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曰:“‘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爲王、公、侯、伯、子、男六級。而在王即周天子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不親自主持婚禮,讓同爲姬姓公爵級別的諸侯主婚,這便是“公主”的由來。 大概所有女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公主夢,渴望自己受萬千寵愛,被人捧在手心呵護。而“公主”這一稱呼,卻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是對皇帝女兒的尊稱。到了清朝,關於公主冊封的體制愈發嚴格。首先,只有皇帝的女兒纔可稱爲公主;其次,唯中宮所出的嫡公主可稱固倫公主,其餘妃子所出皆稱和碩公主。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清朝最後的兩位公主便是這個例外。 咸豐帝膝下有一子一女,兒子是歷史上有名的同治皇帝,爲當時的懿嬪,後來的慈禧太后所出。女兒榮安固倫公主,則是莊靜貴妃所出。按例,榮安並非中宮嫡出,沒有資格封爲固倫公主。但是,咸豐帝只有這唯一的一個女兒,自然想給她世上最好的。而慈安太后老實敦厚,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別的意見。 就這樣,榮安以咸豐長女的身份,得封爲固倫公主。咸豐五年,榮安出世,同治十二年,十九歲的她嫁給了符珍。按照清朝宮廷的慣例,公主嫁人之後,將會住在公主府,由陪嫁的管家婆統管公主府內務,照顧公主的生活。但是,奴大欺主這種事情從來都不是個例,榮安的管家婆也是如此。 這位管家婆仗着自己出身宮廷又手握大權,在公主府作威作福,甚至,還干涉公主和駙馬的夫妻生活。如果公主和駙馬沒有給其豐富的賞賜,她甚至不給駙馬進門的機會。公主畢竟年輕臉嫩,這種夫妻之間的事情,實在不好理直氣壯地宣之於口。日積月累,管家婆認爲公主拿自己沒辦法,愈發蹬鼻子上臉。 符珍足有三個月不得入房,榮安實在忍無可忍。一日,榮安回到宮中,先去拜見了當時的母后皇太后,問:“皇額娘您把我嫁給誰了呀?”慈安太后哭笑不得:“當然是符珍呀,現在都成婚了,怎麼還問我呢?”榮安立即反問:“既然是嫁給了符珍,我怎麼三個月都見不到他一次呢?” 慈安立刻感覺到了不對勁,下旨徹查此事,並將所有公主府的管家婆召回,取消了這一慣例。榮安巧妙地將管家婆給趕走了,之後,則與駙馬二人過了一段時間的幸福生活。但不幸的是,這樣的日子僅僅持續了一年,榮安就香消玉殞了,去世的時候僅有二十歲。 然而,我們要講的第二位榮壽固倫公主,連皇帝的女兒都不是,她是咸豐帝異母兄弟恭親王的女兒。道光帝寵愛靜貴妃,對當時的皇六子奕訢也十分寵愛,曾一度想將其立爲皇太子,最終,在靜貴妃的堅持下才作罷。也是因此,咸豐帝繼位之後,對奕訢一直沒有委以重任。 後來,咸豐帝在熱河病逝,兩宮太后與八大臣爭權。爲了加強自己的實力,慈禧不得已拉攏了閒置在外的奕欣發動政變,成功奪得垂簾聽政的權力。 而奕訢通過此次政變,不僅擺脫了政治上的不得意,還成爲了手握大權的朝中重臣。爲了制約奕訢,防止他過度壯大之後有不臣之心,兩宮太后下旨:將恭親王的女兒養在宮中,並晉封其爲固倫公主。於是,榮壽借了父親的光,以帝王侄女身份得封爲固倫公主。 榮壽固倫公主進宮時年僅十歲,比榮安大一歲,撫養於慈安太后宮中。慈安沒有自己的子女,多了一個小姑娘,天天親親熱熱地喊她皇額娘,自然十分疼愛她。而慈禧因爲榮壽的政治關係,對她更是表現出了極大的疼愛。所以,榮壽其實比榮安這位真公主,還要聲勢煊赫。 同治五年,榮壽嫁給了壽恩固倫公主之子志端。二人作爲表兄妹,從小青梅竹馬,成婚之後婚姻生活更是頗爲美滿。而且,志端此人很是好學,是一等廕生。不過,榮壽的幸福也並沒有持續多久,婚後不到五年,志端因癆病去世,榮壽年紀輕輕就守了寡。 此後,榮壽經常入宮隨侍,在慈禧面前頗有話語權。 光緒帝進宮以後,因爲年齡尚小,便與慈安太后同住。光緒帝生性軟弱,而慈禧又將他當作傀儡,方便自己弄權。平常除了對其嚴格管教外甚少關心,所以,年幼的光緒帝得到的關心,全部都來自慈安太后和榮壽公主。甚至,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慈禧就有意廢除光緒皇位。 對此,榮壽公主卻爲其百般求情,使得光緒才得以保全皇位。慈禧後期的外交活動,榮壽基本都有參與其中,足見,她在慈禧面前的分量。榮壽晚年頗喜歡聽戲,常常前往東安市場去聽程硯秋等人的戲。其實,榮壽公主不是枯燥無能的人物,她沉靜低調對慈禧絕對是一片忠心。 皇宮是她從小生活的地方,在複雜的後宮之中,她眼觀六路,處事公允,喜怒不形於色。除了討厭李蓮英,她跟宮裏的任何人都處得很好。她是親王的女兒,慈禧的養女,熟知宮廷禮儀,不僅王公大臣的夫人拜見慈禧太后要經過她的安排,就連外國使節的太太進宮也都需要她接待作陪。 只可惜,光陰易逝,1932年,七十七歲的榮壽去世。至此,我國再無公主了。 參考資料:

【《清史稿·后妃傳》、《清朝野史大觀》、《德齡公主回憶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