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劉邦想用兩萬人強攻鎮守嶢關的秦朝軍隊時張良說:“目前秦軍的戰鬥力還很強,不能輕敵。劉邦之封前張良向他提議說:“大王爲什麼不把走過的棧道燒掉呢,這就表示你不想再回去了,項羽纔會放心。

聽聞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張良也召集起一百多人起來反秦。此時,景駒被立爲代楚王,駐兵留縣,張良就想去投奔他,在半路上遇見了劉邦。張良跟劉邦談了很多《太公兵法》,劉邦很認可,且經常採納他的主張。張良覺得自己對其他人講這些的時候那些人卻並不能領會。只能說這是劉邦的悟性以及兩人的機緣了,張良說:“沛公大概是稟受了天命吧。”因此就追隨劉邦,不再去見景駒了。
跟着劉邦之後,張良獻了幾次奇計: 在劉邦想用兩萬人強攻鎮守嶢關的秦朝軍隊時張良說:“目前秦軍的戰鬥力還很強,不能輕敵。鎮守嶢關的將領是一個屠戶的兒子,商人大多唯利是圖,我們可以收買他。您先堅守菅地,派出一部分人去籌措糧草,同時在四周的山頭上多樹旗幟,虛張聲勢,迷惑敵人,再派酈食其去關上賄賂秦國的守將。”秦將果然中計,答應了和劉邦一起襲擊咸陽。劉邦正要同意,張良說:“這只是那個受賄賂的守將想造反,如果他的部下不聽他的那就壞事了,不如趁着他們現在思想鬆懈對他們發起突然進攻。” 劉邦同意,於是引兵突襲嶢關,秦軍無備,嶢關失守了。接着劉邦乘勝追擊到藍田,與秦軍再戰,秦軍徹底瓦解,劉邦勝利地進入了咸陽,秦王子嬰便向劉邦投降了。
漢高祖元年正月,劉邦被封爲漢王,統管巴、蜀地區,自己受封同時賞給張良黃金百鎰、珠二斗,張良卻把這些賞賜全部送給了項伯。劉邦也順勢讓張良厚贈項伯,讓項伯幫忙向項羽請求漢中地區,項羽竟然答應了。劉邦之封前張良向他提議說:“大王爲什麼不把走過的棧道燒掉呢,這就表示你不想再回去了,項羽纔會放心。” 於是劉邦就讓張良在回去的路上把整個棧道都燒了。後來張良跟着項羽到了彭城對他說:“漢王燒燬了棧道不想回來了。”接着又把齊王田榮的造反檄文送給了項羽,項羽就不再防備西邊的劉邦,而放心地引兵北上去攻打齊國了。 後面張良又給劉邦獻上了精妙的幾計,但或許正是因爲他太“神”了,最終陷入了易儲風波。這或許是他不如陳平的地方,陳平先給自己扣了個“陰險詐術”的帽子,連自己都咒了,誰還會找他出主意呢?但找張良就不同了,平時的帽子戴得太高,所以無論誰找他都是一副“爲長遠計”的樣子,他倒黴就倒黴在這了。
劉邦想廢掉太子劉盈,另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多大臣的諫阻並沒能改變劉邦的態度,呂后就很害怕,於是就有人爲呂后分憂說:“張良多謀,且深得皇上信任,應當請他幫忙。”於是呂后就派建成侯呂釋之脅迫張良,張良給出了個請“商山四皓”的主意。
漢高祖十一年,黥布起兵造反。劉邦當時病得挺重,想讓太子率兵前去征討。“商山四皓”覺得不妥,贏了封無可封,輸了就是罪過,於是就出主意讓呂后找劉邦去說,讓劉邦打消了念頭。用的理由正中劉邦下懷:“我早知道這小子不中用”,於是就帶病出徵。張良正病着,但也勉力掙扎着來面見劉邦說:“我本來應隨您一起去,但病得太重不可能了。楚人迅猛剽悍,希望您不要同他們正面硬拼。”並乘機對劉邦說:“應該任命太子爲統帥監督節制關中的所有軍隊。”劉邦答應了,對張良說:“您即使病着,也不忘給太子出謀劃策啊!” 再後來,張良跟隨劉邦去討伐代國,在馬邑再爲劉邦出奇計,並建議劉邦任蕭何爲相國。 完成所有這些後,張良希望能“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便有了段推心置腹的話:“我們家世代爲韓國丞相,韓國滅亡後,我不吝惜萬貫家財,爲韓國向秦朝報仇,曾使天下震動。現在我靠着三寸不爛之舌做了帝王的老師,被封爲萬戶侯。對一個平民來說,這已是頂點,我願拋棄人世間的一切跟着赤松子去當神仙。”於是他就開始學習“辟穀”。
“辟穀”就是不喫飯,只喝少量的水,讓胃裏充滿氣以避免胃蠕動導致的胃壁摩擦繼而胃出血。修道要先清理腸胃,腸胃清淡人就不產生慾望,史料記載,戒飲食比戒男女都難,但只要過了這一關就成了一半。只不過練成之後是不能喫飯的,那喫飯會如何?《資治通鑑》記載:“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後八年卒,諡爲文成侯。” 張良是被呂后破“辟穀”之功逼死的,陳平在整個易儲風波中就沒出現,這就是“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蕭何始終爲劉邦坐鎮大後方讓劉邦沒有後顧之憂,妥妥一個“穩”字之厚重,再加上他本來就跟呂后走得近劉邦對他就開始起疑,最終自污得以保全,這跟陳平給自己扣帽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能說張良自己退得不徹底,玩不出范蠡的境界。陶朱公玩轉起來自有“大自在”感,自張良往後便都連張良也不如了。 張良之敗就在他那一番遁世的慷慨陳詞,暴露了自己意欲和過去“一刀兩斷”的想法。但凡心裏沒數的事人們都想定個契約,希望以此來左右事件進程,放到張良身上就是“先動了凡心,再以凡心去修道心”,也就是王陽明所謂“從根上便錯了,然後一錯百錯”。

說到底,就是被自己的“放不下”所反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