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主旋律電影,都有一個通病。 即教條般的傳播真善美,強壓着觀衆的頭灌輸他們的思想,看這種電影如同嚼蠟一般,感受就倆字——難受。 一羣糟粕之中肯定會有精華的存在,由富大龍主演的《天狗》便是其中難得的國產佳作,道出了窮山惡水出刁民的故事。 李天狗(富大龍飾演)是個參加過越戰的老兵。 因戰致殘後被分配到泮源村當護林員,他悲劇的後半生便從踏進村子的那一刻開始。 只不過一到村子的假象讓他迷惑,以村長爲首的“迎接團”,分站路兩旁,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不僅如此,他們還用村裏的最高禮節“三碗水”,爲李天狗一家接風洗塵,奉他們爲村裏最受尊敬的人。 待到他們回家之後,屋裏擺滿了村民們送的雞、羊、魚,以及白菜、蘿蔔等東西。 這些喫的、用的差不多值200多塊,可在那個年代,他們夫妻倆的月工資加起來纔有幾十塊。 這樣的熱情讓李天狗和他老婆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面孔。 老婆桃花一改之前的抱怨,一面感嘆當護林員就是好,一面譴責李天狗沒能早來兩年。 但李天狗從頭到尾一直惴惴不安,他總感覺自己就是一小小的護林員,手裏也沒什麼權,村裏人這麼做一定有貓膩。 次日,上山巡林時看到被砍掉的大樹,他總算明白了他們的好意都是虛情假意,是爲了穩住自己。 李天狗把所有禮物都裝上了手推車,來到村委會向村長表明來意,並在牆上貼上了還禮的告示。 單說說倒還好,一還禮便把村裏所有人都得罪了,就算他好意勸解大家不要再砍樹,順手爲每一人派煙,但無一人響應。 至此,李天狗再也不是那個受尊敬的軍人,反而成了全村人的公敵,他們一家受欺辱的序幕就此拉開。 其實,李天狗本可以避開這番劫難,只是他的責任心讓他留了下來。 村裏的郵差員是個復員軍人,他給李天狗送林業局的文件時,曾好心勸他早點離開整個是非之地。 一來是全村人都指着林子生活,他阻止就是斷了全村人的財路;二來這裏是偏遠的小地方,是法外之地,講勢力不講法律。 然而李天狗是執拗的,他認爲自己作爲國家公職人員,保護國家財產責無旁貸,不能因一時懼怕而逃跑。 眼看送禮、勸說都行不通,村裏的惡勢力孔家與村長又心生一計。 由村長牽頭,孔家兩兄弟孔銀龍、孔鈺龍做東,邀請李天狗來孔宅赴宴,酒酣之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他們極力說服李天狗與他們一起合作發財,既可以安生過好日子,又能夠享受榮華富貴。 一身正氣的李天狗豈能答應同流合污,他以自己的戰鬥經歷和林業局文件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然而單憑李天狗一人之力怎麼能和孔家抗衡。 孔家有勢,村裏人都活在孔家的“白色恐怖”之下,孔家三兄弟惡霸式的行徑,讓所有人敢怒不敢言。 孔家有錢,藉着販賣木材帶來的鉅額利潤讓孔宅的豪華程度堪比皇宮,裏面亭臺樓閣,小橋流水。 孔家有權,他們的大哥孔金龍是市裏竭力表彰的“致富能手”,與上邊人有着非同尋常的關係。 既然好言相勸不行,那就動手腳。 先是斷了李天狗家的水,他們在村裏的井上蓋起了木房,並派人把守,只要李天狗過來挑水就鎖門拒絕。 無奈之下,李天狗只能到小賣部買可樂應急,但老闆也是孔家人的“走狗”,將可樂高價賣給他。 氣不過的李天狗找村長解決問題,可每次村長都以“出去開會”爲由,讓他喫了閉門羹,夫妻倆的感情也因此出現裂痕。 惡人作惡的手法,總是花樣百出。 