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FGFA是在俄羅斯四代戰鬥機T-50基礎上研製的,具備隱形能力和AESA設備,作戰能力較強,屆時將再次確立印度空軍對巴基斯坦的優勢,但距離其服役尚需時日,因此印度空軍又提高了對MRCA招標的要求——不僅僅是蘇-30MKI的低檔補充,而是FGFA服役前的過渡,必須具備AESA設備和更強的超視距攔射能力,並且受到西方四代戰鬥機先進理念的影響,印度空軍希望本來是三代低檔戰鬥機的MRCA可以發射隱身防區外攻擊彈藥,以應對新世紀不斷提高的防空系統,換句話說,希望MRCA能夠擁有與蘇-30MKI相當甚至更強的作戰能力,這也是瑞典JAS-39、美國F-16IN和俄羅斯米格-35首輪出局的根本原因。在20世紀大量引進蘇式戰鬥機的同時,印度空軍也從歐洲引進多型,包括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攻擊機、法國“幻影”2000戰鬥機等,還引進了生產許可證,進入新世紀又投入巨資對這兩種戰機進行升級,至少維持最低限度的作戰能力,以便在印度空軍中保持一支不依賴於俄羅斯的力量。

  2011年4月底,拖延已久的印度空軍多用途戰鬥機(MRCA)項目進入了決賽階段,令人意外的是,此前被普遍看好的俄羅斯及美國“選手”全部落馬,即將最終對決的是英國主導的“颱風”和法國的“陣風”戰鬥機。

  MRCA是印度空軍21世紀第一個重大戰鬥機引進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戰鬥機引進項目之一,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軍費開支普遍削減,能夠贏得這個大項目對於各國保持航空工業良性運轉和維持就業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時間世界各種先進三代戰鬥機紛紛雲集印度,參與MRCA競爭。但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戰鬥機交易並不僅僅取決於飛機的技術性能,還要考慮複雜的政治因素,從這方面來說,歐洲戰鬥機進入決賽也在情理之中。

  

  俄羅斯漸失“傳統優勢”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空軍大力建設新一代作戰體系,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就是採購蘇-30MKI戰鬥機,但蘇-30MKI屬於雙發重型戰鬥機,價格和使用成本相對昂貴,因此印度空軍一度希望擁有一型相對較小且價格更低廉的戰鬥機,與其進行高低搭配,這就是MRCA計劃的由來。但進入21世紀後,印度空軍的主要潛在作戰對象——巴基斯坦空軍的實力開始穩定增長,再度從美國引進了F-16C/D BLOCK52,並將現有老舊的F-16A/B機隊按照該標準進行升級,同時和中國聯合研製了能夠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JF-17(即FC-1“梟龍”),隨着新戰機引進和JF-17開始在巴基斯坦量產,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空軍多次透露要採購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先進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FC-20(一般認爲是中國殲-10升級版),顯然對印度空軍形成一定壓力。另外,印度空軍在雄心勃勃之下,開始瞄準實力更強大的對手,“需求”自然水漲船高。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與俄羅斯簽署了聯合研製FGFA戰鬥機的協議。FGFA是在俄羅斯四代戰鬥機T-50基礎上研製的,具備隱形能力和AESA設備,作戰能力較強,屆時將再次確立印度空軍對巴基斯坦的優勢,但距離其服役尚需時日,因此印度空軍又提高了對MRCA招標的要求——不僅僅是蘇-30MKI的低檔補充,而是FGFA服役前的過渡,必須具備AESA設備和更強的超視距攔射能力,並且受到西方四代戰鬥機先進理念的影響,印度空軍希望本來是三代低檔戰鬥機的MRCA可以發射隱身防區外攻擊彈藥,以應對新世紀不斷提高的防空系統,換句話說,希望MRCA能夠擁有與蘇-30MKI相當甚至更強的作戰能力,這也是瑞典JAS-39、美國F-16IN和俄羅斯米格-35首輪出局的根本原因。

