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先生提出:“唯有設計師方能生存”的理念,究其原因,是設計師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這恰恰是目前日本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的社會需求。蔦屋書店,是一個處處充滿設計理念的地方。

在日本被稱爲“朝聖之地”、被媒體稱爲“全球最美書店”、在全球分店超過1400家、日均人流量破萬、一家足以讓中國人跨國去打卡的蔦屋書店終於確定了在中國大陸開設首家門店,將落戶美麗的杭州天目裏!

這是文藝青年必去之地!它的成功自然也成爲不少商業經營者、設計師、文化學者研習的對象。店還沒開,在網上已經火了...

企業將會全部變成設計師集團。

不能改變的企業,將無法成功。

在急速變化的消費社會,對「設計」的理解也在急速變化中。設計,不是爲了增加商品的附加價值,因爲設計本身就是商品的本質。

蔦屋書店的創始人增田宗昭先生提出:“唯有設計師方能生存”的理念,究其原因,是設計師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這恰恰是目前日本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的社會需求。這個理念的由來源於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因爲在物質豐富,供大於求的現階段消費社會中,顧客在尋求擁有企畫與推薦能力的產品。設計說到底就是視覺化的能力。而所謂的「設計力」在如今,就是一種「提案力」,即把爲顧客提供構想變爲現實的能力。

而蔦屋書店能這麼紅,跟背後創始人的想法和重視設計有很大關係。創始人增田宗昭在開書店前,曾做過服裝設計和商業空間策劃,這些工作經歷讓他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審美體系。他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唯有設計師方能生存,設計師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蔦屋書店,是一個處處充滿設計理念的地方。

蔦屋書店從5平米到分店超1400家

蔦屋書店在 1983 年創立於大阪府的枚方市,開業時的面積不超過 5 平米。最初的定位是:Life Information Center "LOFT”,創造一個提供新型生活方式訊息的場所。

2011年,蔦屋書店東京代官山一開業便備受世界關注,時隔不久,某美網選出世界各地“最美書店”,這些書店也成爲赴當地旅行的必踩“景點”之一。此後,“最美書店”、“最美圖書館”的“選拔”層出不窮,既讓人感慨書店的“起死回生”,又不禁感嘆書不讀久矣這兩股背道而馳的氣象。

當時,蔦屋書店品牌形象設計由日本中生代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負責,我們都知道,原研哉的簡單幹淨設計風格和重視人與自然關係的設計理念影響着很多年輕人。

logo易讀、且形式簡潔。VI(視覺識別)利用粒子化將LOGO處理爲點陣的集合,由此創生出衆多風格各異的組合形式。

視覺上考慮將穿孔金屬板進行衝壓後,製作成半透明且極薄的結構體。將大號文字擺放在便於識別的位置。這種結構具有薄輕性和穿透性,而且表裏均可識讀。

在室內設計上採用「日式現代中產階級家庭」格調,蔦屋採用了較低的天花板,這樣能爲顧客提供更爲私密的氛圍。照明都是暖色調的間接照明,傢俱等刻意不選擇高級品牌和設計品牌,儘量選擇有質感但讓人放鬆的物件。

他們廣受讚譽的是產品都經過了精心的挑選策劃,並置於一系列精品店中出售,這種對商品的選擇不是求全而是求精,包括藝術、建築、廚藝、汽車、設計、歷史和文學。代官山蔦屋書店以優美盎然的環境、愜意的咖啡、沁人心脾的音樂CD來滿足熟年消費者的生活品質追求。

2017年,日本蔦屋書店開出了海外第一家分店,落地於中國臺北統一時代百貨,與旁邊的亞洲最大規模的誠品旗艦店相比,蔦屋書店並不遜色,每天慕名而來的排起兩行長龍。蔦屋書店人生意比誠品還火...

吳曉波稱:蔦屋書店也給中國新零售的啓發,揭示的兩大要素變革:

1、增田宗昭把舒適性——即體驗感,從衆多的競爭要素中提煉出來,將之提升到核心能力的高度,他甚至提出“企業都將由設計師組成”“物體由功能和設計構成”,從而顛覆了傳統的購物空間模型。

2、增田宗昭把用戶關係變成一種資產,通過心智佔領而提高復購,達成十倍級用戶數量的擴容,“T積分”體系讓蔦屋書店的獲利從販賣商品,升級爲經營用戶數據。在這個意義上,聳立在代官山的那個書店只是一張時尚華麗的“皮”,而其精髓卻在於看不見的新商業邏輯。

蔦屋書店 — 一個讓日漸衰落的行業,再次煥發了新生。

蔦屋書店 — 始於“顏值”,忠於“品質”,真心站在顧客的角度思考問題,纔是蔦屋成功的關鍵。

蔦屋書店—再次證明了設計的力量!

杭州蔦屋書店的到來,這個卡我打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