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世紀前後,契丹人在中國北方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遼國。遼全盛時,擁兵百萬,幅員萬里,對晚唐及後世中原王朝影響深遠。

後代史書所載遼國曆史,基本上都是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始,對契丹建國之前的歷史涉及很少。《遼史》、《契丹國志》等專門記載契丹歷史的書籍中,對契丹早期的歷史也是要麼語焉不詳,要麼乾脆略去不寫。事實上,契丹民族與其他民族一樣,有一個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長期發展過程,其民族史遠遠長於國家史。
由於契丹是遊牧民族,經濟文化均比較落後,其建國之前的歷史並沒有系統的文字記錄,而是散見於北朝史、隋唐史等中原史書中。早在公元4世紀以前,史書中就開始有關於契丹的記載。公元13世紀西遼滅亡後,契丹民族就逐漸消亡,難尋蹤跡了,前後存在1000年左右。

契丹人從哪裏來?關於他們的民族起源,說法不一,主要有匈奴說和鮮卑說兩種觀點。歷史上關於契丹的族源有以下記載:
1、與庫莫奚同類。《魏書·契丹傳》曰:“契丹國,在庫莫奚東,異種同類,俱竄於松漠之間。登國中(公元388年),國軍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契丹”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文獻中,所謂異種同類,可能是指契丹與庫莫奚同族異部,庫莫奚族是在4世紀中葉宇文部鮮卑被慕容部鮮卑攻破後不久出現的,故契丹可能與庫莫奚一樣,都是宇文部鮮卑的後裔。

2、爲東胡種。《新唐書·契丹傳》雲:“契丹,本東胡種。其先爲匈奴所破,保鮮卑山。魏青龍中,部酋軻比能稍桀驁,爲幽州剌史王雄所殺,衆遂微,逃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遼寧朝陽市)之北。至元魏,自號曰契丹”。契丹東胡種的說法與契丹源於鮮卑其實並不矛盾,因爲鮮卑最早也是源於東胡部落。
3、鮮卑遺種。《新五代史·契丹附錄》:“契丹自後魏以來名見中國。或曰與庫莫奚異種同類。其居曰嫋羅個沒裏,是爲潢水之南,黃龍之北,得鮮卑故地,故又以爲鮮卑遺種。”注意這裏用了一個“又以爲”,顯然《新五代史》也不太肯定,因爲得鮮卑故地並不見得就是鮮卑遺種,不過這也是契丹鮮卑說的一個依據。

4、匈奴之後。《舊五代史·契丹傳》:“契丹者,匈奴之種也。”契丹匈奴說的觀點認爲,東漢和帝年間,大將軍竇憲派右校尉耿夔擊破北匈奴,北匈奴大部分北遷,鮮卑族趁機進佔北匈奴故地。但匈奴部族並未全部遷走,餘部仍有十餘萬衆,這部分匈奴人後來也改稱鮮卑,並逐漸與鮮卑融合,成爲鮮卑別部,而契丹人即是他們的後代。

綜合相關史料來看,關於契丹的族源問題,我認爲鮮卑說比較可靠。因爲即使是匈奴遺種,經過與鮮卑人長時間的融合、通婚,也已經基本上被鮮卑同化。故契丹應源於鮮卑部,至少也是鮮卑與匈奴融合的產物。不知大夥兒是何觀點,歡迎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