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在藝術層面,"社會主義"與"專業性"絕不是兩個矛盾的概念,金雞獎的獲獎電影以及導演和演員,在電影專業度上並沒有在當時受到質疑。諷刺的是,這麼多媒體"口誅筆伐"後,金雞獎還在2005年和百花獎合併後,把金雞百花節舉辦地選在了三亞,活脫脫將電影評選變成了三亞市旅遊推廣,引得各方不滿。

作者 / 圈圈丸

又到了年底,又迎來了金雞百花節開幕,今年是奇數年,所以要頒佈的是各類金雞獎項。然而金雞百花合併已有15個年頭,大衆對於兩者具體的評獎模式區別早已模糊,只會大概記得金雞獎是專業評委評選,百花獎是觀衆投票評選。

但電影內容發展至今,專業評委和普通觀衆的"口味"也因爲種種原因逐漸統一,這也造成了金雞百花雖然隔年評獎,但獲獎人重複性較強現狀。也有不少業內人士開始質疑金雞百花獎,尤其是金雞獎的專業性,認爲它已經沒有足夠的公信力。

在平遙、FIRST等國內電影節(展)崛起的今天,"老牌勁旅"金雞百花或許是時候該回顧一下歷史,總結一下自己這些年來的變遷,認清孰對孰錯,方能展望未來。

起源:爲社會主義"聞雞起舞"

1980年秋天,電影協會黨組織擴大會正在北京西山召開。雖然是一場"黨組織會議",但氛圍卻顯得格外輕鬆愜意。畢竟那一年,票房收入頗高,地方財政都能從電影發行裏分到幾百萬文化預算,全國觀影人次突破200億。這樣的好成績,哪個領導不開心呀。

爲了繼續鼓勵電影從業者的創作激情與觀衆們的觀影熱情,會議決定從明年(1981年)開始重啓已經冷落了快20年的百花獎評選,讓人民羣衆選出自己最愛的影片。而另一方面,影協的許多人認爲,爲了和百花獎形成互補,應該再設立一個由專業人士評選出來的優秀影片獎,不能讓那些質量過硬、但人氣不高的「好電影」被埋沒了。

這個建議與著名編劇、時任影協主席夏衍和著名作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陳荒煤兩人的意見不謀而合。結合中國的國情,兩個類型的獎項才能更全面的反映文化建設發展的全面性。

金雞獎何時開始失去了

夏衍(左)和陳荒煤(右)

另一方面,電影協會考慮到1981年恰爲農曆雞年,再加上葉挺將軍的親屬收藏了周恩來總理四十年代一副"聞雞起舞"的墨寶,於是決定將這個專業評審獎項命名爲金雞獎,大家都覺得「彷彿周總理冥冥之中關注着此獎項的創辦」。

在首次發佈的《中國電影金雞獎評獎條例》中我們就能看到"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和"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爲繁榮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電影創作而奮發前進"等鼓勵性的文字。總而言之,被譽爲專業性的金雞獎,從一開始就帶有了極強的"中國社會主義"色彩。

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爲何金雞獎前幾屆會把最佳故事片頒給《巴山夜雨》《天雲山傳奇》《人到中年》《野山》等內容上反思和諷刺此前特殊十年期的電影,因爲當時社會需要弘揚一股"新力量"來鼓勵百廢待興的時局。

金雞獎何時開始失去了

謝晉代表作,《天雲山傳奇》劇照

不過在藝術層面,"社會主義"與"專業性"絕不是兩個矛盾的概念,金雞獎的獲獎電影以及導演和演員,在電影專業度上並沒有在當時受到質疑。

"六親不認,只認作品"

金雞獎在成立之初就認真研究了國外許多重要電影評獎的做法,包括奧斯卡、金棕櫚、金熊獎、金獅獎等,總結國外有益的經驗,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和提高。

尤其是《中國電影金雞獎評獎條例》,經過了多次討論通過和專家領導意見後才得以確定出"學術、爭鳴、民主"的方針。而評委會當時嚴格的章程評選流程和「六親不認,只認作品;發揚民主,顧全大局」的評選精神,都成爲了金雞獎從創立之時就能立刻超越百花獎的名氣,並同時和對岸的金馬獎分庭抗禮的關鍵因素。

