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引用Reid hoffman在他的書《Blitzscaling》中所提到過的兩類偏底層的方法/原則,撬動和利用現有的網絡(Leveraging exisiting network)和病毒化(Virality),在它們的基礎上來創新,以及加上我在 打造增長核武器③:Airbnb的雙邊市場網絡效應之路 所提到的找到與搭乘持續的上升氣流(riding sustainable updraft),它們都符合 “小的成本來博大的收入” 的「槓桿原理」,更佳的肯定是是兩者或者三者結合在一起。二. 網絡效應 vs 病毒增長 vs 規模經濟。

        <div>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Roc的增長備忘錄”(ID:RocGrowthMemo) ,作者:逆境增長 Roc Yu,36氪經授權發佈。 這篇文章會基於前面的理論與案例,進行網絡效應構建策略與路徑的總結,同時我會融合全球頂級增長專家,全球一線投資機構合夥人,以及頭部成功的實踐者,他們最底層思考,給大家帶來一場網絡效應與增長的思想盛宴。 文章較長,燒腦,建議先收藏!再閱讀。 前面我們分別在網絡效應系列文章中介紹了 網絡效應的基礎要素 ,包含了網絡效應的類型,衡量網絡效應價值的三大定理,臨界點,集羣,網絡的不規則性等核心概念。 接着我們通過實現網絡效應的四大關鍵步驟,去梳理和學習了 facebookairbnbmediumwhatsapp 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網絡效應的,我們在這裏先快速回顧一下,再開始今天的正文:

第一步:模式的產品價值(mode/product value)

看到問題或機會後,找到產品的切入點「Entry Point」,基於早期用戶的真實使用反饋快速的「Pivot」調整產品,完成「PMF」產品市場契合點的驗證。 我們看到了早期的想法基本是不靠譜的,哪怕是facebook,whatsapp這樣的偉大產品;

第二步:增長策略(growth tactics)

早期通過低成本的增長策略,尋找與藉助外部上升氣流,去提升產品的普及性(drive adoption),完成初期的產品增長。 其中我們看到對airbnb,medium這樣的於雙邊平臺會遇到「chicken & egg problem」雞生蛋蛋生雞,如何先去啓動哪一端的經典問題。 也看到了whatsapp和facebook在早期把病毒循環「viral loop」與自身產品功能相結合的,建立了天然病毒性增長的產品「Build to go viral」,以接近免費的獲客成本「CAC」來快速獲取與轉化客戶;

第三步:互動觸發(Engagement trigger)

在快速獲得用戶之後,再如何通過增加新的功能特性,去強化用戶的 「Engagement參與/互動」來提升產品活躍,留存與交易。比如facebook設計了7天添加10個好友的指標,medium通過一系列在「in-content interaction」的創新去提升文章的閱讀完成率,和提升在文章內的參與互動;

第四步:實現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

不斷的累積,持續的增長,保持用戶極高的參與度,直到衝破網絡效應的「Critical mass臨界點」。但市場天生是不公平的,每個產品的特性也不同,積累衝破臨界點的時間也會不一樣,比如whatsapp用了不到半年時間,而airbnb則花了36個月。

「文章要點快覽 KEY TAKEAWAYS

  • 對於創業公司的啓動,Geoffrey Moore在他所著的經典增長書籍《crossing the chasm》中提及過用保齡球策略(Bowling pin strategy)來解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更容易解決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問題的利基市場,然後找到辦法從這個利基市場跳到其他利基市場,最終進入更廣闊的市場。

  • 在一個創業公司驗證找到PMF(產品市場契合點)之後的頭兩年,在覈心的業務指標上至少要有3-5倍的年增長率,社交類的產品要再乘以2-3倍。

  • 所以對早期公司來講,在低成本甚至免費獲得大規模用戶的手段上的「創新」,尋找槓桿,或者製造槓桿的創新能力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 網絡效應既能帶來激進的增長,也需要激進的增長,來形成和維持網絡效應。越早的定義出aha moment的指標,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在增長上聚焦,更快的衝破臨界值。

  • 病毒傳播:強調的是速度,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播,並且以免費或者極低CAC(單個用戶獲取成本)來獲得新用戶。並通過「viral coeffcient」病毒係數來衡量。

