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这样,四当家翁同龢看重的张謇成了状元,二当家麟书看中的人已定榜眼,而大当家张子青看中的人就只能屈居探花了。关键时刻,也不知道翁同龢又使了什么妙计,也可能是三当家李鸿藻自己就是想帮张謇一把,总之,李鸿藻就出面来帮翁同龢说话,说我本来看上一个人,也挺厉害,可是我放弃了,我转而支持张謇这个人中状元。

欢迎小朋友们查看信爷谈历史的早晨分享,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
张謇在历史上,有两个标签最为显著:一个是“状元实业家”,一个是为宣统帝拟退位诏书(也有说是张謇幕僚所作)。
如果没有“状元”这个名头,张謇还会在历史上如此声名远播吗?
以张謇的在政治和商业上的功绩,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没有“状元”这个名头,张謇的人生就少了很多传奇色彩,他所做的事业可能也会少了几分自信和便利。
王伯恭先生的《蜷庐随笔》,记载了张謇的这段故事。说得是,张謇和状元头衔之间的距离,本来是很遥远的,但是各种因缘际会、偶然交织,玄妙的命运居然还是选择了张謇。
清朝把一个本不该给的状元身份,给了张謇。
张謇把一封退位诏书还给了清朝。
真是一个玄妙接着一个玄妙。
那么,关于张謇中状元这件事,到底是怎样的因缘际会呢?
白话文解释如下: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4.25\文章列表\人文\命运如此玄妙:张謇是这样中状元的\146589.GIF
张謇的时代,殿试的规矩也是考卷做完了,就交给收卷人(监考的老师,并非阅卷官啊)。
张謇在殿试考场上写完了卷子,站起身要交卷。就是这么巧,有一个监考官叫黄思永,是张謇的老乡,刚好认识他。看见他要交卷,就很自然地走向他、去收他的卷子。
张謇交了卷子就出考场了,黄思永打开他的卷子一看:哟,卷子中间有一个挖的空白!这显然是当时写错了字,想着一会儿补上,结果忘了补。
这位老乡黄思永,不知道哪来的胆子,竟然趁人不备,从怀里取出毛笔,就帮张謇把这个空字给填上了!
这还没完,再往下一看:呀,这高抬的格式也不对啊!
那时候可是有皇太后和皇帝两个太阳,如图所示,行文时候,需要皇太后和皇帝双抬头,而且皇太后还要比皇帝更高一格。
可是,张謇的卷子,只给抬了一个“恩"字!而且,还说不清这个字,是给皇帝抬的,还是给皇太后抬的。这是多大的错误啊,如果原封不动,视为大不敬,那么,张謇别说得状元了,那麻烦可就大了。
结果怎么样呢?老乡黄思永或许是爱张謇之大才心切,竟然又掏出毛笔 ,在他的抬头“恩”字上面又加了个“圣”字,就把这个错误给弥补了。
这得是多有官场经验,才能完美处理好这样一个重要细节。
为什么当时收张謇卷子的人,就偏偏正好是黄思永呢?
人生际遇就是这样的难以理解,且又不可假设!
只到了这一步,张謇还不足以成为状元。
所以,这还不是唯一的玄妙,还有:
刚才说的是收卷人,现在说的是阅卷官,判卷子、定高下的人。
当时阅卷官有8个人。这8个大臣依官职排序:
排第一位的是张子青(张之洞的堂兄)。
第二的是麟书(多铎的八世孙)。
排第三的是李鸿藻(虽然和李鸿章一字之差,但其实没亲戚关系,而且还政见不和)。
排第四的是翁同龢。剩下的与主题无关,就不说了。
往年的规矩是,官最大的那个人选中的人,推举为状元,官职第二的能定榜眼,第三的能定探花,依次类推。
听起来很奇怪啊,但当时的潜规则就是这样的。
可是,张謇那年的情形,就有点复杂了:
张謇是四当家翁同龢极看重的学生,翁同龢就竭力要把张謇推到榜首的位置。大当家张子青当然不开心了,这两个人就开始对掐了。
二当家麟书表态说:“谁得第一名状元,你们争你们抢,我不参与意见了。但是,我看上一个人,这个人的第二名榜眼位置,我可是谁也不让!”
好,麟书这位躲事儿高高手、官场柔术Superstar,不但保住了自己的一个关键名额,而且避免了得罪人。
这样,实际上是退出了一位关键的竞争者。导致四当家翁同龢的话语权上升了一位。
关键时刻,也不知道翁同龢又使了什么妙计,也可能是三当家李鸿藻自己就是想帮张謇一把,总之,李鸿藻就出面来帮翁同龢说话,说我本来看上一个人,也挺厉害,可是我放弃了,我转而支持张謇这个人中状元。
这下好了,大当家张子青一对二,打不过,为避免树敌太多,最后只好勉强同意。
本来,四当家翁同龢的话语权,根本不能与大当家张子青抗衡。
结果,在四位阅卷官的微妙对决中,张謇竟然真的被推上了状元的位置。
就这样,四当家翁同龢看重的张謇成了状元,二当家麟书看中的人已定榜眼,而大当家张子青看中的人就只能屈居探花了。
得大魁者,拼的是才学上的实力,有时拼的也是命运的实力!
等待放榜的张謇,当时肯定不知道自己的这个状元背后,居然有如此波谲云诡的故事。
张謇江苏南通人(目前也是出学霸的地方),翁同龢江苏常熟人,两师徒也算得上老乡。翁同龢是状元出身,所以才会有如此的执念,希望自己最得意的学生也需状元出身。
抛开政见,翁同龢是个大文化人儿,文化世家,诗书画俱佳,也是个藏书家。藏书室有“一经堂”、“韵斋”,在家乡祖居有“宝瓠斋”,自己筑有“瓶庐”。
张謇就更不用说了,实业成功后致力于开发民智的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学校。今天上海、江苏很多大学都和张謇有关系,其家国天下的胸怀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终于清末,浩浩荡荡几百年,其间不知裹挟了多少读书人的金榜题名、抱负得展、或是名落孙山、壮志难酬。得意或者失意,喜怒悲欢种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