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舉辦了首屆“三舊”改造項目推介會,多位專家、學者與相關企業代表圍繞“三舊”改造與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傳承的關係等主題開展了深入討論。

“三舊”改造,指的是對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的改造。會上,有學者指出,“三舊”改造的對象,往往在一座城市存在的時間非常長,這類老建築一方面大都佔據着城市最好的地方,以至於阻礙了後來的城市擴張。

如今,對有歷史意義的老建築進行活化保育已經逐漸成爲社會共識,如近年來汕頭小公園開埠區的修復便足可體現。但在上世紀末,那些曾經風光一時,堪稱地標因卻阻擋了城市發展進程的建築,只能被粗暴推倒,湮滅在歷史的沙塵中,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裏。

位於外馬路的原汕頭市政府大樓,西洋式建築風格,於1931年元旦日舉行落成典禮,上世紀90年代在一片爭議聲中被列爲危房拆除。

業已消失的汕頭“紅磚樓”也遭遇了同一命運。“紅磚樓”這個名字,對於年輕一代的汕頭人來說是個陌生的詞,但對於出生在70年代和此前的汕頭人而言,或多或少應該都有一些印象。這棟歷史建築彼時剛好位於整個汕頭老城區的門戶位置,不僅建築特點鮮明(全部由紅磚砌成),更是汕頭歷史的見證。

紅磚樓在汕頭市中山路與鎮平路、民族路交叉處。爲二層混凝土結構,因整幢樓房內外砌“清水”紅磚,故名“紅磚樓”。原爲清光緒八年(1882)廣東陸路提督方耀率地方紳士、商人創辦同濟善堂時所建的同濟醫院,省港大罷工時,曾作爲汕頭罷工委員會。日本侵佔汕頭時被作日本軍部,1945年後爲汕頭市警察總局,解放初是解放軍駐地,後作人民防空辦公室,“文革”期間作爲民兵指揮部,以後作爲招待所,1987年拆除,改建金鳳壇。

——《汕頭市地名志》

紅磚樓由於其特殊性,昔年既是汕頭老市區一座知名建築,又是一個地標,還成爲一個俗成的地名。從建成到拆除,這座有着80餘年歷史的老建築,曾經數次易主,它見證了汕頭的變遷與發展,也承載了汕頭的榮辱。

方耀倡辦同濟醫院

追溯紅磚樓的歷史,還得從清代官吏方耀說起。清同治七年(1869),方耀調任潮州鎮總兵。光緒三年(1877)調任廣東陸路提督後,在各地廣設善堂,救濟收養孤兒。光緒八年(1882),方耀又聯合六邑會館總商會的陳光興、蕭捷茂、蕭同吉、薛同泰等大商家組成善產管理機構,取名“同濟善產”。同時將烏橋片土地,華塢、東墩、金砂義冢、達濠水塭及市區內一些房地撥給同濟善堂作善產,出租的收入用作慈善經費。此後,“同濟善產” 又出資於1903年興建同濟醫院,1906年興建同濟中學,1921年改建烏橋(改名同濟內橋)等建築,造福桑梓。

1903年,同濟醫院重新改建,新樓就是這座“紅磚樓”。紅磚樓建築面積1809.55平方米,院後地基919.22平方米,二層混凝土結構,整幢樓房內外砌“清水”紅磚,正面頂處留有“同濟醫院”四個大字。1979年,筆者曾進入紅磚樓內部察看,證實了曾在裏面當差的老厝邊杜伯的介紹:當年建紅磚樓用的都是厚實的紅磚,砌牆用的灰漿是以糯米和紅糖攪拌而成,十分堅固,牆上有多處槍眼,整座建築觀之猶如城堡。

同濟醫院建成後,方耀積極扶持,高薪聘請醫務人員坐診,長期免費爲貧苦人治病。戰亂時期,同濟醫院曾數度休業,1939年汕頭市淪陷時停辦。1944年2月,國民黨地方政府將同濟醫院的財物移交給了豐順縣衛生院。

省港大罷工的重要見證

正是這座紅磚樓,在1926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汕頭罷工委員會所在地。1925年6月19日,省港大罷工爆發。《中共潮汕地方史》的記載還原了當年的鬥爭場面:6月24日,汕頭海員率先實行罷工。7月初,涉外的競進工會、集農工會(清糞工)、石雪廠、亞細亞洋油公司、汕頭運輸工會等相繼舉行罷工。7月23日,成立了“汕頭各界工會對外罷工委員會”,會址設在紅磚樓。“罷委會”在辛樂民領導下,下設交際、調查、宣傳等10個部、局和糾察委員會、劇社等。先後出版《死戰》、《三日刊》、《革命週刊》等刊物。成立了一百多人的工人糾察隊,以共產黨員陳振韜爲總隊長,執行封鎖港口的任務。

