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陪同老岳父去长春文化广场散步。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长春文化广场显得静谧而神秘,在夜灯的辉映下,地质宫璀璨夺目。

满满的珍贵回忆!听长春人讲那些年和文化广场的故事……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地标,或标新立异,或历经沧桑,而文化广场就是长春这座城市最有情怀的地标!光影流年,静静地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长春人……

4月4日,市委宣传部、市林业和园林局、长春日报社联合发起以“文化广场到底种点啥”为主题的市民建议征集活动。消息一出,不仅引来广大长春市民纷纷提出绿化建议,而且迅速在市民心中,特别是中老年市民心中,引起了一大波回忆。

广场上的盛大庆典、满天飘飞的风筝、姿态各异的雕塑、气势恢宏的地质宫、成群飞舞的白鸽、乐而忘返的孩子、成双结对的恋人……

它曾是长春市大型集会场地!

吴亚芹(70岁):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上初中的时候,欣逢国庆十五周年,学校通知我们参加地质宫广场的国庆游行集会。全校同学服装整齐——白衬衫、蓝裤子、戴上红领巾和团徽,排着队唱着歌,步行去地质宫广场。

从长春六中走到人民大街,好远的路呀!也不觉得累。这时从各个路口走出兄弟学校长长的队伍,还有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吉林工大的大哥哥大姐姐,打着学校横幅,唱着歌,拿着花束,太壮观了!

走到地质宫广场——可真大呀!广场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歌声嘹亮,各学校按要求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队伍,升国旗唱国歌。地质宫广场当时是黄土地,凹凸不平,唱完国歌,学生们拿出手帕或小垫,有人干脆脱掉一只鞋坐在屁股底下,席地而坐。方阵队伍和花车依次在主席台前走过,“毛主席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在空中飞翔……

徐振泽(74岁):

改革开放前,文化广场一直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举行大型集会的地方。那时此类活动颇多,每年的劳动节和国庆节都要在此举行庆祝大会。从小学到中学,我没少“出席”这样的集会。我与老师同学一起,扛着标语牌,喊着口号参加集会,受到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教育。

谷丽芝(64岁):

小时候,我很喜欢文化广场这个地方,经常去那里玩。那时这里是大型集会的地方,尤其每年的国庆节这一天,广场上要举行大规模的庆典活动,最为热闹。

记得我上小学时,每年国庆节,我们这些少年儿童,手拿红色纸花和红气球,经过地质宫门前,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然后放飞手中的气球,一时间,满天艳丽的红气球飞向远方……场面非常喜庆。工、农、商、学以及各大企事业单位,也都会组成方队或彩车,浩浩荡荡地从地质宫门前走过,很是壮观。

满满的珍贵回忆!听长春人讲那些年和文化广场的故事……

它是市民健身、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刘远厚(78岁):

我是长跑爱好者,饭可一日不吃,步不可一日不跑。1996年,我家搬到东朝阳路附近,搬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长跑路线。我选择长跑路线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跑道平坦无阻,二是风景美丽宜人。

我发现附近最美的地方就是文化广场,它地域宽广,风景秀丽,正面是宫殿式的地质宫,对面是古典式伪满洲国国务院办公楼。1996年,市政府又对这里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使它锦上添花,美上加美。在我看来,最美的景观集中在广场“U”字型道的两侧,那里有绿色的草坪、成群的白鸽,还有那高高的太阳鸟雕塑及半圆形音乐喷泉,四个方向有四座雕塑,分别代表春、夏、秋、冬。春是一位美少女,夏是一位拥着小儿子的年轻母亲,秋是一名托着果实的少女,冬是一位老翁。

我随着风景走,跟着景观跑,经过勘测和比较,最后决定把长跑路线设在U型道上,这条跑道全长2000米左右,我每天跑4圈约8000米。每天清晨,我奔跑在U型道上,越过四季(雕塑),通过海洋(草坪),奔向太阳(鸟)……

不过,文化广场还在变,会越变越美,我要跟着美景跑,不断调整长跑路线,把文化广场美景尽收眼底。

侯秀坤(64岁):

