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名作爲一種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可以作爲當地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品牌,通過相對應的保護和開發,促進地區經濟的轉型升級,提升該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爲地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動力,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北京“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決定了北京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名也就需要被系統而有效的梳理和保護,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洋地名”,需要進行整治。

地名是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作爲地理實體的標誌和符號,是人們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真實而又簡潔地反映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和精神風貌。無論是古代的廣陵還是如今的揚州,無論曾經的長安還是現在的西安,地名往往具有延續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對地方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名作爲一種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可以作爲當地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品牌,通過相對應的保護和開發,促進地區經濟的轉型升級,提升該地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爲地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動力,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

一、地名背後的邏輯思考

中國幅員遼闊,各處地名的形成各具特色,各有風格。地名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各不相同,地名背後所折射出的地理、歷史、自然、人文等不同方面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利用價值。現階段,大到一座城市的地名,小到城市內一條街道的名稱,都是城市具有重要吸引力的參考因素。輾轉往復,歷經時代變遷,地名的背後如何反映地方地域性風貌、展示地方風土人情,我們選取幾個角度分析地名,梳理其形成背後的邏輯。

1

反映地方自然地理風貌

中國的地理地形差別較大,不同地區的自然風貌也各不相同。大部分地區在命名時會結合當地的地理風貌。例如陝北在地理上屬於黃土高原丘陵區,基本地貌類型爲黃土塬、梁、峁、溝等,都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陝北地名就將梁、峁、溝、崖、畔等大量地運用於其中,例如梁家溝、呂梁等等。與此同時,江南地區多水,地名就多與水有關,如埭、堰、壩、橋、筧、浜、瀆、柵、阜、漾、灘、涇、塘之類,也都由水而起,附近地名都與這些字有關。烏鎮有東西南北四個柵,還有“烏鎮北柵頭,有天無日頭”的諺語,如今伴隨着互聯網的轉型成爲一個多元化的旅遊打卡聖地。

烏鎮水鄉

2

體現地方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在華夏大地上書寫着自己的故事。很多地方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地名就可見一二。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因秦始皇東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國唯一一個因皇帝帝號而得名的城市。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及舒適的生活環境,給秦皇島市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遼、金時代,真正定名是在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繪製《北京詳圖》時,就把這條街分成三段:北街稱王府大街,中段稱八面槽,南段由於有一眼甜水井而稱王府井大街了。後來,逐漸用王府井稱呼整條街了。王府井大街是一條具有數百年悠久歷史的商業街,在北京享有“金街”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加上現代商業規劃佈局,王府井大街在新時代正發揮着自己獨特的作用和價值,成爲北京標誌性的地點之一,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人們前來購物、娛樂。

北京王府井

3

折射地方經濟發展

隨着經濟的發展,許多地方會結合本地的地理風貌和行業發展爲地區命名。杭州在歷史上曾用過的地名,基本反映着杭州地區的行業發展、經濟活動的情況。如:鹽橋、賣魚橋、米市巷、牛皮街等。杭州作爲江南水鄉,河網密集,所以自然而然會有許多橋樑,結合具體的經濟活動來進行命名,給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還能能夠作爲地區記憶保留下來。封建社會時期,中國的經濟還是停留在手工業作坊,北京的許多衚衕的名稱都源於某種著名商品。如:麻線衚衕、燒酒胡同、大糖坊衚衕、白紙坊衚衕等,地名折射地方經濟的發展,反映曾經的經濟活動,是一個地區最爲濃縮的概括。

北京老胡同

當然,地名形成的背後還有其他多種多樣的原因,但毫無疑問,任何一個地名都不會是憑空出現的,其所承載的地方文化價值,值得我們不斷地思考和探究。

二、當地名作爲文化遺產,該如何保護傳承?

