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備死的時候,留下的蜀漢已經輝煌不再,威震華夏的關雲長已死,荊州被奪,外有夷陵之戰,內有派系鬥爭,內憂外患之下,國力損耗嚴重,此是其一,其二,蜀國後期人才匱乏,已經不如當年鼎盛時期,人才濟濟,劉備晚年的謀士相繼去世,而諸葛亮後來發掘的人才,再如何以一敵三,也不再是當年了,最後,如果諸葛亮取而代之了劉禪,那麼有一個擺在眼前的現實就是,他是不可能隨軍出征,而北伐如果沒有了諸葛亮做主力,其結果必定失敗。”——這便是《三國演義》裏著名的“白帝城託孤”,千百年來,作爲君臣知遇佳話廣爲流傳,劉備死後,諸葛亮終其一生爲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爲了千古忠臣之典範,只可惜,饒是如此,他最終還是無力迴天,劉禪並非治國良君,蜀漢國力不濟,攻克中原,還於舊都的偉大理想,最終徒留一聲嘆息。

章武三年春,劉備白帝城,臨終之前託孤諸葛亮,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聞言,淚流滿面,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便是《三國演義》裏著名的“白帝城託孤”,千百年來,作爲君臣知遇佳話廣爲流傳,劉備死後,諸葛亮終其一生爲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爲了千古忠臣之典範,只可惜,饒是如此,他最終還是無力迴天,劉禪並非治國良君,蜀漢國力不濟,攻克中原,還於舊都的偉大理想,最終徒留一聲嘆息。於此同時,也引發了後人無數熱議:如果當年諸葛亮將劉禪取而代之,歷史是否會被改寫,諸葛亮是否又是另外的結局?答案是否定的,而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且往下讀。
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貞,始於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情,那年的他雖有治世之能,可在亂世之中,卻難逢明主,曹操有謀士郭嘉,江東有周瑜,他只得躬耕於南陽,直到劉備出現,彼時的他也是天涯淪落人,雖有皇叔之名,卻也是一路屢戰屢敗,雖有心平天下,卻也只能是有心,他需要一個人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當劉備第三次求見他時,諸葛亮知道,他這一身才華,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在此後的一生,諸葛亮始終以一顆赤子之心對待劉備,效忠蜀漢。諸葛亮之心,明月可昭,在歷史上,他是唯一一個能以丞相身份行使主君的權力,卻不遭猜忌,多次興兵而無民怨之人,生前百姓擁戴,死後舉國同哀,就連其對手也稱其爲天下奇才,並且這個對手一生只在他手上喫虧過,從無敗績,除此之外,在諸葛亮的言傳身教之下,其子孫亦是忠君報國,在緊要關頭不惜以死殉國……諸葛亮爲蜀漢操勞了一生,尤其是在劉備逝世後,劉禪不堪大用,整個蜀國就只靠着他一個人硬撐,事無鉅細,都要親歷親爲,可他也畢竟不是神,他亦是血肉之軀,所以,他最終積勞成疾,纔會在五丈原抱憾而終。
試想,當年的諸葛亮在丞相之位,就已如此操勞,倘若他將劉禪取而代之,朝堂內外,政權軍權爲他掌握,他會如何?他會晝夜不分的治理國家,爲了實現當年劉備的遺志廢寢忘食。最終是什麼樣的結局?他會過度勞累,提前透支身體健康,毫不誇張的說,會在五十三歲之前與世長辭。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事實。
至於說,如果諸葛亮將劉禪取而代之了,歷史會不會就此改變呢?筆者認爲,不會,爲何?因爲實力不夠。
劉備死的時候,留下的蜀漢已經輝煌不再,威震華夏的關雲長已死,荊州被奪,外有夷陵之戰,內有派系鬥爭,內憂外患之下,國力損耗嚴重,此是其一,其二,蜀國後期人才匱乏,已經不如當年鼎盛時期,人才濟濟,劉備晚年的謀士相繼去世,而諸葛亮後來發掘的人才,再如何以一敵三,也不再是當年了,最後,如果諸葛亮取而代之了劉禪,那麼有一個擺在眼前的現實就是,他是不可能隨軍出征,而北伐如果沒有了諸葛亮做主力,其結果必定失敗。
事實上,歷史上諸葛亮的北伐,其實只是延緩了三國歸一的趨勢,北伐並不能徹底改變蜀漢命運,僅僅只是爲蜀漢求得了生存而已。北伐能成功的概率極其小,如果要成功,蜀漢的容錯率很低很低,必須非常謹慎,需要能化解敵人的每一次進攻,戰略部署幾乎不能錯,而在當時,諸葛亮可以說爲了做到這一點,軍中事務事事過問,絞盡腦汁出奇謀,在其軍事才華遠非常人所及的前提下,與姜維二人率領着整個蜀漢的精銳,不斷化解魏軍致命性的進攻,與此同時,對魏軍進行持續性的打擊,可即使這樣,直到諸葛亮長閉雙眸,也沒有北伐成功,倘若北伐易主帥,蜀魏根本不可能如史書記載一般,還有數十年的拉鋸戰,而是魏國揮軍而來,蜀國早早在歷史上退場。
諸葛亮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話題,有人捧他,也有人質疑他,因爲他們認爲諸葛亮被神化了太多,可無論如何,歷史上真實的他都是值得人欽佩的,他的高風亮節,他的爲人執政,甚至到了令人感動的地步——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心憂天下愛民如子,不忘先主鞠躬盡瘁,這樣的諸葛亮是千古一相,千古表率。所以,筆者認爲,就如果諸葛亮將劉禪取而代之了,他的結局會是如何,歷史是否會被改寫問題的回答,最佳答案是,不會,因爲在諸葛亮身上,永遠不會有把劉禪取而代之的這種如果。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羅貫中《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