长春是文化城市,而最具有文化标志的,应该是文化广场,这是长春最大的休闲广场。70多年来,文化广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6年改造和扩建后的文化广场,格局大气端庄,道路四通八达,更加广阔通透、古朴厚重,既典雅又有时代气息,从此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春天,覆盖在文化广场地面的小草,就会伸展着腰肢拥抱大自然;夏季,柳树摇曳着,像婀娜多姿的少女,羞答答地欢迎着来往的过客;秋天的文化广场,姹紫嫣红,色彩绚丽,梦幻多情;冬季,白雪覆盖了整个广场,神秘而苍劲。雄伟的地质宫,向世人娓娓诉说文化广场的故事……

满满的珍贵回忆!听长春人讲那些年和文化广场的故事……

它是一代代孩子们的乐园!

赵雪峰(56岁):

有一年春天,我带着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到桂林路去学围棋,学习结束,我们回家时路过文化广场。那时文化广场刚刚改造完成,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广场上放风筝。孩子坐在车后,一个劲地说想要去放会儿风筝。看那些家长和孩子都玩得很高兴,再看看表,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于是,我决定满足孩子的要求。

我把自行车立在广场边,花5元钱买了一个鸽子风筝,便在广场上玩了起来。微风徐徐,阳光明媚,那天很适合放风筝。但孩子小,开始还放不好,不是升不高,就是中途掉下来。好在,我们很快就掌握了要领,风筝越放越高。看着自己的鸽子飞上了天空,越飞越远,我们十分高兴。

曹丹(50岁):

女儿小时候,有一年春天,我带她去文化广场游玩。远远望去,广场上遍植鲜花绿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心的“太阳鸟”主题雕塑,不远处就是地质宫。

从东面走进广场,是木屋鸽舍,无数只鸽子聚集在这里,有的在休闲散步,有的在低头觅食,还有的在空中盘旋。有不少游人给鸽子投食。不一会儿,成群的鸽子呼啦啦地飞上了天,犹如无数朵白玉兰绽放在蔚蓝的天空中。

广场南、东、西、北各置一个雕塑,分别名为春、夏、秋、冬。广场的一侧,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在放风筝,风筝五颜六色造型各异,有蹁跹飞舞的蝴蝶仙子,有展翅飞翔的雄鹰,有金光闪闪的长龙,把天空点缀得分外美丽,孩子们的欢笑声分外响亮……

满满的珍贵回忆!听长春人讲那些年和文化广场的故事……

它承载着市民们的亲情和爱情!

吕松军(63岁):

我喜欢文化广场,不仅仅是因为它名字好听、环境优雅,更因为我们家几代人都与文化广场有着不解之缘……

从我记事起,我妈妈经常会带我们去文化广场玩儿,那时文化广场还叫地质宫广场,当时我们家住在重庆路,每到夏季吃过晚饭后,妈妈就会拿着一本书去文化广场,而我和弟弟则尾随其后。刚开始我们觉得路途很远,可是时间长了,也就不觉得远了,几天不去还不习惯了。

1980年,经同学介绍,我交了一个男朋友,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就是在文化广场,巧的是,我喜欢那里的氛围,他也很喜欢,因此,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我们就经常去那里约会。结婚后有了女儿,我们也经常带女儿去那里玩儿。

再后来,女儿长大了,恋爱了,他们的首选约会地点居然也是文化广场。有了外孙之后,我们还经常带外孙去文化广场放风筝。总之,我们家几代人都与文化广场有着不解之缘。

卢建华(64岁):

我家住在文化广场附近,我几乎每天都要去文化广场转转。尤其孩子小的时侯很喜欢去宽敞的广场玩耍和看广场鸽。每当亲戚和朋友带孩子来,也都要去文化广场看看,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文化广场给孩子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记忆。现在孩子大了,也有了孩子,虽然住地离文化广场较远,但也时不时地带孩子去广场看鸽子、拍照片。就像一个轮回。

随着孩子长大,我们越来越老了,就更喜欢文化广场了。它是我们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更是我们老年人都喜欢的活动场所。这里有草坪、有树林、有雕塑、还有迷人的鸽子。每天在广场走上几圈,只觉心情愉悦,浑身舒服。晚上还可听听歌,跳跳舞,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贾玉新(65岁):