  那麼印度空軍爲什麼不繼續採購更多的蘇-30MKI呢?鑑於蘇-30MKI已經成爲印度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建立了較爲完善的後勤保障和訓練體系,一些設備(如任務計算機)還實現了印度自制,那麼採購蘇-30MKI可以利用現有資源,通過擴大裝備規模來降低相關費用,也便於戰鬥力發揮。但是蘇-30MKI也有不足,其中最讓印度不滿的是俄羅斯戰鬥機的對地攻擊能力相對弱於西方同類產品:從近年來參加航展的俄羅斯戰鬥機來看,其精確制導空地武器一直是KH-59M、KH-29、KH-31P等80年代就批量裝備的型號,與西方國家近年發展的先進空地武器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防區外隱形彈藥撒佈系統,這方面由英法聯合研製的“風暴陰影”已在伊拉克戰爭中實踐檢驗,採取了隱形措施,能進行低空地形跟蹤飛行,突防能力強,採用模塊化彈艙結構,可以兼容不同種類對地攻擊彈藥,配備有GPS/INS加末段成像的複合制導方式,命中精度極高,而俄羅斯還沒有研製出類似武器,戰鬥機的對地攻擊能力必然受到限制。

  另外,蘇-30MKI配備的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其性能離國際先進AESA還有一定差距,這實際上是受PESA的體制決定的。PESA的功率分配系統較爲複雜,發射機輸出的信號需要經過功率分配及相應的收發開關等才能傳送到天線單元,中間過程顯然損耗過大,影響雷達的功率與孔徑之積(這決定了雷達探測距離)。特別是雷達掃描角度增大以後(這在空戰中司空見慣),天線增益也會隨之下降,會進一步影響雷達的探測距離,所以其電子掃描範圍被限制在40度左右,小於現代機載火控雷達要求的60度。體會到這個缺陷後,印度空軍要求MRCA中選戰機必須配備先進AESA,重要原因就是AESA的發射機直接向空中作用,損耗大大降低,而雖然俄羅斯此次參選米格-35配備了ZHUK-AE型AESA,但是其成熟程度還不能被外界認同,再考慮到印度空軍當初“匆忙”採購蘇-30MKI,結果直到近年才基本達到要求技術標準(實際上還是遺留了一些技術問題,如機載雷達性能欠佳、發動機推力不足等),有了這個前車之鑑,印度空軍自然對繼續採購俄羅斯戰鬥機持謹慎態度。

  同樣讓俄羅斯“因福得禍”的是,印度已經與俄羅斯簽署了聯合研製下一代戰鬥機FGFA的協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MRCA繼續採用俄羅斯型號,就會造成俄羅斯對印度空軍戰鬥機的全面壟斷。這對印度不論是維持空軍作戰能力,還是尋求大國地位,都是有隱患的。實際上,印度在採購俄羅斯戰鬥機時也採用了一些西方設備,蘇-30MKI就配備有以色列的LITENIMG光電瞄準吊艙,這不僅僅是看中了其技術性能,也是爲了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風險。

  

  美國競標失敗背後

  對於印度空軍此次MRCA招標,美國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熱心,派出了兩種著名戰鬥機F-16、F/A-18的最新型號參加,都配備有AESA和尖端機載武器,技術水平毋庸置疑,但最終這兩種戰鬥機都被印度空軍放棄,究其原因,可能還是印度和美國各自的國家安全戰略存在差異——美國之所以熱心向印度推銷戰鬥機,主要目的就是拉攏印度,構建對華的“戰略包圍圈”,至少也要維持在印度洋上的影響力。但印度發展海空力量的最主要戰略目標就是將印度洋變爲“印度的洋”,確立印度在南亞和印度洋海域的主導地位。然而對於美國來說,印度洋是中東石油向世界輸送的必經之地,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基地又是美國全球戰略佈署的重要支撐點,因此絕對不可能坐視印度實現在這裏的絕對控制。歷史就清晰表明了美國的態度:20世紀70年代初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美國“企業”號核動力航母編隊以“威脅印度”的狀態進入孟加拉灣,迫使印度收斂對戰局不利的巴基斯坦窮追猛打,時任印度總理的甘地夫人也因爲這件“國恥”,將發展遠洋海軍確立爲印度國家戰略。1998年印度因核試驗再次被美國製裁,這對於雄心勃勃的印度精英階層可謂記憶猶新。

