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他還是個孩子,別和他一般見識。”這句話被列爲中國式八大寬容之首,適應性特別廣,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都可以用這句話,完美的爲孩子開脫。家長們爲什麼要說出這句話爲孩子開脫?可能一開始家長就不認爲孩子犯了錯事,或者在這些家長的意識中,孩子無論犯什麼錯,都是可以原諒的。很多家長認爲,用這句話來保護自己的孩子是正確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嘛。

但是,家長們你知道嗎?在這一次次爲孩子開脫的過程中,孩子對事態的判斷能力就會被打亂,他今天打破一扇窗,家長爲自己善後了。但是,今後當他如果犯罪了,家長能幫自己善後嗎?家長們一次次的容忍孩子犯錯,並不是保護孩子,而是在害了孩子。

小李的親戚,因爲到城裏來看病,所以住進了自己的家。這一住進來家裏的煩心事就不少,由於小李夫妻白天要上班,家裏就只有一個親戚的小孩。短短一個星期,這個小孩把家裏的東西禍害的是乾乾淨淨,牆壁上被塗上了中性筆,而廚房裏的碗筷,也被打碎了七七八八,小李叫來親戚,說自己好心讓你們住在家裏,現在東西損壞了,需要賠償。

但家裏的親戚卻不以爲然,而且小孩還對小李說“我還是個孩子,有什麼辦法嘛?”看着這一家人得意的眼神,小李勃然狂怒,把親戚一家趕出了屋外。最後的經濟損失,還是隻有自己承擔。小李因爲這件事也和鄉里的親戚再也沒有了往來。

每當說出“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家長不管是爲孩子開脫,更多的還是爲自己推卸責任。他們不想承擔上任何形式上的責任,所以只能把責任推給孩子。當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家長們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呢?一、“他還是個孩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家長都是什麼心理

1.無限制的溺愛孩子

有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是無限制的愛,當自己的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處於溺愛階段的時候,就會說出這句話。這個階段的家長容不下任何人對自己的孩子兇臉,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不會讓孩子主動去道歉,而是第一時間去保護孩子。

2.有更多的人是處於逃避的心理

孩子一般犯錯更多的是伴隨着經濟的賠償。家長做爲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孩子沒有經濟能力,自然是由家長來進行賠償。很多家長不願意出錢的時候,就會搬出這句話,第一時間把責任推給了孩子的天真。同時也把對方放進了道德綁架的範疇。人人都知道成年人欺負一個孩子是不人道的。家長也想通過這種方式來逃避經濟的賠償。

3.還有的是處於自私的心理

之前在北京一家咖啡店就出過這樣類似的事情。孩子在咖啡廳大喊大鬧,家長不制止孩子的吵鬧,卻對其他人說“只是個孩子,擔待一下。”這種人極其自私,絲毫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當孩子出現吵到別人的情況時,第一時間卻是想的讓其他人擔待自己的孩子,長期以自我爲中心的人,往往在出入社會之後,會得到社會的教訓。家長有着自私的心理,也會說出這句話。

家長們嚐嚐用這句話爲孩子開脫,讓孩子逃避責任。久而久之,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二、這句話能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1.讓孩子成爲一個真正讓所有人討厭的“熊孩子”

在整個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像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一開始雪球還小,我們可以控制,但是隨着雪球越滾越大,家長們對雪球的控制能力也越來越小。孩子每次做錯事的時候,家長都選擇包容,孩子犯錯事就只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東西破了,可以賠償,但是人命呢?

2.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家長一再縱容孩子,在孩子眼中,家長的地位也會越來越輕。家長在孩子面前,無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威嚴,也會讓孩子只顧自己,不會再聽家長的話。當離開家長的保護之後,沒人再慣着他,外界的主觀意識會和孩子的主觀意識發生衝突,最後讓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3.孩子成爲一個徹頭徹尾的“巨嬰”

家長從小包容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對事情判斷的獨立性。家長是孩子的指路人,我們不可能陪孩子走一生。我們需要教會孩子一些在社會生活上必須的技能。一味地包庇孩子不會讓孩子成長。身體長大了,心理卻停留在小孩的年紀,認爲什麼事情都有家長來幫自己處理,這種情況最容易讓孩子成爲一個啃老族。

但這句話並不是不能說,可以說也要分情況。用的好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三、“他還是個孩子”可以說,但是也要分情況

1.當孩子主動承認錯誤的時候

當孩子犯錯對家長主動承認錯誤的時候,這時候家長可以說一句“你還只是個孩子,可以犯錯,但下次不允許了。”這樣能給孩子一個心理安慰,讓孩子意識到犯錯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改正掉就好了。可怕的是知道自己犯錯,卻置之不理任其發展。

2.當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

當孩子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難題,來尋求家長幫助的時候。家長們可以對孩子說“你只是個孩子,還有大把的時間來學習,解決難題。”這樣會給予孩子鼓勵,讓孩子認爲解決難題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要自己努力刻苦的學習,就沒有什麼解決不掉的難題。

3.當孩子失落的時候

每當孩子失落的時候,例如考試沒有考好,你可以對孩子說“你只是個孩子,還有充足的時間去進步。”這樣能給孩子重新樹立自信心,讓孩子在面對失落的時候,不會被一擊擊倒,一蹶不振。

這一句話對孩子來說,可謂是雙刃劍,用好了可以讓孩子擁有強大的自信心,而用不好則會造成“熊孩子”的誕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每一句話都能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在平時的教育中,家長們也應該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再過度的保護孩子,讓孩子獨立的面對錯誤,承受錯誤是各位家長都應該重視的。

今日互動話題:你對其他人說過“他只是個孩子,別和他一般見識嗎?”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