  • 網絡效應:強調的是價值,強調的是隨着新用戶的加入,整個網絡變得越來越有價值。網絡效應會幫助建立護城河,能夠帶來高參與度,重複使用,以及更高的利潤率,這些都是網絡效應所帶來的價值。

  • 規模經濟:因爲規模經濟的核心體現在於成本,產品隨着企業規模和產量的擴大,產品的生產成本越來越低。規模越大,單位產出成本越低,單位成本越低,固定成本越能被攤薄。

  • 規模經濟和網絡效應都是非常有利的護城河,但網絡效應相比之下更強,因爲用戶的退出成本更高。

今天基於過去的基礎知識與案例,今天我們要在網絡效應進行總結性收尾,以及點出容易出現的一些理解誤區,包含兩個方面: - 網絡效應的構建策略 - 網絡效應 vs 病毒增長 vs 規模經濟

一. 網絡效應的構建策略

網絡策略的構建與以上剛剛總結的四步流程相關,基於這四步整理出來了5個關鍵性的問題: 1.你的進入策略是什麼? 2.推動早期獲客的增長槓桿是什麼? 3.你網絡效應的拐點/臨界點是什麼? 4.什麼是用戶參與/活躍的觸發器? 5.如何利用不規則的網絡拓撲?

進入策略(Entry Strategy)

你的進入策略是什麼? 進入策略和我們所說的產品的Entry Point有所區別,Entry Point更多是在一個產品或者解決方案的層面,我們所說的Entery Strategy是從市場層面/目標客戶層面。 對於創業公司的啓動,Geoffrey Moore在他所著的經典增長書籍《crossing the chasm》中提及過用保齡球策略(Bowling pin strategy)來解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更容易解決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問題的利基市場,然後找到辦法從這個利基市場跳到其他利基市場,最終進入更廣闊的市場。 保齡球策略 Facebook就很聰明的使用了保齡球策略,如果Facebook一開始就有1000名用戶隨機分佈在世界各地,它對任何人都不會有太大用處。但在哈佛的前1000名用戶使它對哈佛學生非常有用。這些學生在其他大學也有朋友,這樣Facebook就可以從一所學校轉到另一所學校。 airbnb,uber,yelp這一類產品也是從舊金山開始,Opendoor業務從鳳凰城起步。它們都是在一個地方滲透,並形成自己的一套SOP(比如uber經典的鐵三角策略),然後再往其他的城市拓展。曾經與福佑卡車(貨運版滴滴,目前估值60億人民幣)的創始人單丹丹交流時候她也說過:“大市場做小,小市場做大”。 本質也是這個意思。 同樣,在Peter Thiel所著的《zero to one》,裏面所推崇的概念就是從一個足夠小的市場起步,並且在這個市場裏面做到壟斷。 “ You should start small,Establish yourself in your niche market and own monopoly in that segment" -Peter Thiel, 《Zero to One》 你腦袋裏可能會想,究竟怎樣才足夠細分,如何定義它? 首先,它應該是一個真正的 "社區" ,人們有共同的興趣,並且能夠頻繁的相互溝通與交流;另外,他們有一個共同且強烈的需求。 曾經在Reddit上看到一個回答,很精闢。 1.去發現一個問題 2.問問自己,現在人們是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的,足夠好嗎? 如何第二點很糟糕,那麼你就找到了這個細分市場。如果不是,縮小問題,重複以上步驟。 舉個例子,我想學習編程,你會發現有很多很好的解決方案。縮小範圍,我想學習Fortan(是由IBM開發出來的最早計算機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的翻譯器,廣泛應用於科學和工程計算領域),發現沒有好的解決方案,那麼恭喜你,你找到了你可以開始的細分市場。 歷史證明,依賴“地毯式轟炸戰略”的大公司往往會被專注的初創公司顛覆,因爲它們一次只佔領一個利基市場。

增長策略 (Growth tactic)

