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梁家輝的演技,陳可辛導演很佩服,“他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演技訓練,但是他非常懂得使用方法去演戲,每次開戲之前都要聊天很久,他也會對角色裏面的出發點、動機質疑很久。當時的梁家輝以爲自己只是來做李翰祥的隨從和助手,看完《火燒圓明園》的劇本後,李翰祥突然通知他剃頭。

他被稱爲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見證者,是香港金像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他是香港男演員梁家輝。 當初年少得“帝”,他也一度遭到封殺,導致片商不敢找他拍戲,他租下鋪位做雜貨小販,擺過地攤維持生計。回想種種,他都不斷感嘆,自己的人生經歷確實太豐富了。 出道龍套 因爲媽媽是影院接線員的關係,梁家輝從小就跟着媽媽“泡”在電影院裏,很大的戲院,幾百人在裏面一起坐,一起笑、一起鼓掌,梁家輝喜歡這種感覺,至今他都不認爲電影是娛樂物品,卻是很有價值的文化產業。 1980年,梁家輝大學畢業後報考了香港無線電視臺的訓練班,和劉德華成爲第十期藝員訓練班的同窗好友。梁家輝還記得,當年《千王羣英會》劇組通知梁家輝和劉德華有戲份,二人很是期待,他們扮演周潤發的兩個打手,看着厚厚的劇本,他們本以爲會有不少臺詞,結果翻來翻去只有三個字“是,龍哥”,僅此而已。 此後不久,同班同學劉德華主演的《神鵰俠侶》在電視臺熱播,走上了燦爛的星途,梁家輝卻拿到了一紙解約書。 北上拍戲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大名鼎鼎的導演李翰祥的女兒李殿朗,因爲這段交情,梁家輝認識了李翰祥,在隨後的交往中,梁家輝逐漸被李翰祥所賞識。 在李翰祥眼中,當時的梁家輝非常像歷史圖片上的咸豐帝,有着一種瘦弱而又略帶憂鬱的氣質。“有一天,我到李翰祥家裏去喫飯,他問我要不要跟他一起去拍電影?我說去哪裏拍?他說我們得去內地拍,在北京,時間的話基本上要一年半載。我一聽,拍老戲,去北京,那有多過癮啊!” 1982年,梁家輝“進京”,他成爲最早一批來內地拍戲的香港電影人。 當時的梁家輝以爲自己只是來做李翰祥的隨從和助手,看完《火燒圓明園》的劇本後,李翰祥突然通知他剃頭。“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是要做演員,剃頭後就演了皇帝。” 梁家輝這一演並不輕鬆,不管當天有沒有他的戲份,他都會待在劇組裏,因爲他是個非常好的幫工,“全組的燈光、攝影、茶水、場務、清點道具,每一個工種都有我擔當的部分。還要抄劇本,因爲那時沒有人看得懂李翰祥導演的字,所以我每天凌晨四點半起牀去他的房間,開始抄寫他昨晚寫的草稿,最後連製片的工作也做了。”想到這裏,梁家輝調皮地說,“對了,我還得敲門,叫演員起牀,因爲我是最早起牀的那個人。” 梁家輝回憶,他覺得北京拍戲整個過程充滿新鮮感,每日在金水橋邊看升旗,從正門進去拍戲,“日出時的故宮、傍晚的故宮、幾乎每一個角落我都走過”。 他回憶說:“有次在太和殿拍戲,我穿着戲裏的龍袍走到城樓上,就覺得自己很幸福,現實中,哪個皇帝會跑到城樓上看故宮的夜景呢?”從那個時候開始,梁家輝覺得自己才真正地、正式地踏入了電影世界。     退休計劃 提起梁家輝的演技,陳可辛導演很佩服,“他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演技訓練,但是他非常懂得使用方法去演戲,每次開戲之前都要聊天很久,他也會對角色裏面的出發點、動機質疑很久。”

2009年的《十月圍城》後,梁家輝開始進入半退休的狀態。談到將來的人生方向,他很想去教書,這是從小的志願,也是想爲電影做些事情,“電影是文化產業,代表你的國家的文化,我希望有打動觀衆的角色和好的電影,把它們介紹給觀衆,我希望把自己對電影和表演的認知傳達給下一代電影工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