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體稱香港暴徒是醜陋的開端 央視:不,只是你此前刻意迴避

過去幾天,接連不斷的大規模暴力將香港推向了極爲危險的境地。西方輿論也悄悄變了風向,不再公開支持暴力示威者,而是開始質疑其真實目的。的確,暴力就是暴力,“彼之蜜糖,吾之毒藥”,這種雙標說法西方纔不會真信,尤其是當風向倒轉,“美麗風景線”可能禍及自身時。

西方輿論悄然生變,可能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事實就是事實,歪理邪說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真相最終一定會呈現於世人。

不同於末任港督彭定康的肆意歪曲,也曾出任港督的衛奕信日前在英國議會上議院就香港問題進行辯論時說, “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告訴(香港)特區政府應該做什麼。”衛奕信稱,香港的示威一開始是平和的,但隨後暴力行爲激增。“出現這種局面讓人非常痛心,曾經的香港不是這樣,這將完全適得其反。這種行爲不應該被容忍。”衛奕信對香港警察執行任務的艱難處境表示理解,他提醒說,持續承受重壓的不僅是港警,“他們的家人也受到威脅,他們的孩子上學也遭到威脅,他們的處境極其艱難”。談到《中英聯合聲明》,衛奕信用中文講出“港人治港”四個字。他也強調,如今的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其實,衛奕信無非是把事實說出來而已,但有些人、有些媒體偏要把事實藏起來,滿街吆喝謊言。

西方媒體稱香港暴徒是醜陋的開端 央視:不,只是你此前刻意迴避

△衛奕信

其次,亂港分子邏輯漏洞百出,行爲極端暴力,讓一些西方媒體無法再爲其站臺,紛紛與暴力割席。如果繼續無原則地力挺這些亂港暴徒,這些媒體在公衆眼裏一定會被貼上暴恐支持者的標籤。

7日,香港城市大學學生、“反中亂港代言人” 邵嵐接受一家德國媒體採訪。當主持人就使用暴力合理性相關問題發問時,邵嵐眼神躲躲藏藏、語無倫次。主持人最後也不由得質問,“你甚至不能看着我的臉,譴責這種非人道的行爲嗎?”

主持人當天首先提問,如果香港警察使用暴力是錯誤的,那爲什麼示威者使用暴力就對了?

邵嵐辯解稱,示威者使用暴力是在“反擊”,是在“保護自己”。

西方媒體稱香港暴徒是醜陋的開端 央視:不,只是你此前刻意迴避

主持人追問到,10月20日,一羣暴徒向香港警署投擲汽油彈,“這可不是報復行爲”;在此之前(10月13日),一名香港警察慘遭暴徒“割喉”;此外在10月15日,有暴徒在香港街頭投放自製炸彈。“這就是那種我所說的暴力。你能對此做出解釋嗎?”

邵嵐狡辯稱,這是“和平示威者”在表達他們對警察的憤怒。

主持人又問,“對於意見不相同的人,暴徒就會對其進行毆打。這是你們對待意見不同人士的方法嗎?”

邵嵐不敢正視,回答:“額,這當然不是理想的方式……”

主持人追問,“理想?你甚至不譴責?”

邵嵐眼神躲躲藏藏:“我們什麼都不譴責……”

主持人:“那你們沒有原則了是吧?如果你們連這種非人道的行爲都不譴責的話。你甚至不能看着我的臉,譴責這種非人道的行爲嗎?”

邵嵐回答:“我們不會進行任何公開的譴責。”

視頻一經發布,引起全球網友熱議,大家一致看法是:這邏輯,自己都圓不回來……

最後,“彼之蜜糖,吾之毒藥”,這種雙標說法西方可不是真信。過去五個多月,一些西方政客如美國衆議院議長佩洛西之流,大力吹捧亂港分子爲“民主鬥士”,佩洛西還稱“香港遊行是美麗風景線”。然而,當這道“風景”從西班牙到智利,甚至在美國本土出現時,西方媒體和政客依舊拍手稱快嗎?當然不是,他們和對待香港事態時判若兩人。

當香港暴徒突破底線的行爲開始蔓延到西方,再偏頗的西方媒體也不得不正視,開始改變報道的態度。再也沒有西方媒體說“手無寸鐵的示威者”了,他們反而開始大篇幅地報道示威者的暴力行爲,引用特區政府的話譴責示威者。有的媒體甚至重新審視了事件的性質,悄然改變用語。例如BBC的報道,不再以“pro-democracy ”(親民主的)來形容香港示威,而是改稱“anti-government”(反政府的)。“醜陋、謊言、恐怖”,西方媒體直接用了這樣的詞語來形容本週發生在香港的暴力活動。

西方媒體稱香港暴徒是醜陋的開端 央視:不,只是你此前刻意迴避

一向支持香港示威者的《紐約時報》如今的報道也變了。本週一,《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爲《醜陋的開端:香港暴力蔓延的一天》的文章。文章雖然保持“慣性”引用了示威者的話說警方暴力,但也列舉出很多客觀事實,來說明示威者的暴力,還索性籠統地說凡是暴力都很“ugly” (醜陋)。次日,《紐約時報》又發表了《交通癱瘓、警民衝突,香港街頭再次陷入混亂》一文。這次的文章更詳細,說道:“週二的抗議活動從黎明後開始,旺角附近的抗議者在公交車前放置路障,並刺穿車胎。”文章沒有直接譴責示威者,而是引述特首林鄭月娥的話說,暴力抗議者“是與市民爲敵”,不斷升級的動亂可能“令香港踏上不歸路”。說實話,這種“騎牆”的態度對於《紐約時報》也是相當不容易了。

相對於《紐約時報》,美國彭博社的態度十分鮮明。週二,彭博社網站發佈了一篇題爲《假新聞和謠言是如何煽動香港分裂》的報道,報道不僅以大篇幅談到了香港的輿論場已被假新聞“淹沒”,更提到示威者在用謠言“妖魔化”警察與港府。文章以“香港科大學生周梓樂墜樓死亡案”爲例,說明了示威者如何用各種缺乏根據的謠言煽動對警察的仇恨。

香港不斷升級的暴力行爲是“蜜糖”還是“毒藥”?只要不是佩洛西這樣黑白不分、是非顛倒,非要把暴力違法犯罪美化爲非暴力抗爭的人都會看清。佩洛西想要的“美麗風景線”,還是你們自己獨享好了,我們不願分享。無論你們的雙眼如何被偏見矇蔽,無論你們的內心如何被邪惡充斥,香港都是中國的香港,任何干預香港事務的企圖都不會得逞。相反,把毒藥當做蜜糖,倒是該小心自己家的年輕人有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文丨評論員 知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