在一個創業公司驗證找到PMF(產品市場契合點)之後的頭兩年,在覈心的業務指標上至少要有3-5倍的年增長率,社交類的產品要再乘以2-3倍。 所以,你推動早期獲客的增長槓桿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早期白手起家的創業公司都非常拮据,資源匱乏。沒法使用傳統的營銷手段和太多的市場費用來推廣其產品。 所以對早期公司來講,在低成本甚至免費獲得大規模用戶的手段上的「創新」,尋找槓桿,或者製造槓桿的創新能力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再強調一次,是創新!而不是照搬以前別人用的營銷手段。爲什麼呢? 假如你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天花板足夠高,增長非常快的市場,同時你的產品/解決方案很出色,但如果你在低成本獲客上的創新能力缺乏,哪怕是過去很有用的獲客手段,擁有相對充足資源的競爭者或者巨頭,同樣的玩法playbook,他們便可以利用這方面的優勢碾壓你,以及佔有優質資源的優先權,並且大家往往都耳熟能詳的手段的ROI也在下降。 如何創新呢?我們引用Reid hoffman在他的書《Blitzscaling》中所提到過的兩類偏底層的方法/原則,撬動和利用現有的網絡(Leveraging exisiting network)和病毒化(Virality),在它們的基礎上來創新,以及加上我在 打造增長核武器③:Airbnb的雙邊市場網絡效應之路 所提到的找到與搭乘持續的上升氣流(riding sustainable updraft),它們都符合 “小的成本來博大的收入” 的「槓桿原理」,更佳的肯定是是兩者或者三者結合在一起。

第一類:利用現有的網絡(Leveraging exisiting network)

airbnb在早期很好的利用了craiglist (美國版的58同城)這個網絡,不管是在房東獲取上,還是在後來房源的分銷上。Paypal早期則是找到了eBay這個平臺。而拼多多,有贊,荔枝微課,小鵝通都是利用了微信的現有網絡,我們也把這種行爲叫做「Piggy Back」馱在某人背上。 這種行爲最大的潛在風險是,依賴的網絡,平臺規則發生變化,這不僅是對收入或者獲客帶來影響,甚至有可能會帶來滅頂之災,比如說當年美國最大社交遊戲公司Zynga所依靠的faceboook規則改變後,用戶的獲取和活躍度直接停滯,同時喪失了用戶召回能力;國內科技公司獵豹移動所依賴的facebook和google規則改變後,直接讓其收入歸零。 所以,當你找到合適的網絡以後,迅速的行動,去儘可能獲得足夠用戶,另外也要做好網絡平臺隨時改變規則的準備。

第二類:病毒化(Virality)

病毒化的核心本質就是人傳人,產品的原有用戶帶來新用戶,新用戶又帶來更多的新用戶。因爲它非常像傳染性疾病從一個宿主傳染到另一個宿主的過程,所以也才被稱做是病毒化。 產品的病毒化可以是自然傳播,也可能是通過某種獎勵來刺激。 facebook導入學校的同學名冊whatsapp通過導入手機通訊錄 ,這是一種自然傳播的工具和手段。我們近期所看到的拼多多的快速增長和Luckin coffee增長則是利用了利益刺激,即邀請新人共同購買即可或者大幅折扣或免單的機會。不過這個前提也是用戶認可的利益或者價值。

第三類:找到和搭乘持續化的上升氣流(riding sustainable updraft)

airbnb持續借助舉辦大型活動的城市,住宿的供給一定會供小於求這一外部上升氣流,持續的獲得房源供給的增加和預定量的增長。同樣這一次疫情,很多在線教育,直播平臺的用戶量大增也是基於這個原理。 去敏銳的觀察和感受,外部週期/非週期性所發生的事件,哪怕是同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洞察深度,核心是基於自己的產品特性,找到能與自己產品結合,並形成增長槓桿的那個點。一旦找到,對業務的增長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 利用荀子《勸學》中的話來總結增長槓桿,就是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增長臨界值 (Critical Mass)

