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朝代,它重文轻武,经济非常发达,但军事上却处于劣势,北方有契丹,西部有西夏,这两个强悍的游牧民族让宋代头疼不已。宋代整体给人印象不佳,但作为开国皇帝的宋太祖,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下面这些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小故事,有没有一个会感动你呢?
任性的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喜欢微服私访。有人劝他,社会还没有安定,不要轻易微服私访,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对于类似的话,宋太祖根本不听,他的理由是:人生有命,富贵在天,周世宗时有谶语,说大耳方脸的人会代替周朝,周世宗就把他看到的大耳方脸的人全部杀死了,我赵匡胤当时天天在世宗身边,却一点事都没有,我天生帝王命,一个微服私访算什么,死不了!
宋太祖依然微服私访。大臣也依然劝谏。听多了,宋太祖烦了,来了一句硬核的话:“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翻译成通俗的现代语就是:你们也想黄袍加身吗?谁有本事谁加去,我不管!言外之意,你们没有那个本事!宋太祖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据说,赵老大在所有开国皇帝中武功是最高的,怪不得不怕。有能力的人就是任性!
自律的宋太祖
开宝九年九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去近郊打猎。在追一只兔子时,他骑的马受了惊吓,把他从马背上丢下来。皇帝被马甩下,赵匡胤觉得很没面子,爬起身来,抽出随身携带的佩刀,一刀下去就结果了那匹惊厥的马的性命。
杀了马,赵匡胤又后悔了,他说,我身为皇帝,天下的主宰者,不务正业去打猎,怎么能再怪罪一匹马呢!
从此以后,赵匡胤不再去打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宋祖能在有过之后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已经很不错了。
还有一次,宋太祖在上午散朝后一个人坐在偏殿里闷闷不乐,宦官看皇帝不高兴,也都小心翼翼地不敢招惹他。过了很久,看他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才有人小心翼翼地问发生了什么事。宋太祖告诉他们,你们觉得皇帝是好当的吗?错,我今天早上乘一时快意,错误地决断了一件事,我很自责!
一个皇帝,自律到这种程度,难怪宋太祖被后人列为和唐太宗并列的皇帝。
开门的哲学
汴京的新宫殿落成后,宋太祖坐在正殿里下了一道命令:办公时间打开全部殿门。
对于这一命令,很多人不解,包括丞相范质。宋太祖说,这就好像是我的心,公正无私,以诚待人。
南汉后主刘𬬮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刘𬬮在南汉方皇帝的时候,喜欢在酒中下毒,并用这种方法毒死了不少大臣。归顺大宋后,宋太祖有一次请刘𬬮吃饭,赐给刘𬬮一杯酒。刘𬬮按照自己的思路,以为宋太祖要毒死他,吓得跪下哭着求饶。
宋太祖看他误会了,自己端起那杯酒一饮而尽,然后又给刘𬬮重新倒了一杯。
这件事以后,那些归顺的人都放了心,大宋也很快稳定了下来。开门的哲学,宋太祖用得不错!
亲民圣旨
北宋干德元年七月,宋太祖下了一道圣旨:“民有疾而亲属遗去者罪之。”就在这道圣旨颁布没几天后,宋太祖又根据湖南瘟疫的情况,专门赐药给湖南行营将校。
透过这两段记录于《宋史太祖本纪》中的连续记录,我们可以这样猜测:北宋初年,湖南发生瘟疫,个别地方出现了因沾染瘟疫被家人嫌弃、遗弃的现象,于是就有了第一道圣旨。出于对军队的保护,就有了赐药的行为。
宋太祖既然下了那样的圣旨,就说明当时可能存在那样的问题。不过,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即便是存在疫情时抛弃亲人的现象,也是极个别人。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宋祖果然名不虚传。
资料来源:《宋史太祖本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