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子關係調查:愛你心頭口難開

每年春節期間,微博上有一個熱門話題#距離離開家還有x天#,討論者衆多,而這批人就是每年春運期間擠爆12306的主力軍。每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他們的座標是以“北上廣深”爲代表的“發達地區”,到了年底便要分散至全國各個角落。

在這個話題之前還有一個話題,“回家第4天了,開始跟父母吵架了嗎?”

是的,擠破腦袋也要回家,只爲難得的幾天陪伴,然而在陪伴時卻似乎總找不到正確的方式,而在與父母的溝通過程中,與父親之間的溝通更是少了一層潤滑劑。在父親節到來之際,我們做了一箇中國父子(女)關係調查,針對陪伴時間,溝通方式,取樣335位年輕人的問卷做了分析,還原出他們與父親相處過程中的現狀。

首先,受訪者中有57%爲男性,43%爲女性。

父母的年齡區間,51-60歲佔39%,其次是61-70歲,佔比爲32%。見圖一。

而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年輕人以80後爲主。

中國父子關係調查:愛你心頭口難開

(圖一)

接受調研的年輕人中有58%的人,沒有與父親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屬於“漂”的一族。參與調研的人中有28%的人與父親間見面次數超過一次,25%的人一年見兩三次,一年一次佔8%,與父親每天見面的佔16%。見圖二。

從陪伴時間上看,多年不見極端的例子佔比較低。

中國父子關係調查:愛你心頭口難開

(圖二)

俗語說,“知子莫若父”,父親對兒女工作生活上的考慮應該是最瞭解的,那麼子女的工作生活中的事情,是否直接用語言和父親溝通呢?

在接受調研的335位年輕人中,有59%回答是“不會”,很多人表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的內容,與父母溝通之後也不能完全相互理解,而導致“說不到一塊兒去”。但這也並不代表與父親間沒有共同話題。接受調研的年輕人當中,有42%的人認爲可以聊的話題很多,並且感覺很輕鬆;33%的人認爲有一些疏離感,一般不會聊生活之外的事情;另外25%的人則認爲與父親之間有代溝,除了家裏的事情之外不知道還可以聊什麼。見圖三。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也與參與調研的對象的年齡有關,年齡越大的調研對象表示與父母間的溝通障礙更小一些。

中國父子關係調查:愛你心頭口難開

(圖三)

在通過哪種方式與父親溝通時覺得最舒服的問題上,40%的人選擇”面對面聊天“這個選項,佔比最高,僅次之的是“一起待著就好,不說話”,佔比25%。而選擇打電話交流和陪父親喝兩杯的人數一樣,分別佔16%,選擇下棋等活動的只有3%。見圖四。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還是很在意“陪伴”這種事的。但是在與父親的共同興趣和愛好上,重合之處並不是很多。

中國父子關係調查:愛你心頭口難開

(圖四)

除此之外,大部分人,佔比75%,會觀察和感受到父親每年的容貌變化,明顯感受到父親的老去以及擔心他們的身體健康。從他們的反饋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父母的關心,放在心裏的比表現出來的更多。

在中國,很多父親有小酌兩杯的習慣,而隨着父親年齡的增長,子女們對父親的飲酒等習慣有很多顧慮,所以現在更多的人會選擇給父親購買保健酒送給他。在參與調研的335人當中有40%會選擇“保健養生酒”送給父親,24%選擇“白酒”,其中還有19%的人不會選擇送酒給父親。見圖五。

中國父子關係調查:愛你心頭口難開

(圖五)

而陪父親喝酒也是一個不錯的溝通方式,所以在參與調研的335位年輕人當中有83%的人,在如果父親喜歡喝酒的條件下,會選擇陪父親喝兩杯。

在中國傳統的父子(女)關係中,父親是帶有“威嚴”的形象的,而中國倡導的“孝”文化,與西方國家倡導的“與父親做好哥們兒”不一樣,子女與父親間的並不是平等。但隨着社會逐漸開放以及獨身子女的增多,父子(女)間的溝通也變多,關係也較之前“傳統”更平等。

然而在80後,90後成長的這些年,有一個“社會大遷徙”的現場出現了,就是子女們,或者父母們並不生活在同一個城市,見面的機會並不多,這也導致了雙方生活以及工作環境的差異,這也是很多時候在溝通過程中的一些隔閡。也導致了內心的關愛實際上比溝通更多。

在父親節到來之際,雖然“與父親稱爲好哥們兒“不一定現實,但我們依然倡導,愛就應該表達出來,哪怕是與父親小酌兩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