渴望。

筆者認爲,中等收入者要遜色於中產階級,而決定兩者的差距在於是否掌握資產,是否能夠調動足夠多的社會資源爲自己服務。

兩個在北京月入3萬的人,A全部來自於薪金,B則是2萬薪金和1萬房租收入。從收入的角度來說,這倆人肯定可以算是中等收入者,但你要A承認自己是中產甚至是中等收入者,恐怕不可能。因爲他沒有恆產,又哪裏來的恆心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管理層恐怕早已認定,中產完全可以算是富人堆裏的一員,而中等收入羣體纔是應該重點扶持的。言下之意,也就是着重提高收入水平,至於其他方面的訴求的暫且擱置,難度要小得多。比如住房,筆者認爲,管理層給中等收入者設計的住房標準應該僅是使用,而不是擁有。換句話說,中等收入者完全可以選擇長期租房,而不是一味追求買房。

以“中等收入者”來代替“中產階級”,其內涵,不言自明。

一個標準中產家庭至少要滿足這4個條件!

中產階級纔是根本,中等收入者只是開始

中產階級雖然是一個極難定義的概念,但並非無跡可尋。筆者在這裏分享一點個人觀點,歡迎拍磚。

首先,收入肯定需要納入指標內

但這收入的界定不應該全國統一標準,而應該結合各地的生活水平來確定本地區的標準,就以收入中位數76%-200%的爲標準,也未嘗不可。

其次,你得有房

無論是貸款還是全款,只要持有這套房不會給你帶來較大的生活壓力,不能以犧牲生活水平爲代價。房子所在地和工作地應該同在一個城市,生活在三四線的你,鐵了心要持有一套北上深的房子,我只能說你很牛。

第三,敢於結婚和要孩子

結婚生子是你獨立於父母的最重要的標誌,至少從財務的角度來說,也說明你能夠獨當一面,當然丁克一族不算在內。

第四,沒有因爲子女教育支出而發愁

每個人對教育的投入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但父母儘可能給子女提供主流水平的教育應該是努力的目標。

以上四點,如果以你所在城市爲參照物,能夠全部做到,那麼在筆者看來,你就可以算作一個標準的中產階級。

對了,中等收入者強調的是個人,而中產階級強調的是家庭。

一個標準中產家庭至少要滿足這4個條件!

最後附上騰訊的一個調查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