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暴雨降臨在了韓國。而隨着雨越下越大,洪水也隨之而來,韓國首都漢城被洪水淹沒。洪水過去之後,一塊被掩埋了數十年的石碑重現天日,向韓國人昭示着他們不可掩埋的一段歷史。

一場洪水衝出被埋在地下數年的石碑,韓國人不忍直視,視爲恥辱

明末清初時,明朝對東北亞的掌控力逐漸下降,而此時蠢蠢欲動的後金則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皇太極爲了給攻打明朝做準備,計劃先打下朝鮮以除後顧之憂。於是1636年,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向着朝鮮進發。

朝鮮對於擅長野戰的皇太極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僅僅13天就被皇太極兵臨京城城下,只能選擇斷絕原本和明朝的附屬關係,改拜清朝爲宗主國。而爲了讓朝鮮顯示誠意,皇太極要求朝鮮爲他立功德碑。

朝鮮降清其實是無奈之舉,作爲一個接受了完備的儒家文化,以“小中華”自居的國家,被一個草原民族統治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所以雖然表面上答應了立碑,但是卻總有人怠惰工期,加上朝鮮大臣認爲這個石碑立了就是永遠的恥辱,紛紛抵制迴避。

一場洪水衝出被埋在地下數年的石碑,韓國人不忍直視,視爲恥辱

不過皇太極這邊卻時不時對碑文內容和工期進行要求和催促,可見清對朝鮮嚴密的控制。所以雖然從碑文編撰到篆刻都一直遭到朝鮮各階層人的反對,兩年之後這座石碑還是立在了三田渡,上面用漢文、滿文、蒙文三種文字歌頌了皇太極征伐朝鮮的豐功偉績和允許投降的“恩德”,被稱爲大清皇帝功德碑。

一直到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當時的朝鮮在就被拉進了日本陣營,再加上清政府自顧不暇,他們就趁機解除了和清朝的宗藩關係,那塊大清皇帝功德碑也被侍衛雪恥標誌而推到。之後此石碑又經歷了一輪掘出和樹立,1956年韓國文教部長認爲它是民族恥辱,又埋進了地下。

一場洪水衝出被埋在地下數年的石碑,韓國人不忍直視,視爲恥辱

不過可能是歷史終究不容掩埋,一場洪水又把石碑衝了出來,大清皇帝功德碑又一次出現在了韓國人眼前。不過這次韓國政府換了個想法,覺得恥辱應該被銘記,就把石碑列爲101號史蹟保護起來。

然而事情還不算完,就在2007年,一個韓國民族主義者用紅色油漆在石碑正面塗鴉破壞,認爲這種民族恥辱不應該還樹立着。之後韓國政府將石碑修復,又以沒有文物價值爲由,把石碑下面描繪當初的朝鮮仁祖向皇太極跪拜的銅板撤去,並把石碑移到了別的地方。

一場洪水衝出被埋在地下數年的石碑,韓國人不忍直視,視爲恥辱

​哪怕一直有人盡力掩埋,但是歷史就是歷史,不容遮遮掩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