9月初,陳炯明委任劉志陸爲總司令,打着“討赤” 旗號向東江進攻。16日,汕頭罷工委員會和工人糾察隊被強令解散並強迫罷工工人復工。11月初,汕頭罷工委員會“重整旗鼓”堅持繼續罷工。8日,二次東征來汕的周恩來以總政治部名義支持汕頭罷工委員會封鎖港口的7條措施,將被查封的紅磚樓撥給市罷工委員會辦公及作爲工糾宿舍,並撥槍數十支,武裝罷工糾察隊,嚴密封鎖港口。12月30日,汕頭各界對外罷工委員會改稱“中華全國總工會汕頭罷工委員會”,同時產生新的領導機構,林昌熾(即林君蔚,中華全國總工會駐汕代表)、陳價人、陳國之等人爲常委,恢復《罷工委員會》特刊。據有關資料披露,省港罷工期間,英國來往汕頭港的貨輪共減少2445艘次、473萬噸位,沉重地打擊了英帝國主義。

1926年3月,中共潮梅特委改爲汕頭地委後,多次在紅磚樓舉辦黨員訓練班和開辦工農人員養成所。

曾是日軍軍部和國民黨警察局

1937年1月至1949年9月期間,紅磚樓是“汕頭市警察局”的局址。1921年3月,汕頭埠與澄海縣分治,成立汕頭市政廳,警察廳改稱公安局。1937年1月,易名“汕頭市警察局”。

1939年6月21日,汕頭淪陷,警察局撤退至韶關。日本軍隊侵佔汕頭後,紅磚樓成了日軍的軍部,後又改爲日本憲兵隊隊部,日僞政權成立的警察局也設於樓中。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汕頭市政府重設警察局,局址仍在紅磚樓。樓下還設有拘留所。不久前,86歲高齡的離休幹部盧叔給筆者講述了他與紅磚樓的一件往事:1948年末,加入馬來西亞共產黨的盧叔等52人被英國殖民當局驅逐出境,乘坐海輪離開馬來西亞。同年12月6日,這52人抵達汕頭港口後,即遭到國民黨警察的逮捕,戴上手銬,被拘禁在紅磚樓內的拘留所,遭受非人待遇。直到1949年7月30日,他們才被釋放,此事在當時的香港《大公報》有過專版報道。出獄後的隔天,他們就被接送到揭西參加游擊隊。汕頭解放後,他們受命回汕工作,還專門去紅磚樓“故地重遊”,感受新老社會兩重天。

1949年汕頭解放前夕,設在紅磚樓的汕頭市警察局480多名幹警發動起義,促成國民黨汕頭市長、警察局代理局長、分局長等人接受起義,並發表起義宣言,使軍事接管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解放後先後進駐不同機構

1949年10月24日汕頭解放,隨後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汕頭市軍事委員會公安接管部”。“公安接管部”設在紅磚樓,並在裏面設立看守組(後歸屬市看守所)。公安接管部分別接管國民黨政府各市縣政權警察機構,部長是後來擔任國家司法部部長的鄒瑜。至1950年3月15日,汕頭市人民政府成立,公安接管部改稱公安局之後,才搬離紅磚樓。空出來的紅磚樓成駐汕部隊的營地。

1955年2月,汕頭市人民防空委員會成立,委員會常設機構爲“人民防空指揮部”,辦公地點設在紅磚樓。“文革”期間,紅磚樓先後掛出過“汕頭市工人糾察隊指揮部”、“汕頭市民兵指揮部”牌匾,以後又改爲部隊招待所,一度還被移用爲汽車客運站。1987年2月,因擴建馬路,一座具有文物價值的建築物瞬間在市民的視野中消失,後建成金鳳壇。

紅磚樓與金鳳壇,堪稱是“前世今生”的關係。近年來汕頭老市區的保育活化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而紅磚樓舊址正位於整個小公園開埠區的主要入口位置,根據媒體報道,《汕頭經濟特區小公園開埠區保護規劃》報批稿中提出了“復建紅磚樓”的計劃,引起一時熱議。

按照規劃方案,紅磚樓若能夠原貌復建,將作爲博物館存在。圖片來源:時事汕頭

無論最終復建與否,都足見這棟建築在市民心中的地位。汕頭開埠只有短短的一百五十多年曆史,本來可供保存的老建築就不多。時至今日,人們在閒聊市區老建築時,仍然念念不忘昔日的紅磚樓。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