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重回北京。

或許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一次某種意義上的「重生」。

不知道是命運安排還是神祕隱喻,一年前的今天我也在北京,坐在首都機場的咖啡廳裏寫下自己的生日記錄——

“34歲,丟3撿4。丟掉了癡念、傲慢、我執,收穫了對自我的審視、對生活的用心、對世界的敬畏、對未來的期望。34歲的我,需要重建內心的秩序,拋開個人的情緒,收穫人生的智慧。”

在經歷過“大風大浪”後的一年讀起來,雖然談不上豁然開朗,卻也忍不住會心一笑。原來自己早已超然事外,只是身在其中尚未自知而已。

來北京之前,我曾憧憬過這裏的工作和生活,然而沒過多久就被這裏的工作和生活教育了,找房租房、運輸車輛、聯繫學校……手忙腳亂地忙裏忙外,我理解了啥叫“轉換成本”、啥叫“中年北漂”、啥叫“實力碾壓”、啥叫“不值一提”……在困頓和期待中“死去”、“活來”,箇中滋味,怎一個酸爽了得。

其實,在北京遇到的各種挑戰更像是“外傷”,最多也就是“出點血、淌點汗”,只要輔以正確的方法通常也都能一一化解(畢竟已經是枚堅硬的中年人了)。真正煉心的是在貴陽,每次當我回家看着空蕩蕩的房間,回想起當時爲了裝修房間用心設計的每一處細節、精心挑選的每一樣傢俱、細心安排的每一個角落,再看看馬路對面不到200米的工作單位,我都像是做了一場大夢,問自己這是爲什麼?到底圖什麼?更可怕的是回到老人家,看着孩子們充滿期待的眼神,每次可憐兮兮地問我這次能待幾天?心裏就像住進了一隻刺蝟……每次臨走之前又又都會病一場,我抱着他的頭聽他不停地念“爸爸不要走,爸爸等等我~”,心裏那種感覺就像是被一千個拳擊手輪流重擊,那是內傷,很難好。

如果說外傷主要靠治跌打損傷的雲南白藥,那麼內傷主要得靠自己的內功修爲了。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了一副被刷屏無數的“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圖”——

我大概就是在快步從愚昧山峯滑向絕望之谷吧。

前端時間我說過一段話:“35歲,放棄三四線城市的國企管理職位進京務工究竟意味着什麼?表面上講,我捨棄的是一份工作,更具體地看,我放棄的是一整套熟稔的工作生活秩序,對於如今不算年輕的我以及整個家庭來說,這都將是一次巨大的考驗。同事笑談我放棄的是‘地方的中產階級’,換來的是‘北京的無產階級’。”

這個過程需要耗費的心理能量超出了我的預期,說實話也並不舒服,好吧其實是很有挑戰。我在和很多朋友分享過這個心路歷程,希望他們珍惜現在的安寧生活,除非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或者迫不得已的原因,否則最好別輕易折騰。

有人問我:“後悔嗎?”

我的回答是:“難受過,但不後悔。”

於我而言,一步步靠近心中目標,雖然換了一條路,但方向大致正確。在蕪雜喧鬧的今天,有方向感本身就該值得慶幸吧。其餘的,就是梳理好自己的人生系統,工作、健康、生活、人際關係、愛好……一個個地建構、檢查、優化、固化,頭腦保持極度開放,心智學會適時收斂,堅定地用系統指導自己,用更體面的方式去追求確定的目標,花點心思去管理和維護系統,靈活、強大、有韌性的人生系統讓我體驗平順、安寧、富足的生活,有更充裕的時間思考、規劃和創造新事物、陪伴家人和朋友,做真實的自己。雖然也會有坎坷,但再次“地震”的可能性恐怕沒那麼大了。

翻出過去一年的讀書日誌,看到這樣一句話——

提高效能=擴大移動能力。

我想這個移動既是物理空間的位移,也有意識認知的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次重回北京對我而言既有地理位置的遷徙,又有意識認知的升級,算是賺到了吧。(成年人的世界大概常常需要自打雞血~)

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讓“相互攀比”變得更加容易,於是社會情緒普遍焦慮,所以現代人總是追求效率,做什麼都先看效率。但只要我們認真回憶一下就會發現,養育孩子、培養感情、交朋友…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最不講效率的。所以這趟看似彎路的經歷其實不是彎路,只是換種方式讓我明白了許多直路很難明白的道理。

夜晚,加班歸來的趙老師不但帶了蛋糕,還帶了禮物。

對了,她還給我表達了一個“願(yao)望(qiu)”,具體如下:

家人,愛與喜悅。此刻的我,內心充滿感激。

願與你共享這份快樂。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