  另外,印度雖然是美國近年來拉攏的對象,但並不是核心盟友,美國對於出口高科技武器一向採取“留一手”政策,比如不開放源代碼,使得系統的深度維護和後續升級只能依賴美國。此外,印度要求MRCA具備防區外攻擊能力,美國人雖然有JASSM、JSOW等先進防區外精確制導武器,但美國人認爲“對於印度來說,攻擊能力過強”,是否願意出售也是個未知數。這些都讓印度空軍對於採用美國戰鬥機採取保留態度。

  

  颱風VS陣風:

  沒有亞軍的決賽

  相較之下,歐洲戰鬥機在技術和政治上的障礙就比較少,目前“颱風”和“陣風”配備的AESA都已經裝機試飛,特別是配合衝壓動力的“流星”空空導彈,具備更遠距離的攔射能力。而隱形防區外空地武器系統更是歐洲廠商的強項,類似“風暴陰影”還參加過實戰,表現不俗。而從政治、戰略等角度來說,歐盟國家由於自身實力所限,比較推崇多極化世界,也比較支持中國、印度等新興勢力“適當制衡”美國。另外,印度本是英聯邦成員,與歐洲在文化和制度上的聯繫也比較密切,軍貿的政治障礙較小。在20世紀大量引進蘇式戰鬥機的同時,印度空軍也從歐洲引進多型,包括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攻擊機、法國“幻影”2000戰鬥機等,還引進了生產許可證,進入新世紀又投入巨資對這兩種戰機進行升級,至少維持最低限度的作戰能力,以便在印度空軍中保持一支不依賴於俄羅斯的力量。

  具體到法國和英國來說,由於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本國空軍規模受到裁減,想維持“颱風”和“陣風”的大批量生產已經越來越困難,研製新一代戰鬥機更是遙遙無期,因此此次如果得到印度這個大訂單,對於兩國保持各自航空工業有非常大的幫助,所以英法兩國對於促成這筆交易也是不遺餘力。那麼“颱風”和“陣風”究竟誰會最後勝出呢?筆者比較傾向於後者,雖然英國牽頭研製了遠程空戰利器——“流星”空空導彈,但“陣風”兼容也不成問題,不過在空地武器研製方面,英國近年多從國外進口(甚至包括相關吊艙),例如英國戰機的“風暴陰影”就是引進法國產品。而法國在此領域保持了相當的獨立技術實力,研製了“達摩克利斯”先進光電吊艙和AASM等空地精確打擊武器,顯然佔了上風。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那就是印度同時在進行國產航母的研製工作,顯然要爲航母配套艦載機乃至海軍航空兵整套作戰系統,法國“陣風”有現成的艦載型可供選擇,實現了“海空通用”,明顯降低費用,法國長期的常規艦載航空兵使用經驗也能對印度幫助較大;而“颱風”沒有衍生出艦載型,英國未來艦載機將是美國主導的F-35,如果印度這次選擇“颱風”,意味着“武器聯合國”將繼續壯大,也必將大大加重負擔。

  

  影響解析

  當然,不論選擇哪種飛機,對於印度空軍來說,都將帶來其作戰能力的飛躍,配備有AESA和“流星”遠程空空導彈的“陣風”或“颱風”完全可以壓制巴基斯坦空軍現有的F-16C/D和JF-17,在這樣的壓力下,巴基斯坦只有向友好國家尋求先進型號和配套系統以求平衡。具體到空地武器方面,如果印度能夠引進“風暴陰影”這類防區外隱形打擊武器,其對地攻擊能力顯然將有較大提高,這對於國土縱深有限、許多重要目標都集中在邊境的巴基斯坦將是一個嚴峻挑戰,加強低空探測和防禦能力將勢在必行。

  凡事有利就有弊,這筆交易對於印度航空工業恐怕不是個好消息,在國家資源大量投入到引進戰鬥機的情況下,自研能力肯定會受到限制,這樣就會陷入“落後——引進——再落後——再引進”的怪圈,因此如何協調好引進、消化與自研的關係,恐怕是印度必須考慮的重點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