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致力於通過設計引導生活方式的改變,通過設計推動商業運作模式的轉變。”這是香港遞加(DPD)設計諮詢公司給自己的定義。

“設,即陳設;有好的審美,這是基礎。計,即計算,懂得運營;有謀略知進退,能管理好團隊。師,即師承;傳道授業解惑,能佈道有影響力。”則是DPD創始人之一林鎮對設計師的理解。

這個常年着黑白灰服色的青年設計師,笑言自己是“內心有一團火“的人。他說,“任何事情,不管賺錢與否,我都認真去做。因爲我對它的認可和熱愛。喜歡的事就去做,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反“標籤化” ,推陳出新更愛跨界

DPD對客戶和用戶的研究很透徹,經手的商業項目受衆大多是年輕用戶羣體,更時尚更潮。也服務過章澤天和雪梨這樣的90後網紅。林鎮不喜歡“網紅”這個詞,他更願意用“年輕的KOL”來稱呼她們。他反對貼標籤,一旦發現自己或公司被貼了某個標籤或別人形成了“固有印象”,就立刻開啓新的領域。

當年因“inWe 因味茶”這個項目在業內嶄露頭角,後來有20多個輕餐飲的品牌來找他的團隊。除了個別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其餘都推掉。哪怕貼上“輕餐”標籤賺錢更快,他也拒絕了。覺得團隊會因此受限,他更愛跨界,去不同的領域發揮。

後來林鎮又花了兩個月時間做了萬科博物館,該項目包括建築結構改造,藝術裝置,平面設計。他會花一個月的時間去研究萬科的資料,跟團隊梳理討論。這個改造項目中,他很滿意自己做的藝術裝置,是用以前的舊機器打造,在外面包裹亞克力球。通過霓虹燈勾線,再加上燈光設計,裝置完成後效果很好。據說,王石也很喜歡這個裝置。

好的空間設計除了舒適度, “拍得出來的美感”同樣重要

“現在做項目,我想的更多的是:除了在空間裏面待着舒服,人在空間裏面拍照也要好看。以前的空間設計師更多考慮用材料說服甲方。其實,空間更需要跟品牌放在一起設計。”

“我們把小型商業空間理解爲VI的延展,是跟品牌相關的。若這個空間不掛這個牌子,就不再符合該空間。據我瞭解,之前很多品牌跟空間團隊是分開的,空間跟品牌沒有關係,這是不對的。我們現在有些項目會接VI,但只做空間視覺。即這個品牌在空間中如何運用。同時,在我熟知的範圍內去給到品牌定位和營銷建議。”做生活的觀察者, 籌備“寵物空間設計”項目

林鎮善於觀察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他看到很多單身青年不再把結婚視爲人生的必選項,而是選擇養寵物作伴。因此萌生了改善寵物生活空間的計劃。“現在很多人養寵物,有些公司也會養寵物。但我覺得真正給寵物好的空間很少。在家可能是放養,或者用小籠子,並未把寵物想成空間裏的一份子。這不是買個貓爬架回來就能解決的問題。”

前段時間,他接到個客戶需求。客戶住在白雲區,在佛山有幢1500㎡的別墅,家裏有隻雪納瑞,11歲了。主人對它感情極深,專門買了4只小的雪納瑞去陪它。“他知道雪奈瑞的年紀差不多了,就很着急裝修佛山的別墅,因爲別墅有800方的後花園,可以讓它更好的安享晚年。”

林鎮表示,未來若有時間會系統去做寵物空間的設計和改造。“閒不下來”的水瓶座, 需要對世界保持“輸出”的狀態

作爲一個理智冷靜的水瓶座,他幾乎不在公司發脾氣,也不太表現情緒。任何事情哪怕再崩潰,在他看來也是“自己待會就好,自我消化能力比較強。”除了長期在高強度的工作環境裏磨鍊出強大的內心,還得益於唸書時期的運動員訓練,這對心理素質的要求極高。

他說自己屬於閒不下來的人,“稍微放點假或者事情少了都不行,就是特別操心的命。”林鎮之前在香港唸書,之後去倫敦留學。他父親跟他說“無論是留在國外,還是創業都行,或者回來幫忙也可以。家庭永遠是你的後盾。”

父親對他的教育是“只要你不做壞事情,其他隨你。有興趣就去做,需要支持,家裏人就支持你。”從未爲生計所迫,又有父親的支持,林鎮基本不會有畏懼感。後來創業做項目,帶團隊首要考慮的都是“先把事情做好”。DPD公司的兩個合夥人也是跟他志趣相投,成長背景類似的人。

在林鎮看來,設計不太靠靈感。“設計是理性解決問題,然後再加上審美。而創意纔是靠靈感的。”他身上一直有這種篤定和冷靜的氣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