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盛運環保債務危機,原董事長被證監會列爲老賴)

到期未清償債務26.6億,高管掀離職潮;關聯方佔資,其他應收款31億;原董事長開曉勝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

2017年,盛運環保迎來上市以來的首年虧損,2018年,盛運環保陷入債務危機。曾承諾爲關聯方代償的原董事長卻已辭任。

11月7日,盛運環保發布公告稱,因資金週轉困難,致使部分到期債務未能清償。經計算,截至目前,盛運環保共有58筆到期未清償的債務,合計爲265757.5萬元。

盛運環保方面表示,公司可能會因逾期債務面臨訴訟、仲裁、銀行賬戶被凍結、資產被凍結等風險,也可能需支付相關違約金、滯納金和罰息等情況。這些可能將會影響到公司的生產經營和業務開展。

資金鍊緊張、債務逾期的背後,非一日之寒,其去年壞賬損失達3.17億,商譽減值準備2.67億元。同時,關聯方資金佔用問題也引人關注。截至2017年底,盛運環保其他應收款達27.13億,其他應收款重大變化“系關聯方資金佔用所致”。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他應收款爲31.12億元。

截至目前,盛運環保的總市值今年已經蒸發約88.57億元,控股股東開曉勝也於今年從上市公司辭職,並被中國證監會列入失信被執行人。

11月9日,新京報記者按照盛運環保工作人員的要求將採訪提綱發送至公司董祕和證代郵箱,截至定稿,沒有收到回覆。

2017年業績“變臉”,主因系資產減值

官網顯示,盛運環保集團創立於1995年,現如今已從一個作坊式企業成爲集團化上市企業。2010年6月,盛運環保在創業板成功上市,根據Choice統計,2017年是盛運環保上市以來第一年出現虧損的情況。

根據財報,盛運環保2017年營業收入約爲13.58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爲-13.18億元。而2016年,盛運環保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爲1.19億元,只一年時間,盛運環保的業績從盈利1億多轉變爲虧損超13億。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盛運環保2017年分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約爲696.15萬元、4831.9萬元、-5156.04萬元、-13.22億元。由此可見,盛運環保全年虧損的主要原因在於第4季度的大幅度虧損。

在回覆深交所年報問詢函的時候,盛運環保提到,2017年第4季度業績大幅下滑是因爲年底對各項資產全面進行了減值測試,計提了大量減值損失所致。記者注意到,其2017年度壞賬損失達3.17億元,商譽減值計提準備2.67億元。

其關聯方佔資也不容忽視。截至2017年底,盛運環保其他應收款達27.13億,一年增了9個多億,其他應收款重大變化“系關聯方資金佔用所致”。

另外,盛運環保2017年還存在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其中,財務報告重大缺陷有3個,包括:經自查發現,公司存在多起擔保未履行合規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程序,且包含對非上市公司全資子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的擔保;2017年,公司發生多起對外財務資助。相關財務資助未履行董事會和股東大會決策程序;2017年報編制時發現,公司在2016年度中,公司記賬存在公司對融資行爲的少記、遲記、漏記等現象,致使公司對2016年度數據進行差錯更正。

26.6億債務到期未清償,高管掀離職潮

2017年“變臉”的年報發佈不久,2018年5月10日,盛運環保今年首次發佈關於債務到期未能清償的公告,彼時,共有31筆到期未清償的債務,合計約爲6.29億元。

此後,盛運環保多次發佈關於債務到期未能清償的公告,債務金額也越來越高,直到11月7日,到期未清償的債務達到58筆,合計約爲26.58億元。

債務危機爆發之後,有報道稱,盛運環保“拖欠員工工資、北京公司部分人員被強制轉崗分流到合肥工作”。對此,11月9日,新京報記者按照盛運環保工作人員的要求將採訪提綱發送至公司董祕和證代郵箱,截至定稿,沒有收到回覆。

不過,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盛運環保發布的2018年半年度報告中,盛運環保提到“目前,由於公司有較爲嚴重的債務風險,公司員工工資出現了未及時發放的現象,導致部分業務骨幹流失,而公司部分冗員卻難以裁撤,這導致公司管理方面將難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業績下滑、債務危機爆發的同時,盛運環保的管理層也發生了“換血”。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今年是盛運環保上市以來發布辭職公告最多的一年。

根據choice統計,從4月2日到8月24日,盛運環保累計發佈了5次辭職公告,首先是開曉勝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職務,辭職後不再在公司任職。

