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發展風起帆揚

圖爲一名工人在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石橋工業園一民營新材料企業車間勞作。

趙東山攝(新華社發)

據日本廣播協會網站近日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日出席了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要不斷爲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他要求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具體包括對小微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可以實施普惠性稅收免除,擴大金融市場準入,拓寬民營企業融資途徑等。

據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近日報道,民營經濟目前在中國發揮着重要作用。根據官方數據,民營經濟的年增長率在20%至30%之間,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佔比超過50%;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佔比均超過60%;技術創新和新產品佔比超過70%;吸納城鎮就業超過80%;對新增就業貢獻的佔比超過90%。報道稱,最近幾個月來,在圍繞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的一系列討論中,關於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的討論已經重新啓動。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近日報道,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號召民營企業“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後,上海隨即推出“實招”,撥出300億元人民幣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

專家解讀

受訪專家:東北財經大學中國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周天勇

時值改革開放40週年,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召開,是對既往經濟發展的成果肯定和經驗總結,也爲當前經濟發展指明道路、注入信心。

此次民營企業座談會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習近平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自家人”定位。前期,“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對民營經濟持否定、懷疑論調的言論彌散,習近平的明確表態對雜音予以糾正,使信心得以提振,讓民營經濟發展喫了一顆“定心丸”。二是解決問題的態度堅決、信心堅定。此次座談會上,習近平就民營企業發展的集體困境和應對策略做出了明確分析和具體指示。座談會召開後,多部門、多省市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利好政策頻出。從黨和國家的政策表態,到中央、地方的舉措落地,時間之短、效率之高、領域之廣,體現了我國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步穩蹄疾。

此次民營企業座談會,助推民營經濟走向更廣闊舞臺的意義重大。

首先,堅定“以人民爲中心”的理念。以提振民營經濟發展爲抓手,穩定和增加就業,穩定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強居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以消費能力的充實、消費水平的升級使人民獲得真真切切的幸福感。

其次,面對外部變革,站穩腳跟、穩住大局。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爲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對出口、匯率穩定等方面造成一定衝擊,在國外需求相對收縮並且加大進口的背景下,激活國內消費需求尤爲重要,民營經濟的提振是重中之重。

第三,民營企業困境的解決是整體性的。一方面,堅定信心、穩定預期、定心安心、出臺和落實政策,支持民營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可以穩就業、穩收入,增強消費需求,擴大國內市場需求,提高工業產能利用率。這是一個邏輯循環鏈。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爲經濟大環境建設“造血”,其反過來投資創業經營、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更好地消化產能過剩。就這一意義而言,民營經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黨和政府提供有力政策支持的同時,民營企業自身也要練修爲、增內功。當前,民營企業自身發展尚存在下述三個問題:一是有的企業家決策上急躁冒進,盲目擴張。部分企業將短期資金用於長期投入,盲目鋪點設點,致使負債率升高,資金鍊斷裂。二是有一些企業家急功近利,想賺快錢。部分企業在下慢功夫、出硬技術方面尚需提升。三是有的企業家思維上囿於傳統,學習、借鑑、提升不夠,固步自封,小富即安。民營企業應摒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的陳舊思路,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爲企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總體看,民營企業未來發展天地廣闊,大有作爲。一是中國未來市場空間大。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農村消費市場漸趨開掘,消費升級態勢明顯,消費市場潛力巨大,這將成爲民營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二是中國未來發展新技術、新業態的創新空間大。新經濟、新產業崛起之勢明晰,民營企業在技術進步、產品開發、產業結構轉型等方面待開發空間廣闊。三是中國發展的迴旋餘地大。調節水資源配置,改造未利用土地,轉換草地等利用用途,形成新經濟帶,民營企業在發展攻堅中可大顯身手。

當前,民營經濟發展有困難、有問題、有煩惱,但憑着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改革毅力,憑着凝心聚力、多方共促的堅實保障,民營經濟發展定能劈波斬浪、風起帆揚。

(張斐然採訪整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