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沉睡者的抵抗 參展藝術家: 7位中國藝術家: CHANG Yuchen/常羽辰(b.1989,生活工作在紐約、北京) FEI Yining/費亦寧(b.1990,生活工作於中國上海) LI Shuang/李爽(b.1990,生活工作於中國義烏) SHEN Linghao/沈凌昊(b.1988,生活工作於中國上海) YE Zhaofeng/葉兆豐(b.1996,生活工作於杭州) ZHANG Kerui/張可睿(b.1991,生活工作於中國上海) ZHANG Ruyi/張如怡(b.1985,生活工作於中國上海) 3位外國藝術家: Ana Montiel/安娜·蒙特爾(b.1981,西班牙藉,生活工作於墨西哥) Katie Paterson/凱蒂·帕特森(b.1981,英國籍,生活工作於蘇格蘭法夫) Hiraki Sawa/澤拓(b.1977,日本籍,生活工作於英國倫敦) 展覽新聞發佈會(雲開幕):2020.4.24(週五)下午15:30 展覽時間:2020.4.30 - 2020.9.6 展覽地點:UCCA沙丘美術館 展覽簡介: 作爲2020年UCCA首個展覽,本次羣展延續UCCA沙丘美術館對國內外新銳藝術家的關注,對人類睡眠的意義及其延伸議題展開探討。 UCCA沙丘美術館於2020年4月30日至9月6日呈現展覽“沉睡者的抵抗”,以當代社會發展與人類睡眠機制的衝突爲出發點,通過常羽辰、費亦寧、李爽、安娜·蒙特爾、凱蒂·帕特森、沈凌昊、葉兆豐、張可睿、張如怡和澤拓,共計10位藝術家的多角度思考和多媒介表達,衍生觸及並探討了時間、意識、夢境、死亡、能源、資本、勞作等豐富議題。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秋韻策劃,大部分藝術家受邀根據UCCA沙丘美術館獨特的空間與自然環境創作了場域特定作品。UCCA沙丘美術館由OPEN建築事務所李虎和黃文菁主持設計,距北京約300公里,隱於阿那亞黃金海岸社區內的沙丘之下。 隨着工業社會的興起、消費主義的擴張、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基於互聯網的信息化社會的形成,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中的信息生產和流通進一步將人類主體無縫嵌入了24/7式的系統運行機制之中。這摧毀了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活節奏,繼而衝擊了我們經驗與感知的邊界——白天與夜晚、工作與休息、公共與私密之間的界限趨於模糊。全球化與科技共謀,令隨時工作和即時互動成爲新自由主義範式裏的崛起的道德準則。而當信息、圖像、商品變得隨手可得,人們似乎擺脫了時空的限制,獲得了主動掌控的滿足感。正是在這種滿足感的驅使下,我們愈發依賴和沉浸在這永動的、精密的、高度經濟化的社會機器中無法自拔,令獲得的“主動”變成了新的“被動”。與此同時,人類被信息洪流淹沒,其趨同性和共時性抹殺了時間本該具有的個人特質和相異節奏,並將其變成知覺和文化體驗類似的、平庸的同質化時間。當人類的感知邊界出現模糊,時間性質趨於同化,所有需求幾乎被24/7式的強大動能輕易改造之時,睡眠作爲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生理需要,與上述機制無法兼容的最後屏障,負隅頑抗,從而備受攻擊與詬病。 藝術家們以此爲切入點,將人類最古老和基礎的生理需求之一“睡眠”置於當代社會的宏觀背景之下進行審視,通過繪畫、裝置、影像、聲音等媒介對睡眠的意涵與隱喻展開探討,並衍生觸及多個議題。展覽爲反思當代生活,探究新自由主義模式及全球化的影響打開了新的視角。此外,在2020年這寂靜的春天,一切驟然陷入停頓,許多人以不菲的代價意外獲得了體味睡眠所隱含的豐富意義的契機:休眠的城市,無眠的焦灼,永眠的生命。沉睡者與覺醒者,順從者與抵抗者,互相滲透,無限接近…… 本次展覽在呼應UCCA沙丘美術館貼近自然的慢節奏屬性的同時,在觀看作品動線的設置上也與睡眠的主題形成呼應,依照自然睡眠的過程:從進入睡眠——夢境——延展的順序依次呈現10位藝術家的作品,亦鼓勵觀衆參與解讀,將不同個體體驗與認知納入共同營造的夢境之中,從而激發對睡眠及其衍生議題的深入探討。澤拓(Hiraki Sawa, b.1977)通過重新編織回憶片段與日常意象,構建起如夢似幻的超現實風景。沈凌昊(b.1988)從舊日夢魘取材,運用感光材料的特性,以綿延的文字具象化了轉瞬即逝的記憶。安娜·蒙特爾(Ana Montiel, b.1981)受古希臘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klepios)神廟睡眠與療愈儀式的啓發,將展廳轉化爲縹緲入聖的海邊庇護所。自從電燈奪走了太陽對晝夜的掌控,科技成爲現代的新神。費亦寧(b.1990)創作了一則關於清潔能源與政治博弈的“後真相時代”動畫寓言。而凱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 b.1981)將太陽系衆行星的“一天”濃縮於9面時鐘上,提醒觀者“24小時”也不過是僅適用於地球的人造概念。隨着資本全球化的深入,李爽(b.1990)影像中的“跨國戀情”在義烏日以繼夜的世界工廠醞釀並無疾而終;葉兆豐(b.1996)筆下疲倦的無名之輩在奔忙間隙跌入無妄的沉睡;張如怡(b.1985)彷彿城市化進程中工業造物的“鍊金術士”,形塑觀看與被觀看的雙重嵌套。常羽辰(b.1989)認爲“最私密的最公共,最脆弱的最激進”,她以個人經驗映射普世主題,在無常中祭奠永恆。最終,張可睿(b.1991)爲平凡夢境雕鑿了易朽的紀念碑——睡眠,既是我們對死亡的短暫預演,也是覺醒與重生的前奏。 展覽作品:


安娜·蒙特爾 《半透明意識系列——六:神交(無月之夜的一次邂逅)》 2020 聚酯樹脂、紫外線固化乳膠油墨於透明亞克力板上、卡拉拉大理石 80×70 cm


費亦寧 《新清潔戰爭》 2018 彩色有聲高清影像 6分07秒


凱蒂·帕特森 《時鐘(太陽系)》 2014 九個改裝時鐘 每個45 x 45 x 9.5 cm 由藝術家及紐約柯恩畫廊提供



李爽 《只想在你枕邊長眠》 2018-2019 彩色有聲4K視頻裝置 25分27秒 由藝術家及柏林PeresProjects畫廊提供


葉兆豐 《片刻夢魘 I》 2018 布面油畫 100 × 120 cm 展覽現場:












圖文資料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相關推薦
  • 這是一個關於無家可歸者在倫敦的故事
  • 用當代攝影鏡頭來全新演繹山河景觀
  • 從光怪陸離的午後長夢到“瘋兔子”的傳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