村裏又斷了李天狗家的電,到小賣部買煤油燈不給賣,買蠟燭可以,但必須高於市價且不議價。 李天狗向上寫信揭發,信件被扣留;妻子桃花被孔銀龍欺騙,差點被強姦,所有的苦難都落了在他們頭上。 不給水喝,李天狗自己打井;不給供電,李天狗忍氣吞聲,可這還不算完。 他的兒子出去放羊遭人綁架,孔鈺龍以村長爲傳聲筒告訴李天狗孩子在他們手裏,他若再執迷不悟,後果不堪設想。 他去打水,發現了兒子最喜歡的小樣被人砍死扔在井中,李天狗看到這一幕,放聲大哭。 這個經受過戰爭洗禮,村裏人漠視欺負都沒有流過一滴淚的男人,在這時卻哭的惹人心碎。 他的哭聲裏包含着悲憫,有對家人的愧疚,有對有關部門的絕望,有同歸於盡的信念。 李天狗一巴掌打走了桃花娘倆,把所有麻煩獨自扛上肩。 在去小賣部買可樂時,他被孔家三兄弟安排的打手圍毆,被打到頭破血流,腸子都露了出來,卻沒人上前幫忙。 靠着頑強的毅力,李天狗爬回了山上的小屋,取下自己漢陽造,在孔家三兄弟準備砍樹時,打死了他們。 他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了泮源村多年的禍害,但他自己成了植物人,再也無醒來的可能。 最後以大團圓結尾,調查組的吳縣長查明瞭真相,還了李天狗的清白,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衣鉢,成了軍人。 對於很多人來說,《天狗》有兩處敗筆,一是吳縣長,二是結局。 原著《兇犯》裏並沒有吳縣長調查案件,有的是官員與村霸勾結,爲害鄉里,把李天狗誣陷成殺人犯,這部分是電影改編的。 小說裏的結局是,李天狗在醫院含冤死去,同爲轉業軍人的鄉派出所所長準備到公安廳,到北京爲他伸冤。 導演之所以這樣改,是爲了給觀衆一個希望,一個不願意讓好人一直遭罪的希望。 當然,《天狗》的意義不止於此,至少有三點值得我們深思。 一是父母該向現實低頭,與違法亂紀相勾結,給孩子好的生活,還是遵紀守法的過日子,爲孩子樹立好榜樣,但日子過得緊巴巴。 這種矛盾與現實相撞的話題,相信每個面臨生活重壓的成年人都遇到過,也在法律和道德邊緣徘徊過。 二是當知識、信息、法制、觀念,都被大山阻隔,對與錯不由法律約束,僅憑一家之言,他們的盲該如何根治。 電影中,在李天狗的認知中,砍伐樹木就是違法,但在村民眼裏,砍樹是爲了更好的生活,是多少年留下來的經濟產業。 李天狗在這裏搞不一樣,破壞大家默認的規則,就是違背了他們的“法”,理應受到村裏人的打罵和譴責。 由此可見,義務教育的重要性與普法自衛的緊迫性。 三是我們能給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麼? 電影裏,李天狗保護山林,屬於職責,沒有錯;村民們砍伐樹木,爲了餬口,似乎也是正當理由。 這樣一來,我們一直追求的經濟發展便與環保理念相悖,孰輕孰重又該怎樣定論,是舍掉環境,還是忍受貧窮。 在這方面,中國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先保環境,再做補貼。 建立三北防護林,延緩土地荒漠化;實施退耕還林,讓大山重披綠色,而非像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滿口的仁義道德,轉頭就扔掉手裏的麪包。 這樣的舉措帶來的效果是實打實的,也許南方的朋友們體驗沒有那麼深,但北方的孩子絕對有發言權。 毛烏素沙漠將要從地圖上消失,沙塵暴少了、黃風天少了,水更清了、天更藍了、山更綠了。

這纔是可以傳承下去的最好的財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