文化广场留下过我和妻子初恋时羞涩而又美好的印记。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对省城没有什么印象。我的一位长春战友,经常和我炫耀他们家附近的地质宫如何雄伟高大,地质宫广场如何花木繁茂、宽阔美丽。那口气,好像地质宫广场是他家似的。听到这些,我真是既羡慕又嫉妒。

1976年的一个春日,我的休假期限已到,就要返回部队了。未婚妻英子特意请了假,送我到长春站中转。因为中转还要等几个小时,所以我下了火车,和英子直奔向往已久的地质宫广场。

那时的地质宫广场不像现在这样一体化,而是一条马路把广场分开,直通地质宫。广场的地面,也不是石质的,而是用黄土砂石铺成的。靠西侧的边缘部分是墨绿的苍松翠柏,紧挨着的是小巧别致的杏花园。满园的杏树开满了花朵,伴随着清风,飘来阵阵清香。东侧是一大片茵茵绿草,有几个儿童在快乐地放风筝。前来游玩的人有的在拍照,有的坐在休闲凳上窃窃私语。我身着军装,身旁又有一位漂亮的姑娘相伴,固然格外惹眼,不时引来好奇与羡慕的目光。

由于军人的身份,加之我本来就脸皮薄,何况又是初次谈恋爱,置身于这种场合,我觉得浑身都不自在,两个手心直冒热汗。我俩不敢手拉手,也不敢臂挽臂,好像不认识似的,一前一后拉开了四五米的距离慢慢走着。为了摆脱这种窘境,我俩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向杏花园走去。这时,一位撑着遮阳伞、推着雪糕车的大婶走了过来,口中甜甜地喊着“长春饭店,奶油冰棍儿,五分钱一根儿!”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根冰棍儿,又买了两瓶一角五分钱一瓶的荔枝味汽水、两个两角五分钱一个的面包……

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时间过得是那么快。因为还要赶火车,我和英子依依不舍地起身离开了杏花园,没有激情的拥抱,更没有深深的热吻,依然是一前一后地向火车站走去……

满满的珍贵回忆!听长春人讲那些年和文化广场的故事……

它承载着长春的历史和文化!

刘文辉(55岁):

2003年春夏之交,我正在长春某高校工作。当时 “非典”疫情刚刚结束。岳父来长春看我。陪同老岳父去长春文化广场散步。惭愧地说,虽然来过文化广场多次,但是对广场的情况和历史了解得不多。对广场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宽阔、休闲、喷泉、风筝等表面层次上。

虽然名义上是我陪岳父来的,但是岳父却成了我的导游。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长春的岳父,是长春历史的活字典和教科书。他跟我详尽地介绍了文化广场的由来和历史。

时间又过去了15年,老岳父已然去世。但是他对长春文化广场的介绍,依然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深深地理解了老岳父他们那一代长春人对广场的感情。这里面有他们个人家庭的情怀、国家和民族的屈辱、身为长春人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后来,我又无数次地来到广场。那些景物建筑,那些花草树木,广场的角角落落,无一不印在我的脑海里。

张莲(62岁):

人们都说长春是一座森林城、电影城、汽车城和雕塑城。随处可见的雕塑群,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底蕴。1996年,长春市文化广场的雕塑群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矗立于广场上。那造型各异、精工细琢的雕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是美丽传说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其中最具魅力的当属广场中央高37米的太阳鸟主体雕塑,表现了人类对太阳的赞美和对光明的向往。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长春文化广场显得静谧而神秘,在夜灯的辉映下,地质宫璀璨夺目。透过夜色和灯光,那些雕塑,就像卫士一样守护着文化广场,守护者广场上的市民……

文化广场上那飞起飞落的和平鸽,漫天飘扬的风筝,成双成对的恋人,欢乐玩耍的孩童,相扶相携的老夫妻……是永远和谐亮丽的风景线。文化广场,记录了长春的历史变迁,承载着长春人民的欢乐记忆,彰显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如今,它又一次站在时代发展进步的前沿,展示着新的魅力……

满满的珍贵回忆!听长春人讲那些年和文化广场的故事……

70多年来,作为长春最大的城市广场,文化广场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承载着这座城市几代人的记忆和故事……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易玲

摄影:李天 贾春文 李成伟

编辑:于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