影迷現在最認同的第五代導演,也都是金雞獎的受益人。陳凱歌《黃土地》的黃土地在百花獎評選中無人問津,但金雞獎對其致力於反思民族傳統文化和畫面裏具有極強象徵性的鏡頭和色彩給予了充分肯定,最終授予了《黃土地》最佳攝影獎,極大地鼓勵了主導這部電影的陳凱歌和張藝謀。此後二人的《孩子王》和《紅高粱》也都因爲同樣的優點再次獲得金雞獎,且形成了一種中國電影獨有的創作風格和美學。

金雞獎何時開始失去了

《黃土地》劇照,構圖很講究

而由於金雞獎評委會對於西北題材的"西部片"偏愛,也讓越來越多的電影藝術家致力於這類題材的拍攝。尤其是吳天明,先後拍攝《人生》和《老井》等經典西部片,表達西北人民的不屈與反抗精神,先後在金雞獎把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拿了個遍,而出演其電影的演員也都能同樣得到金雞獎的認可。

更值得認可的是,金雞獎的評選結果絕對不是一種"國人自嗨"。被金雞獎選中的西部片那些年也都在國外獲獎數十次,在世界範圍內被認可。這也側面證明了金雞獎當時突出的意識形態具有一定的普世價值。

金雞獎何時開始失去了

《老井》劇照,不僅是金雞獎,在東京電影節也獲獎,讓張藝謀成爲中國第一個國際影帝

發展受阻與"一雞二主"

進入90年代後,由於一些社會活動變故,鄧小平提出了"既要反右,也要反左,但主要反左"的社會發展方針,這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金雞獎最初的評選方針。

在當時,除了國產片之外,兩岸三地的其它華語電影也已經開始大量參與到金雞獎的評選中。然而受制於新的方針,都沒有獲獎的機會。而獲獎的國產片也都頒給了《開國大典》、《焦裕祿》、《大決戰》、《鴉片戰爭》、《毛澤東在1925》等這類明顯的主旋律電影,要知道,當時的主旋律電影和現在的商業主旋律還不是一個概念,更偏向紅色電影,內容過於正且嚴肅,沒有足夠的娛樂性與觀賞性。

金雞獎何時開始失去了

第一部被官方稱爲「主旋律」的電影《開國大典》

這些獲獎電影和如今備受好評而當時遭遇時代批評的電影(如《活着》、《霸王別姬額》等)相比,唯一的相同點,大概就是票房都不好了吧。而接連把獎項頒給主旋律電影,也讓金雞獎的此前標榜的專業性開始被質疑,這一切讓1993年獲獎的《秋菊打官司》彷彿最後的倔強一般。隔年,國家發佈了九五五零工程,一耳光扇醒了倔強的做夢人。

彼時隔壁的百花獎也同樣不好過。在此之前大衆對於電影的熱情很高,且不說電影觀影人次,像1986年《文匯報》發起的一場關於謝晉電影的討論,歷時三個月,波及全國。在現在就好比一個微博頭條連掛了2週一般誇張。而百花獎的投票票數最高的時候也達到了290萬張,注意,那個時候還沒有互聯網和手機。

但進入90年代,大衆紛紛下海創業,陷入改開難以自拔,無暇顧及精神建設,百花獎也只能收到5萬張票選,許多還是官方組織的硬性投票。

不管從哪方面看,"電影獎"陷入了低潮已成事實。

改變是從新世紀開始的。對於金雞獎來說,兩個作品或人同時獲獎並不新鮮,如第一屆金雞獎就把最佳故事片同時給了《巴山夜雨》和《天雲山傳奇》。但這種情況都是十分克制的,一般同一屆金雞中不會超過兩個。

金雞獎何時開始失去了

《巴山夜雨》劇照,導演吳永剛晚年代表作,導演吳貽弓處女作

但是2000年的金雞獎卻同時把最佳故事片頒給了《我的父親母親》、《生死抉擇》、《橫空出世》三部影片,此外還有包括最佳導演在內四個獎項出現了多人獲獎的狀況。打破了國際電影節的記錄,爲歷史之最,輿論一度十分尷尬。