1

地名保護,認識先行

保護地名,就是保護一座城市的文化根基。聯合國第九屆地名標準化大會暨第二十四次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會議確定,地名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適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地名作爲地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複製性等特點。由此可見,保護地名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從源頭上對地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界定和認識。政府聯合各大高校的專家學者針對地名建立更加細緻的多級指標評價體系。制定詳細的保護方案和相對應的法律條文,來在不斷完善地名保護的制度措施。

2016年,民政部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從重視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開展地名文化遺產資源調查、編制實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建立地名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加強地名文化遺產傳承與管理、深化地名文化遺產研究、利用和弘揚、建立健全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七個方面對地名保護工作做出了指導和要求,這對地名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保護地名,認識先行。每個人都應該有樹立起對地名保護的認識,認識到地名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重要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更多的時候,地名就是這個地區最好的品牌和符號。

2

地名保護,需要“共舞”

地方政府也積極展開保護地名的專項工作,成立地名管理辦公室,針對城市內的地名進行統一有效的管理。北京“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決定了北京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名也就需要被系統而有效的梳理和保護,對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洋地名”,需要進行整治。由於歷史原因部分老北京的城門已經不復存在,如現在的”復興門“地區,但我們依舊可以通過地名來保留北京地名文化和城市精神內涵。寧波爲了傳承和保護地名文化,開展“尋訪寧波最美老地名”活動。從地名的歷史性、知名度、文化內涵、傳承價值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寧波境內有餘姚江、奉化江和甬江等河流,水資源豐富,50個“寧波最美老地名”中很多與水有關,如姚江作爲寧波的母親河,是浙東文化的主要通道之一。這種大衆參與的方式對弘揚我國傳統地名文化、推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擴大地名文化影響力和認同感具有積極的作用。現階段,各地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通過舉行相關地名保護徵集活動、建立能夠恢復記憶的標誌性建築等來對地名進行保護和開發。需要官方和民間“共舞”,一同促進地名文化遺產的良性利用。

3

地名IP,地方特色化品牌化的起點

地名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從本質而言是該地區巨大的IP,充分挖掘和利用能夠很好的帶動地方經濟的轉型升級。揚州作爲一個擁有2500年曆史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不斷的積累沉澱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古人一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給揚州這座城市的旅遊產業和文化產業帶來了無限的發展潛力。現如今,通過相關旅遊演藝、文化會展等項目的開發來拉動揚州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充分利用地名優勢,善於挖掘地名文化IP助力城市特色發展,打造自己獨特的文化品牌。與此同時,蘇州因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聞名全國,西安也因爲“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而家喻戶曉。

“煙花三月下揚州”

當然,我國還有許多城市和地區爲了能夠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不惜通過改名來獲得更加廣泛的知名度。這樣的做法在短時間內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隨着人們認知能力和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改名背後所丟失的部分文化內涵,很有可能是當地巨大的損失。如何處理好現代和傳統之間的關係,是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要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黃山作爲知名的旅遊景點,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中唯一的山嶽風光。將徽州市改成黃山市,主要目的就是打造安徽旅遊的品牌,短期內對當地旅遊業形成巨大的刺激,促進了黃山市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徽州文化內涵更加豐富,“無夢到徽州”在改名後影響力逐漸下降。利用了“黃山”這一IP的同時卻丟失了“徽州文化”這一巨大的IP,其結果是否成功還有待商榷。相類似的案例還有廬州改成合肥、汝陽改成駐馬店等等。更多情況下,地名只是一個表面符號,其背後還承載着地方深厚的文化內涵,需要通過地名來挖掘和傳承。沒有了“徽州”這一地名,徽州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就會越發困難,甚至有可能被歷史所遺忘。如今又有專家學者建議恢復徽州地名,但所涉及的行政等問題還需要進行更加充分的論證和研究。所以,我們更應該以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城市發展的問題,從地名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城市精神和城市內涵,千萬不要急功近利。

結語

通過上述的案例觀察和分析,我們發現,地名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IP文化寶庫,不能因爲短暫的利益而更改甚至放棄對地名文化的保護。地名有着深遠的文化內涵,薄孝榮先生說:地名文化“既包含社會科學,也包含自然科學,特別是地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民族學、政治學……”。伴隨着我國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未來,會有更多富含深厚文化底蘊的地名會被髮掘利用,形成帶有地域性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品牌,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增添動力。

參考來源:

張鈞凡 趙琪,《挖掘城市歷史 傳承城文脈——淺析北京歷史地名保護的幾種途徑》

伍鵬,《“寧波最美老地名”之特徵及其文化遺產價值》

李力,《地名文化現象透析》

杭州日報,《激活城市老地名的歷史記憶》

END

美 編 | 汪曉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