你產品的網絡效應的拐點/臨界點是什麼? 在網絡效應中,它是網絡所帶來的價值已經大過產品本身所帶來價值的一個拐點。不同類型產品的網絡效應臨界點完全不一樣,達到的指標和數值也各有差異。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設計核心指標來幫助企業更快達到臨界點,什麼指標呢? 這個核心指標是一個偏轉化漏斗早期的指標,它也代表着大多數用戶能夠感受到產品核心價值的那個時刻,並願意留下來。我們一般都把它叫做 Aha moment 指標。 “ it's called this because this the moment a user gets what your product is really about and why's valuable to them" -Mark Andreessen, a16z Aha moment是公司在規模化擴張中,必須要定義出的一個指標。因爲它不僅跟留存率有極高的關係,也可以非常好的去驅動公司的核心業務指標,「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的增長,比如GMV,DAU/MAU等,北極星指標是Aha moment的結果性指標。 我們在 網絡效應系列第二篇文章 中所提到的Facebook推動引導新用戶在7天內加10個好友就是屬於Aha moment量化的指標。還有Twitter的關注30個人,並且其中有30%的人回關;而Slack這款產品是一個團隊發送總共超過2000條信息,雲儲存文件dropbox的是至少上傳了一個文件。 網絡效應既能帶來激進的增長,也需要激進的增長,來形成和維持網絡效應。越早的定義出aha moment的指標,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在增長上聚焦,更快的衝破臨界值。

互動參與度 (Engagement Trigger)

什麼是用戶參與/活躍的觸發器? facebook通過持續的開發新功能,比如說 “like” 點讚的按鈕,news feed信息流,chat聊天功能來保持平臺上用戶的參與度。whatsapp通過導入手機通訊錄名單(通常他們都是關係最密切的人),通過免費發送國際/國內短信來維持很高的用戶參與度。 Greylock partners的合夥人Sarah Tavel在她廣受歡迎的slide《Engagement: The Fuel Powering Enduring, Billion Dollar Business》中提出過一個關於如何打造十億美金公司的Engagement金字塔層級模型,我把其中精彩的幾頁帶入與大家一同分享解讀。 模型總共分三層 1層:增長高互動用戶:專注於讓新用戶完成「核心動作」core action 的增長,不是僅僅獲得新用戶就可以,因爲核心動作是代表用戶,使用了產品並能從產品中獲得價值的動作。你的核心動作是什麼? 2層:留存用戶:產品隨着用戶使用應該變的越來越好,使用時間越長,用戶若離開產品,便會失去越多;產品更應該重視留存,而不是活躍。如果只是增長用戶而不關注留存的話,就像是往一個漏的桶裏一直倒水。 下圖是公司A,每個月新增用戶5百萬,80%的月留存;公司B,每個獲得新增用戶250萬,95%的月留存率。三年之後A公司只有250萬用戶,而B公司有420萬用戶。 3層:持續的自驅式增長:隨着用戶越多和越深度的參與,他們開始自發形成良性循環(virtous cycle)的增長。這個良性循環圈後面本質上來講是一個「增強迴路」,也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增長飛輪”。這個層級的達成實際上是最難的,爲什麼呢?因爲很多產品本身沒有這個特性,但一旦找到,公司業務會基於這個良性循環,自我快速增長,亞馬遜和Uber就是利用vituous cycle,從中受益良多的典型。 Uber的增強迴路 Amazon的增強迴路 良性循環推動公司向前 “ Virtuous loops propel a company forward" -Sarah Tavel, greylock partners

不規則網絡 (Leverage irregular network)

如何利用不規則的網絡拓撲? 在 打造增長核武器①:承載與創造科技公司70%價值的「網絡效應」 講了集羣的概念,即真實的網絡,並不是均勻分佈的,而是更加傾向於形成比整個網絡更爲緊密的局部分組。 所以如何找到與滲透集羣,就是利用不規則的網絡拓撲。 通過發現和利用集羣,公司可以迅速通過在這些子集羣滲透,達到臨界質量,並向外擴展。 facebook從哈佛大學開始airbnb從沙發客開始whatsapp從舊金山南灣的一個俄國人社區開始

二. 網絡效應 vs 病毒增長 vs 規模經濟

這三個概念很容易讓不少人混淆,或者對他們之間的關係產生誤解。 1.網絡效應和病毒增長不是一回事,網絡效應也不一定需要病毒增長; 2.如果一個平臺有規模經濟效應,但並不代表他有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 vs 病毒增長