6月12日,盛運環保發布公告稱,胡凌雲因身體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職務,辭職後將不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務。值得一提的是,在盛運環保2017年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及整改情況中,“因公司董事胡凌雲於2017年10月擔任盛運重工的董事,公司與盛運重工及其下屬公司形成關聯方,2017年公司與盛運重工及下屬公司的關聯交易未履行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審議決策程序”這起事件被認定爲盛運環保財務報告重大缺陷之一。

隨後,鄭鳳才和喬廣義均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副總經理職務、公司總工程師曾紀進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高管職務,和前面2人一樣,這3人在辭職後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國資馳援未落定,5個月市值蒸發72%

盛運環保的債務危機能否解除?從一份份關於債務到期未能清償公告中公司擬採取的措施中就可以發現,盛運環保已將川能集團視爲“救命稻草”。

今年5月23日,盛運環保發布公告稱,盛運環保、盛運環保控股股東開曉勝、川能集團三方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書》。天眼查資料顯示,川能集團的第一大股東爲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爲67.8%,而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四川省人民政府全資控股的企業,截至2017年底的總資產規模爲1183億元。

關於本次合作,具體是指,盛運環保控股股東開曉勝決定將其所持有的盛運環保全部股份進行轉讓,所以這起交易也涉及了上市公司控股權的變更。三方承諾,就政府授予盛運環保的40個籌建和在建的城市生活垃圾發電項目(日處理31350噸),川能集團將對相關垃圾發電項目按照特許經營權協議投資額度不低於156.75億元。

《戰略合作協議書》簽訂後,爲使公司走出困境,盛運環保表示“公司將成立工作組,與控股股東、川能集團就協議3個月排他期內公司項目情況與當地政府洽談,共同推動項目建設。同時,公司將積極推動控股股東與川能集團就上市公司控股權轉讓工作。”

相關公告顯示,盛運環保和川能集團目前已經在宣城、棗莊、濟寧、海陽項目上開展合作。

10月19日,新京報記者致電盛運環保,瞭解其與川能集團的合作進展,盛運環保工作人員回覆稱,大股東與川能集團的股權轉讓進展結果還沒有出爐。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盛運環保今年的股票在二級市場上表現不佳。因籌劃重大事項,盛運環保自2017年12月1日開市起停牌,停牌7個月之後,2018年6月1日,盛運環保終止重大資產重組,公司股票上午開市起復牌。

Choice顯示,復牌之前,盛運環保的總市值爲121.96億元,復牌之後,截至2018年11月9日收盤,盛運環保當前股價爲2.53元每股,對應的總市值爲33.39億元。換言之,在5個多月的時間裏,盛運環保的總市值已蒸發88.57億元。

原董事長開曉勝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

在盛運環保的債務危機中,原董事長開曉勝目前也有鉅額款項尚未清償給上市公司。

截至2017年年底,開曉勝持有盛運環保13.69%的股份,爲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而根據最新公告,其仍是實控人。

不過,開曉勝已經從上市公司辭職,並被中國證監會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列入原因爲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主體逾期不履行公開承諾,懲戒措施爲限制乘坐火車高級別席位和民用航空器,起始時間爲2018年10月17日。

截至2017年底,盛運環保其他應收款達27.13億,其他應收款重大變化“系關聯方資金佔用所致”。

盛運環保於11月7日發佈的關於清欠解保進展情況的公告顯示,開曉勝曾承諾爲關聯方公司履行代償義務,截至目前,安徽盛運重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用經營性貨款清償了2298.10萬元,未清償賬面餘額爲221512.81萬元。新疆開源重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5046.08萬元,安徽潤達機械工程有限公司10746.46萬元均未清償給上市公司,開曉勝也未代爲清償。

一方面,開曉勝強調自己“在積極籌措資金償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自盛運環保上市以來,開曉勝多次進行減持。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7月到2016年年底,開曉勝共在14個交易日累計減持了15次,套現總金額約爲16.58億元。

另外,新京報記者自中國裁判文書網獲悉,在一份關於前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潘章生犯受賄罪的一審刑事判決書中,有提到安徽盛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開某某是行賄人之一,天眼查資料顯示,安徽盛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盛運環保的全資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爲開曉勝。

那麼,判決書中的行賄人安徽盛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開某某是盛運環保控股股東開曉勝嗎?11月9日,新京報記者就此事求證盛運環保方面,截至目前,沒有收到回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