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認爲,在航母被中國導彈逼迫得只能遠離中國海岸的時候,用核潛艇發射巡航導彈進行攻擊,將成爲最爲得力“戰爭首日武器”。而有軍事專家指出,有一個原因,讓美軍不會輕易使用核潛艇進行攻擊。正是這個原因,美國一旦這麼做了,恐釀全球性、毀滅性災難!

美潛艇對南海並不陌生

早在冷戰時期,美國核潛艇就曾頻繁在南海活動,當時主要有兩個背景:一方面,越南戰爭期間,伴隨航母編隊活動的美國核潛艇在南海中南部長期活動;另一方面,當時美國潛射彈道導彈射程有限,以東亞大陸爲打擊對象的美國戰略核潛艇必須在附近海域活動。因此,當時的南海成爲美國海基核力量的值班陣地之一。

潛艇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對當地海域的熟悉程度——海底地形、底質、水溫、鹽度、不同的聲傳導情況等。有冷戰時期積累的活動經驗,美國潛艇對於南海這片海域最起碼是不陌生的,對於具體地域可能還會格外熟悉。

在南海的活動頻率已經超越以往

冷戰後,美國潛艇在南海的活動一度迴歸平靜。但近年來,隨着南海局勢的升溫,美國潛艇在這一海域的活動頻率劇增。僅僅是從公開報道來看。從2015年7月份到2016年初的半年時間裏,美國核潛艇進入南海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如在2015年7月,“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SSN-713“休斯敦”號和SSN-699“傑克遜維爾”號到達新加坡;8月,“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SSN-721“芝加哥”號到達蘇比克灣;11月和12月,“洛杉磯”級核潛艇“基韋斯特”號和“圖森”號分別駛入蘇比克灣。今年1月5日,美國最新型攻擊核潛艇“弗吉尼亞”級2號艇“得克薩斯”號進入蘇比克灣。

以上這些僅僅是有媒體報道的統計,還不包括那些執行祕密巡邏任務且並不停靠南海周邊基地的核潛艇。可以判斷,有相當一批美軍核潛艇是從關島出發,經過巴士海峽和巴林塘海峽祕密進入南海,在完成任務後原路返回關島基地。即便僅看公開數量,已經能夠看到美軍核潛艇在南海的活動頻率已經超越以往。

在和平時期,美國潛艇在南海的活動很大程度上是爲了執行戰略偵察任務,這也是攻擊核潛艇的日常職責。這些核潛艇可以長期在南海潛伏、監聽、收集數據,並悄悄跟蹤中國的大型水面艦艇和攻擊型潛艇,伺機竊取所需情報。同時,一旦發現中國戰略核潛艇出港活動,美方核潛艇也會進行跟蹤,以試圖摸清中方的巡邏區和發射區,爲戰時積累數據。

核潛艇將成美國干預東亞事務的最可靠力量之一

美軍核潛艇之所以要如此頻繁地進入南海,除了南海問題之外,還與整個“亞太再平衡”戰略有關。美國認爲,中國不斷發展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可能將美軍航母戰鬥羣隔離於1000海里之外。此時,美方將難以干預東亞事務,且很難向日本等盟友提供支持。但在這種情況下,核潛艇成爲美方的重要選擇。在戰時,美國核潛艇可以成爲滲入第一島鏈的火力平臺,對陸地目標發射巡航導彈,並封鎖沿岸海運交通。

在衝突時,美國“踢開”一個幾乎旗鼓相當的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之門”的最佳方式是什麼?鑑於中國這樣的戰略競爭對手日益增強的A2/AD能力,美國的國防規劃者近年來一直糾結於這個問題。

美國有媒體認爲,美國擁有兩種能夠躲過A2/AD防禦的縱深打擊能力,即空軍的隱形轟炸機和“戰斧”式巡航導彈(海軍巡洋艦、驅逐艦和核潛艇上裝備)。此外,就這些海軍平臺而言,“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在使用“戰斧”式巡航導彈的能力方面無疑是最強大的,這要歸功於其極低的可探測性,而且其生存力也是最強的。因此,有理由說,“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以其隱蔽性和火力,是美國武器庫中理想的反A2/AD海軍平臺。

針對美媒在文章中提到的核潛艇可以突破中國防線的話題,軍事專家杜文龍表示,之前美軍水下部署是封控、封鎖,即以防禦型方式在水下築“圍牆”,但現在這種部署方式正在轉型爲攻擊型。比如部署核潛艇穿梭於島鏈間,這種攻擊型部署比單純的靜態防禦更爲強大。

巨大危險:一不小心可能引發核大戰

對於美媒的如意算盤,還有軍事專家表示,事實上,潛射巡航導彈並非什麼無堅不摧的兵器,在防空體系完備的情況下,巡航導彈並沒有肆無忌憚定點打擊重點目標的“豁免權”,將造價昂貴的戰略核潛艇改裝爲裝載常規彈頭巡航導彈的作戰平臺,有如牛刀殺雞。

更爲危險的是,敵人如何判斷巡航導彈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區別?如何判斷其發射導彈是否裝載了核彈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核大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