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不清楚你具體是想要達到什麼層面,單純從野外生存的角度說,應該是稍微超越科普水平吧。

我的建議是:

  1. 適當閱讀專業書籍。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普地》之類在野外基本上不具備參考價值(太簡略了),但好在助你建立一個知識框架,《結礦》的學習如果不參照着礦標和顯微觀察就太難着手了。dk出版社的《岩石與礦物》《化石》都是不錯的圖集,可以作直接查閱和參考(基於你想鑑別石頭的需求)。一定要專注於此學科的話,前期就兩本專業書:上面提到的《普地》(建立知識體系)和同樣是地質大學出版的《地質學基礎》(比前者全面得多,各個方面都有所涵蓋,用起來很方便,但也只是初階),是不是需要進階等你看完這兩本再說。
  2. 找一個地質工作從業者搭伴旅行。地質學給人感覺不像是一門科學,誠如張輝講的那樣:

地質學的東西,絕大部分都是依靠對現存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描述,發現其共性、特點,按照一定標準進行歸納,總結。所以地質上的東西,很多都是靠研究者自己領悟闡述,沒有什麼標準答案(老師語)。相同的地質現象,隨隨便便給出幾種不同的描述解釋方式,這個實在是太常見了。

地質學的諸多理論看似十分簡單,但真正來到野外你會感到無從下手:你很難找到和教材上一模一樣單純的現象,或者說,一個觀測點上的現象往往是多種不同的地質作用共同導致的,它們彼此時間、空間上的順序和作用程度的不同,都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現象,在對這些現象的描述與界定過程中,難免會受觀察者的主觀因素左右。

舉個例子,這我之前在秭歸的時候觀察巖體的照片:

想要能夠判斷出地質現象和區分石頭,要怎麼做?

手機渣效果...

想要能夠判斷出地質現象和區分石頭,要怎麼做?

上面兩處露頭巖性各不相同,其中各種淺色、暗色礦物含量等等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其最終定名:

想要能夠判斷出地質現象和區分石頭,要怎麼做?

看到上面各種礦物所佔比例了吧?想知道這些數據是怎麼得來的嗎?那就是:自己看,自己想!對!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你沒有眼拙過分你就是對的。當你逐漸做到相對的和前人(我覺得叫“老師傅”們更恰當些)更加接近,甚至趨近一致的話,恭喜你,這部分內容你可以出師了。

以上只是一個信手找來的例子,未必是你關注所在,但是在地質學學習中大多數時候都是這樣,你只能嘗試着去描述現象並揣測緣由,也許會與真實情況存在些許不同,也許根本就是南轅北轍,只有當一個更專業的同伴老師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給予你指導和斧正,你才能夠逐漸的“悟”出門道來。

再者,上面每一個人都提到過要多跑野外,不得不說,這是個核心問題,試看這兩張圖:

想要能夠判斷出地質現象和區分石頭,要怎麼做?

前面都是臺大來“遊玩”的孩子們。

想要能夠判斷出地質現象和區分石頭,要怎麼做?

全景照片太大上傳不了,只能分開看了,還有些內容沒拍進來。

在這個點上,我們可以看到球形風化、節理、斷層、充填的岩脈等等現象,可以鍛鍊自己對岩漿岩巖性描述的能力,而要從書本上徹底搞清諸多概念並記下的話,相信我,你會花上n倍的時間和精力去強記相關敘述並建立體系,但再到野外也很難區分的準。

當然,不要矯枉過正,跑野外前對知識的學習是必須的。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經驗豐富的地質工作者(至少有個學習地質/資堪相關專業的同學)共同旅行,路線優先考慮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帶上你之前學到的基礎知識、幾本相關的書籍,最好還有地質學三大件,來幾趟轟轟烈烈的地質考察之旅,很快你就會很有範兒了~

3. 去地質博物館系統地參觀。

如果你說,我不想跑的太遠去野外喫苦,沒有什麼人脈做指導,也沒條件去相關學校聽課,那麼去地質學博物館參觀最省事的方法了,那裏也面會有成體系的標本陳列和知識介紹,多看,多記,多想,多問,作爲一個有心人,很快就會掌握一些初步的知識。

想要能夠判斷出地質現象和區分石頭,要怎麼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