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路陽說,平時演出的時候只能通過表演和觀衆交流,現在總算有時間跟大家多說說戲曲知識了,“有些戲迷雖然愛看戲愛捧角,但其實並不懂戲,希望我的直播讓大家掌握更多常識,看戲的時候能夠看懂其中的門道,也能體會更多樂趣。一般相聲演出主持人只需要簡單的報幕工作,而這次直播是由大逗相聲的班主李寅飛和演員李丁共同做主持人,他們不只是報幕,還會圍繞着演出的主題“給相聲插上知識的翅膀”展開話題或進行訪談。

疫情期間,不能演出雖然令人焦躁,但演出行業從業者卻意外開啓了一段“雲上的日子”,許多昔日臺上的主角兒如今都變成了網絡平臺的主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相聲直播,演出變成“小綜藝” 1月12日,大逗相聲俱樂部封箱演出結束後,“班主”李寅飛發了一條朋友圈說:各位,開箱見!原定的開箱演出是正月十五,但誰也沒想到這次封箱竟會如此漫長,開箱變得遙遙無期。

不能在劇場“開箱”,那就在網上“開箱”。這段時間“大逗”的成員都在各自賬號上做了直播,集體亮相的直播也有十餘場。前期因爲人羣不能聚集,大家就在各自家裏錄製,用連線形式來演出。隨着疫情見緩,前兩天終於一起聚在公司直播了。公司的場地並不大,但也被他們細心地分爲主持區和表演區,主持人環節結束後,鏡頭就被手動切到表演區。 與一般的主播不同,他們上直播不會要禮物,“我們做直播不是爲禮物來的,只是覺得在這個特殊時期,通過這種形式能夠向大衆輸出大逗相聲的風格。”李寅飛說,他們更關注的是觀衆對這種表演形式的反饋。 爲了增強觀衆粘性,線上直播更像是一個小型綜藝節目。一般相聲演出主持人只需要簡單的報幕工作,而這次直播是由大逗相聲的班主李寅飛和演員李丁共同做主持人,他們不只是報幕,還會圍繞着演出的主題“給相聲插上知識的翅膀”展開話題或進行訪談。風趣幽默的主持不僅串聯起各個節目,本身也很有可看性。 對於習慣了在臺上演出的相聲演員,直播還是很有挑戰性。演員的表演往往要依靠現場觀衆的反饋,沒有觀衆後就會出現節奏不穩,越說越快的問題,演員只能憑藉自己的經驗來控制。和觀衆的互動也成爲問題,“在劇場裏和觀衆面對面的演出,演員一顰一笑一個語氣一個細微的肢體動作都能調動觀衆,現在隔着屏幕我們就會借鑑其他藝術形式,多設計一些互動來調動觀衆的熱情。”李丁說,以往他們現場演出中互動很少,現在就多了一些。 但表演時也要注意動作幅度不能過大,屏幕寬度比較窄,演員動作稍微大一點就會出屏。在他們的表演中,擔心觀衆的反應、演員出屏或爭奪屏幕都成爲直播演出特別設計的“包袱”。李丁說,網絡直播以往給大家的印象都是隨便、簡單,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扭轉這種固有的認識,這次直播他們就提前一週開始準備,在細節上也非常注意。 劇場裏最多不過一兩千人,而線上直播觀看人次很容易就上萬了,許多外地粉絲也能同步看到大逗的演出。李寅飛說,即使疫情結束後,大逗也會繼續直播這種形式。 崑劇直播,向“神曲”借力 3月8日,爲了向那些在疫情期間挺身而出的女同胞致敬,上海崑劇團精心策劃了一場名爲“藝起前行·雲上昆聚”的特別直播,在抖音平臺播出。 直播中他們選取了崑曲文化中女性的妝容、服飾、姿態、表演等內容,通過崑曲經典《牡丹亭》《扈家莊》等劇目的片段展現,讓當代女性瞭解古典女性之美,讓不同時代的戲裏戲外的女性產生了一次交流。

上海崑劇團“藝起前行·雲上昆聚”特別直播 如何讓一次直播既凸顯國有院團的文化擔當,又能吸引網絡平臺上的粉絲關注,上昆做了非常認真的研究。針對抖音上百分之九十用戶都是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受衆,他們大膽啓用一批上昆年輕人承擔直播工作。 直播前,以青年戲劇導演俞鰻文爲首的主創團隊,從內容、運營、技術、安全等多方面着手精心策劃。直播中,他們將崑曲元素與時尚元素相結合,鼓師奏響抖音神曲“紅紅的薩日朗”到崑曲曲牌的變奏,演員們戴着髯口、扎着靠配合“神曲”的節奏,場面十分“歡脫”,而劇團新晉“網紅”闞鑫則領銜展示了崑曲四大行當的技藝。 既要向“神曲”借力,但又要保持崑曲的腔調;特殊時期參與人員要少,內容又要精彩……這些對剛剛開始做直播的上昆團隊都是不小的挑戰。上昆副團長馮元君表示,他們所能做的就是把基礎做紮實了,事先進行彩排走流程,鏡頭怎麼切都要反覆試驗,把問題都消滅在直播前。 馮元君說,上昆早就註冊了抖音賬號,但之前只有幾百個粉絲,疫情期間幾次直播後,粉絲數翻了六倍,也讓他們看到網絡直播的圈粉力,今後會更加重視這一方新天地的開拓。 評劇直播,有說有唱漲知識 中國評劇院著名花臉演員孫路陽評劇唱得好,說得也不錯。這段時間他則變身爲網絡平臺上的戲曲播主,爲戲迷們傳播戲曲知識,講講梨園掌故。 孫路陽的主播之路同樣開始於疫情期間。2月份,作爲首都文藝志願者他先是爲武漢方艙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們做直播,每週二、週四進行直播。後來,除了醫護工作者,還有許多普通粉絲進入直播間,大家越來越喜歡聽他聊。

孫路陽直播 他的直播有說有唱,會跟大家聊許多評劇,乃至於戲曲的知識,比如評劇的流派,各種流派的形成。孫路陽說,平時演出的時候只能通過表演和觀衆交流,現在總算有時間跟大家多說說戲曲知識了,“有些戲迷雖然愛看戲愛捧角,但其實並不懂戲,希望我的直播讓大家掌握更多常識,看戲的時候能夠看懂其中的門道,也能體會更多樂趣。” 對待直播,孫路陽一直很認真。直播時,兒子在一邊給他調音,妻子則到另一個房間去聽效果提意見。直播原本是在下午三四點進行,現在隨着大家逐漸復工,白天沒時間看直播,他也調整到晚上八九點進行直播。爲了不干擾鄰居的休息,他前一個小時的直播中會帶着唱,後一個小時就以說爲主。 孫路陽有一個自己的抖音賬號,但是之前只發過一次兒子的短視頻,粉絲數基本沒有。疫情期間,他先是借用了妻子有一萬多粉絲的賬號“蹭流量”,最近的兩期則轉移到了自己的賬號,很快就有了幾千個粉絲。讓孫路陽最高興的是,評劇的戲迷多數是老年人,但在抖音平臺上年輕觀衆更多,這些直播也爲他吸引了不少年輕粉絲。 “大逗”直播中觀看人次上萬,上昆和孫路陽的粉絲數也不過幾千人,和直播平臺上的衆多網紅、大V的千萬粉絲、百萬人次的直播,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作爲傳統藝術在一個全新領域的探索,他們將來都願意在這一方天地投入更多精力,不必成爲網紅、大V,更重要的是爲自己所鍾愛的藝術添一把火。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牛春梅 編輯:關一文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