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了,但是留給中國人的創傷卻是在短時間內無法癒合的,他們不但極大傷害了國人的自尊心,也讓整個國家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而在東北,日本人整整經營了14年,從918開始,日本佔領東北以後到抗日戰爭勝利,日本人在東北可謂用心良苦,他們開墾東北的荒野讓日本那些無家可歸的窮苦人耕種,剝奪東北同胞的土地發展農莊,也讓日本軍隊過上了自給自足的日子,甚至有能力支援華北的戰事和東南亞的戰事。
爲了進一步吞併中國,日本人在東北只駐紮少量的精銳——關東軍,防範蘇聯。其他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到華北華東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在戰事喫緊的時候,東北的日本駐軍就更少的可憐了。有些縣甚至只有縣長是日本人,其餘的都是中國人來治理,可是讓人奇怪的是,就是隻剩下一個日本人的時候,我們的東北百姓爲什麼沒有起來反抗呢,殺了這個日本人不就萬事大吉了嗎? 有些人甚至把這種不抗爭歸結於東北人的劣根性,說什麼張學良一槍未放就丟了東北,東北人的血性早就打沒了。 其實,說起真正的原因很令人扎心。
雖然,表面上一個縣裏面只有一個日本兵做縣長,殺掉這個日本兵就能反抗成功,但是你是否想到,日本人從清朝開始就在東北經營,在東北鋪設了大量的鐵路線,在當時東北是亞洲鐵路網最爲發達的地區,甚至都比日本本國的鐵路網先進,如果我們的百姓殺了日本縣長“造反”,日本人就會通過發達的鐵路網快速運送大量軍隊到達事發地點,就憑着我們當時的軍事能力,就是國軍這種正規軍跟日本人的戰損比都達到了5:1,更何況普通的老百姓呢,所以說,只要老百姓造反,雖說殺了一個日本人解氣了,但是在面對正規軍的時候只能是任人宰割了,毫無還手的餘地。
日本關東軍在東北推行嚴厲的連坐制度,只要一人犯法,整個保甲都要遭殃,輕則被關進勞改營,重則直接槍斃。這就讓起事的風險直線攀升,每家每戶爲了自己不被牽連,相互舉報揭發,這樣也使“造反”的概率大爲增加。 佔領東北以來,日本人都是以溥儀作爲傀儡,將東北稱爲滿洲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矇蔽了百姓,當時的百姓很多都沒有民族意識,認爲誰當皇帝跟自己都沒什麼關係,過好自己的纔是真的。並且居住在東北大都是滿族人,皇帝是自己人又何必去造反呢?

所以說,並不是簡簡單單殺了一個日本兵造反就能成功的,第一、缺少必要的武器裝備,人員戰鬥素質相差太大,沒有可比性;第二、本身的百姓民族覺悟不高,根本就沒有反抗的意識;第三、抗爭的代價太高,如果不是被日本人逼得實在活不了這些百姓不會平白無故起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