網絡效應的核心是:隨着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網絡,網絡中每個其他用戶也會獲得越來越多的收益。而病毒增長的核心是:加快產品的傳播和使用速度。這兩個概念經常會同時出現,所以很容易被混淆成是同一件事情,我們來仔細區別一下。 病毒傳播:強調的是速度,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播,並且以免費或者極低CAC(單個用戶獲取成本)來獲得新用戶。並通過「viral coeffcient」病毒係數來衡量。 Viral Coefficient = C*R*CR/100 C = 客戶數量 R = 每個用戶的邀請數量 CR = 邀請的轉化率 當病毒係數大於1時,有利於你的客戶獲取成本,因爲當用戶通過口碑和其他免費渠道加入時,CAC會大幅下降。 網絡效應:強調的是價值,強調的是隨着新用戶的加入,整個網絡變得越來越有價值。網絡效應會幫助建立護城河,能夠帶來高參與度,重複使用,以及更高的利潤率,這些都是網絡效應所帶來的價值。而衡量網路效應的價值,則是主要以metcalfe's law爲主的定理來衡量其價值。 爲了更好的區分,我把病毒傳播分爲以下兩種類型: 1.產品的病毒化:就是我們前面說的build to go viral,以facebook,whatsapp這一類爲代表的。 2.傳統的病毒化: a.因爲使用體驗很好,或者利益刺激的口碑傳播,並可以通過其他渠道(比如:微信,微博); b.沒有利益或者其他刺激的非利益驅動型邀請,比如一些純邀請制的產品(早期的知乎,微信視頻號); c.還有偶然接觸,屬於用戶並沒有意識去邀請,但不經意發現的轉化,比如我們通過iPhone自帶的郵件app發送郵件時,收件人會看到郵件結尾自帶一個“發送自iphone”。 爲什麼要這麼去區別?因爲產品化的病毒傳播可以帶來網絡效應,但傳統型的病毒傳播無法帶來網絡帶來網絡效應。 我們來看幾個實際案例:

1.產品病毒化帶來網絡效應

比如facebook,是出於產品的自然使用,在用戶之間傳播,這使得用戶獲取的成本幾乎是0,並且facebook這平臺變得越來越有價值,我們看到隨着用戶數量增長,用戶的活躍度/Engagement 也還持續在增長。

2.口碑效應≠網絡效應

我們都知道“憤怒的小鳥”這款遊戲風靡一時,當人們開始自娛自樂時,產品也通過口口相傳從一個用戶傳播到另一個用戶,而不是像facebook那樣以使用爲基礎的自然結果傳播。 所以我們看到的結果的是,用戶的價值並沒有隨着用戶量的增長而增加。所以“憤怒的小鳥”也並沒有產生網絡效應。

3.不需要通過病毒傳播形成網絡效應

Airbnb在早期的時候早期通過傳統的市場營銷和增長黑客的手段,去同時增長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用戶。前面我們說過airbnb通過36個月才突破網絡效應的拐點。在此之前沒有享受什麼大規模病毒傳播給這個平臺帶來增長。 所以這個例子想告訴大家,沒有病毒化也能夠形成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 vs 規模經濟

如果一個平臺有規模經濟效應,但並不代表他有網絡效應 規模經濟:因爲規模經濟的核心體現在於成本,產品隨着企業規模和產量的擴大,產品的生產成本越來越低。規模越大,單位產出成本越低,單位成本越低,固定成本越能被攤薄。 從供給端來看規模經濟: 這裏的規模經濟所指的是一個與生產相關的函數,規模化所帶來的就是單位產品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低。 亞馬遜和京東的自營業務,屬於典型的在供給端擁有規模經濟,共享的倉庫設施、更便宜的物流運輸費用。包括小米生態鏈的隨着小米旗下投資孵化的企業越來越多,這些企業能夠享受更低廉的生產成本,供應鏈成本。 從需求端來看規模經濟: 這裏的規模經濟所指的是一個與用戶相關的函數,規模化所帶來的就是給用戶更好,更實用,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而亞馬遜和淘寶這些種類的交易平臺,擁有需求端的規模效應,即網絡效應,能夠幫他們獲得 winner take all 贏家通喫的效果,所以它後續比亞馬遜的自營業務增長要更快更持久。 規模經濟和網絡效應都是非常有利的護城河,但網絡效應相比之下更強,因爲用戶的退出成本會更高。 「預告:猜猜看,下一篇文章或系列我會寫什麼:) 添加 Roc微信號(抽好書,交流,入羣), 網絡效應系列精彩文章 基礎知識/核心概念與定理 FacebookAirbnbMedium | Whatsapp *本文版權歸 “Roc增長備忘錄” 公衆號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