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股风气大概是从《琅琊榜》之后开始盛行,大家评判一部古装剧的优劣,不是先看剧情,而是着重关注服化道,仿佛只要穿对了衣服,说对了台词就是尊重历史,就是好剧。我觉得最好的反而是临死之前,太后换上皇后服,赵祯一个人坐在帘子后面,看着空空如也的椅子:。

《清平乐》这部剧原本叫《孤城闭》,改编自同名小说,后来又改成了更符合大宋气质的《清平乐》。

和原著有所不同,电视剧放弃了公主的爱情主线,继而将视角转向当时北宋的皇帝赵祯。

在历史上,宋仁宗算不上很出名,最熟悉的典故反而是一处在民间流传极广的“狸猫换太子”。

严格地讲,这部剧既不是权谋,也不是宫斗,而是现实与理想的摇摆,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打破宫中绚丽的想象,道尽其中的艰辛抉择。

不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围绕在他身边的其他人,尽管都生活在富丽堂皇中,却怎么都无法摆脱类似的命运。

追剧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另外一本书,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

从宋仁宗的角度,你也可以理解为,当一个好皇帝真的没那么容易。

整部剧的优点很明显,大家的夸奖也集中在以下几点。

比如它的服装,严格按照宋朝的一些画册一比一还原。

比如它的构图,大量的对称画面,以及极其秀美的景色空镜。

台词也很讲究,不再是清宫戏里常见的奴才和朕,取而代之的是大娘娘和官家这些具有宋朝辨识度的常用称谓。

演员更是不用说,主演王凯从一出场就气质满满,秀才喻恩泰饰演的晏殊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诸如像范仲淹、苏轼、司马光、欧阳修等一众活跃在语文课本里的背诵天团在这部剧里也一个不少。

既不糊弄观众,也没有粗制滥造,在目前国产剧的市场里,绝对是比较靠前的水平了。

话说到这里,大家也能看出来,今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具体分析这部剧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因为推荐的人太多,内容也大同小异,不少这一篇。

要说缺点,肯定有,不过我觉得并不是很多人弃剧的理由:慢。

至于为什么,后面再说。

先说说我眼中的不足,恰恰是一部分优点过于被重视造成的。

这股风气大概是从《琅琊榜》之后开始盛行,大家评判一部古装剧的优劣,不是先看剧情,而是着重关注服化道,仿佛只要穿对了衣服,说对了台词就是尊重历史,就是好剧。

是拿出《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历史剧标杆。

多年以后,为什么这部剧会被奉为经典?

难道是以高级感著称的服化道?显然不是。

很少有人会夸奖这部剧的明朝服装多么考究,大家反复琢磨的是那些怎么也看不厌的精彩故事。

这个问题,张开宙之前拍《知否》的时候已经有所迹象,为了凸显古风说出来的病句一度被冷嘲热讽,现在到了这部《清平乐》改善了不少,可掉书袋的毛病依然存在。

有人怪观众没文化,听不懂,我觉得恰恰是编剧的讨巧和偷懒。

如果真的有能力,你写出“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这样的台词,我相信再痴迷文言文的历史爱好者也会拍案叫绝。

一部历史剧,当大家讨论和夸奖的只剩服化道以及一些符合历史的细枝末节,且不说是不是舍本逐末,至少绝对做不到经久不衰。

说到底,这是讲故事的电视剧,而不是需要查资料才能理解的历史科普。

没有人会因为一部剧仅仅服化道出色,就将其当成经典反复欣赏。

因为在一个较高的标准体系当中,这是最容易做到,也是最应该做到的事情。

内容大于外表始终是大多数国产剧,尤其是以《大明王朝1566》为目标的历史正剧不应该忽视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正午阳光的很多作品都足够出色,但吹毛求疵一点,这部《清平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能够发现,绝大多数的吐槽和差评都是节奏缓慢,过于温吞。

确实很平,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可要说拖沓冗长也不至于。

至少看完目前的十几集,从来没想过需要快进,只觉得——

有些戏拍得巧妙。

无声胜有声,值得反复观看。

有些戏则相当无聊。

剧情推进的过程中,面对同一件事情,经常变成多角度谈话,过于详细直白的台词解释让我觉得有些浅显。

这些看上去突出群像的多线叙事,大多是重复议论。

简而言之,不在意取舍,失去了轻重缓急,弄不好便是一锅大杂烩。

比如描述赵祯母子关系的两次廷议。

第一次,明为讨论范仲淹丧母丁忧之事,实则小皇帝借着年轻气盛,开始主动试探身边的大娘娘。

第二次,表面上是争执穿衮服是否合礼,暗地里太后其实是放权之前的最后试探,她想知道赵祯对自己的感情,以及他是否真的有能力接任这座江山。

我们主要看第二段,在朝堂上,太后提议穿天子服祭祖,众臣反对。

退朝之后,先是赵祯前往晏殊的住所商议对策,然后镜头切到吕相等人的内部讨论,双方一合计最后做出妥协,衣服做一些改动。

还不够,接下来又穿插了一段韩琦在酒楼聊天的场景,同事还是认为不妥,结果一旁的小二连声赞叹官家做得好。

你看,这段关于衮服的来龙去脉解释得清清楚楚,从天子到重臣,再到黎民百姓,每个人都给到了镜头。

结果呢?

我觉得最好的反而是临死之前,太后换上皇后服,赵祯一个人坐在帘子后面,看着空空如也的椅子:

大娘娘的意思呢?

大娘娘觉得如此可行?

这个结尾看上去平淡,实际上极具感染力。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官家和曹皇后的关系。

这段剧情从废皇后就开始铺垫,结果光是新婚之夜独守空房就足足放了一集。

同样的,也是每个人的心思都照顾到,皇帝编理由躲着皇后,皇后穿红衣等着皇帝,身为传话人的茂则随着镜头来回奔波。

可要说,拍得最有意思的,我觉得是两场饭桌上的戏。先是早饭。皇帝先是内心忐忑,结果看到真人心怀愧疚。

喝粥的时候,皇后说什么,他便吃什么,连称喜欢。末了,喝完茶,皇后便直接下了“逐客令”,让其赶紧回去补觉。

然后是喝酒。当时各位娘娘来皇后这里请安,皇后便拿出自己酿的酒。这场戏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皇帝进来后只问了一句“你酿的酒啊,能否请我饮一杯”,接下来便无话可说。他尴尬地翻着桌子上的书本,端起酒杯,想看两眼对方,又不敢直视。

一个皇帝何以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两个人的关系,甚至是两个人的性格,一切尽在不言中。

最后,我看到有不少人开玩笑,这部《清平乐》简直就是一堂关于宋仁宗的历史语文课。这个比喻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这部剧对宋朝风貌的呈现相当考据,虽有一定的偏差,但瑕不掩瑜,让很多人通过看剧的方式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和趣事。另一层,则是似乎把所有的观众都当成了学生,生怕知识点讲的不够清晰,不够透彻。有好有坏,有利有弊。

就像这部《清平乐》,肯定值得一看,但未必适合“全篇背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