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晚報記者葉永春

從1978年到2018年這40年,老唐只做了一件事:修鞋。40年前,他15歲,從揚州到蘇州,在觀前地區擺了一個修鞋攤;40年後,他55歲,仍在修着鞋。老唐靠一雙手擺脫了窮苦,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今年,他抱上了孫子,本該歇下來含飴弄孫,安享清閒。可是他還是閒不下來。因爲這40年告訴他,幸福,是靠自己一點點幹出來的。

40年,手上的布鞋變成了皮鞋

前幾天上午,上班族們剛到單位的時候,塔倪巷口的修鞋攤上,兩盞白熾燈已亮了兩個多小時了。燈光下,便是忙碌着的老唐。修鞋,繼續修鞋,不修鞋時就是在整理各式各樣的零件材料。從7:00到22:00,老唐的這雙手就這樣不得閒。成堆的鞋盒上,擺着兩個飯盒,裏面的飯、菜早已涼透了;面前的玻璃瓶裏,早上泡的茶,此時也成了“涼茶”。一天十五小時,他的工作、生活都在攤上。

這就是老唐的日常,堅持了40年的日常。40年前,家裏條件不好。他想,男的應該衝在前面,讓妹妹留在家裏吧。於是,15歲的他跟着父親從揚州到了蘇州,跟着父親和幾個老師傅學手藝,開出了這個修鞋攤。

40年來,修鞋攤四周的石庫門、青磚牆變成了大商場,找他修補的鞋子,也從布鞋變成了皮鞋。老唐從收一角兩角修雙布鞋,到如今五元、十元修雙皮鞋,還添了修包、修拉鍊、拷扣等不少“新項目”。

40年,從一無所有到心滿意足

老唐的修鞋攤擺了40年,已是遠近聞名。前幾天下雨,生意算是冷清的,也不時有人找上門來。

“我是他的老主顧了,經常來找他修鞋修包。”一名女士帶着一件羽絨服找到老唐。羽絨服上的拉鍊壞了,老唐接過看了看,換掉限位碼,把拉頭緊一緊,不到5分鐘就把拉鍊修好了;又有一名女士拿來一雙高幫皮鞋,皮鞋的鞋跟壞了,老唐拿出根一次性筷子,再從盒子裏翻出一塊顏色相同的橡膠片,一番裁剪、上膠、打釘、打磨,鞋子很快完好如初了。修一條拉鍊,老唐收費五元,一個鞋跟,也是五元。

就這樣,靠修一雙鞋、一個包、一條拉鍊,老唐在蘇州娶了妻生了兒子,買了房,他還把父母安頓到蘇州,兒子買房,他也能幫襯一些。

今年,老唐還抱上孫子了。修鞋修累了,他拿出兒子給他的iPhone6。手機上有孫子的照片和視頻,照片上的孫子頭上戴了個柚子皮做的帽子,正對着鏡頭笑;手機上還有孫子的視頻,最新的視頻是他兒子剛發來的,拍的是孫子在軟墊上爬。“你看,我孫子長得多端正。”遇到熟人,或者是聊得來的人,老唐會炫耀一下他孫子。孫子,是他最大的驕傲。

相比年少時,老唐對現在的生活心滿意足:兒子讓他放心,妻子在帶孫子,他母親有時會到攤上來看他,給他送飯,陪他說上會話。簡單而快樂。

40年,就是這雙手閒不下來

十年前,老唐就對人說過,等兒子結婚了,他就不再修鞋了。現如今,他已抱上孫子了,卻又不想收攤了。或許要做到“連路都走不動了,纔會停吧。”老唐指了指招牌上的字:風雨無阻,7:00-22:00。他說自己會堅持下去,除了賺點錢補貼家用,還有一份責任,因爲現在會做修鞋、修包、拷扣、修拉鍊這行的真不多了。除了過年歇上三天,他從不“請假”,甚至不會遲到早退,就怕讓遠道而來找他修東西的人撲空。

2016年,遭遇“霸王級”寒潮的那一晚,老唐一直在攤上忙,四十多個小時沒回家,也沒有閤眼。零下九度,冷得真喫“不消的,但活太多了,當天不做完,積壓到第二天更來不及。”前幾天,又碰到降溫了,憑經驗,老唐估計活又會多起來了。所以,他忙着整理材料做準備。

閒暇時,老唐會刷刷微信朋友圈。前不久,他看到有人發朋友圈說“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很不以爲然。“不打好經濟基礎,怎麼行樂?”走過這40年,老唐更相信,窮點不可怕,一無所有也不打緊。只要自己肯幹,能幹,足夠勤奮,日子總會一點點好起來的。

這40年,老唐的補鞋機用壞一臺換一臺,用鋸條加工成的“修鞋刀”,也換了一把又一把。現在手頭那把“修鞋刀”卻是他用順手了,捨不得換的。原本有50釐米長,如今只有7釐米了,“用了至少20年了”。40年來總在修鞋攤忙忙碌碌的老唐,快成觀前最老的“風景”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