我們可以理解金雞獎想要在"專業性"和"國家方針"之間找平衡的心理,但這樣多人獲獎完全是將評選視爲兒戲。要知道在1989年的時候,由於《頑主》、《共和國不會忘記》和《晚鐘》之間實在難以抉擇,評委會那年寧願選擇讓獎項「空缺」。前後一對比,不免讓人感受到金雞獎從以前的"強硬"到現在的"苟且",讓人唏噓不已。

金雞獎何時開始失去了

《頑主》劇照,捧火了張國立、葛優、梁天

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此後"一雞二主"成爲了金雞獎的常態,很多時候最佳故事片都會同時頒給兩部電影(第22、23、25、27、29屆都如此,一直到第30屆呼籲變革)。《瞭望》、《中國新聞週刊》等雜誌都不斷地對金雞的評選制度提出質疑,而金雞獎評委會卻一直對這樣的批評聲視若無睹,堅持着"一個獎,兩人得"。這樣的堅持,讓金雞獎在大家眼裏的"專業性"慢慢褪去。

被商業包裹的金雞

另一方面,此前金雞獎被認同具有得和全世界統一性的意識形態也不復存在。《東南傳播》就曾在2005年質疑金雞獎的新的初選規則,爲何在國外備受好評的《英雄》與《十面埋伏》在金雞獎連初選都過不了。《藝術批評》也在2004年就指出金雞獎的評獎制度已經逐漸迷失,學術性不足。

金雞獎何時開始失去了

《十面埋伏》劇照,國外評價頗高

諷刺的是,這麼多媒體"口誅筆伐"後,金雞獎還在2005年和百花獎合併後,把金雞百花節舉辦地選在了三亞,活脫脫將電影評選變成了三亞市旅遊推廣,引得各方不滿。而此前金雞獎的學術討論環節,也從2005年開始轉變爲電影產業的討論,從影片美學分析轉移到了市場盈利和發行營銷。儘管這是在新世紀後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多元化運作,但漸漸失去了金雞設立之初時關注電影本身和藝術的初心。

同時,金雞獎在商業壓力下變得越來越"膽小"。

2015年金雞獎本想發動變革,改變此前多次"一雞二主"的問題。但不幸的是,那一年被金雞選上的電影幾乎都遭遇了"票房劫"(得到金雞各類獎項的《狼圖騰》、《全民目擊》、《親愛的》、《黃金時代》、《十二公民》、《一個勺子》等,在爆款輩出的2015年顯得十分不起眼),既被金雞獎選中的電影,票房都失敗。這樣的負面評論讓金雞獎害怕失去商業影響力,兩年後直接把最佳故事片頒給了票房更出彩的《湄公河行動》,而此前在藝術性方面更被看好的《我不是潘金蓮》折戟,引來媒體唏噓。按照這個規律來看,今年金雞或許又會因爲"專業性"壓力把最佳故事片給一部"票房不起眼"的電影吧。

金雞獎何時開始失去了

雖然沒有獲得最佳故事片,但《我不是潘金蓮》仍獲其它金雞獎項,得到"平衡"

這種屈服於商業壓力,和百花獎合併也不無關係。畢竟百花獎是一個民選獎,但是在如今"流量爲王"的情況下,民選的客觀性也大不如前。當2016年李易峯和Angelababy力壓無數實力派獲獎時,羣衆對百花和流量的憤怒也牽扯到了金雞身上,許多羣衆也進一步認爲金雞缺乏"專業性"。

在長期的質疑和批評聲中,相信金雞獎還是想要回到那個曾經被認可的輝煌歲月。今年金雞獎有不一樣的態度,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的決心,比如這款金雞獎海報,就做得十分好看,很貼合當年金雞獎盃雕塑「形似與神似之間」且「體現昂揚奮發的時代精神的初心」。

金雞獎何時開始失去了

金雞百花今年的海報

參考資料:

《金雞獎獲獎影片中國特色研究》,李彩霞

《一個漸漸消逝的聲音》,汪方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