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報道新聞、傳播信息時儘可能追求真實、訴諸理性,就是對“尋找梅姨”背後公衆情感的最好呵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方信息不對稱,作畫“神探”、受害者以及媒體對新畫像都有一定程度的錯誤認識,而警方又未能第一時間做好溝通,釋疑解惑,反而是一紙“闢謠書”引發更多誤解。

這兩天,“梅姨”新畫像在朋友圈刷屏。可沒過多久,“尋找梅姨”卻陷入羅生門。有關部門稱畫像非官方發佈,提醒大家不信謠不傳謠;隨後,媒體又報道稱,新畫像出自“畫像神探”林宇輝之手,系應警方之邀根據新線索所畫。但廣東警方最新回覆稱,“梅姨”身份與長相暫未查實。警方雖摸排到一名疑似認識“梅姨”的男子,新畫像也是由其提供線索所畫。但目前無法證明其口中的“梅姨”與此前的爲同一人。一波三折的劇情,讓大夥頓時一頭霧水,熱情也涼了大半。

梅姨新畫像鬧烏龍,別讓新聞反轉消磨了社會正義

人販子千夫所指,無論被拐孩子家長,還是社會大衆,對其都切齒痛恨。這也是爲什麼,“梅姨”新畫像一經發布,便引發全民追兇。“不做兒童侵害的冷漠者,防拐的路上永不停歇”,滿懷正義感的人們相信,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人販子必將無處遁逃。可是,來回反轉的信息,不免會消磨全民打拐的熱情。

其實仔細分析來看,“梅姨”畫像之所以鬧出烏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方信息不對稱,作畫“神探”、受害者以及媒體對新畫像都有一定程度的錯誤認識,而警方又未能第一時間做好溝通,釋疑解惑,反而是一紙“闢謠書”引發更多誤解。這無疑是一個提醒,面對種種信息不對稱,相關方面理應主動、及時打破壁壘,在合理範圍內儘可能給出一個更權威、更明確的答覆。

梅姨新畫像鬧烏龍,別讓新聞反轉消磨了社會正義

在網絡空間裏,能擊中人心柔軟處,激發衆人愛心、同理心、正義感的事件,往往能掀起不小波瀾。真善美的價值取向能量滿滿,讓人欣喜。但在“後真相時代”,公共情感、價值共識卻往往要遭遇真實滯後乃至缺位的考驗。網絡之上,隨手一搜,類似“梅姨”畫像烏龍的新聞比比皆是:女司機逆行致公交墜江,快遞被偷小哥雨中爆哭,農產品滯銷悲情求援……在一次次闢謠、反轉中,正義感被無意或惡意消費,愛心潮水也時常逆流。公衆在亦真亦假中迷失方向,久而久之難免“同情疲勞”,網絡公共空間更會深陷“狼來了”的信息傳播困局。

沒有健全的事實,就不可能有清晰的價值判斷。新聞在快進,但事實馬虎不得。從信息傳播角度看,應對“真相慢進”的挑戰,需要的是傳播鏈條上每個環節協同發力。相關部門、官方機構等權威信息源,需要及時、周全回應輿情,縮小謠言滋生的空間;媒體等傳播者可以求快、求量,但必須跑在“事實”這一基本軌道內;而於受衆而言,在社交網絡時代,點個贊很容易,轉發也是舉手之勞,但我們的判斷力在哪裏?如果只是由情感驅使,很容易跳進一個又一個“陷阱”。在報道新聞、傳播信息時儘可能追求真實、訴諸理性,就是對“尋找梅姨”背後公衆情感的最好呵護。

梅姨新畫像鬧烏龍,別讓新聞反轉消磨了社會正義

“良心儘管不依存於理性,但沒有理性就不能得到發展”。期待各方能守土盡責,涵養社會理性,呵護好公衆正義感。對於紛繁多元的網絡空間來說,這一點尤爲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