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雙十一”,許多市民已摩拳擦掌準備買買買,而在惠東、博羅、龍門3縣的農村,許多村民亦不例外。東時記者從市經信局獲悉,藉由農村淘寶的建設,自2015年至2017年12月31日,惠州上述3縣建成218個村級服務站,村淘累計購買額超過2億元。

農村淘寶博羅服務中心。

建設:3年建成218個農淘村級服務站

農村位置偏遠,商業薄弱,不少生活所需品消費成本高,村民的消費需求無法滿足,而另一方面,農村訂單分散且相距較遠,物流成本高,近年來,隨着農村淘寶的發展,打通了農村物流 “最後一公里”,這些限制電商進農村的桎梏正在一一解開。

自2014年12月,廣東省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進“千縣萬村”計劃落地後,2015年惠州啓動農村淘寶建設,龍門、博羅、惠東3縣先後與阿里巴巴集團開展合作,全力推動 “農村淘寶”項目。

據統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惠東、博羅、龍門3縣政府累計投入財政資金929.5萬元,開設3個縣級運營服務中心,建成218個村級服務站,村淘累計購買額超過2億元,消費主要集中在傢俱、電器、日常食用品、服裝、農資等。

影響:農村淘寶幫助農企農民打開銷路

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稱,農村淘寶幫助農企、農民提高了網上銷售的意識,不少農民通過微信、淘寶等平臺銷售特色農產品。

例如惠東推出超過300個品類特色農產品和知名鞋產品上架展示銷售,推動各產業協同發展;博羅縣通過淘寶、微信、淘惠州等網上商城平臺,開拓農特產品網上銷路、擴大知名度,從2016年至今先後通過舉辦“石壩甘蔗節”網銷甘蔗2.6萬餘斤,舉辦“柚見光明”網上行活動銷售柚子10萬餘斤,通過淘寶、微信朋友圈等銷售番薯20萬餘斤,據統計,2016年博羅縣村級服務站合夥人本地上行售賣金額超過1788萬,包括複合肥1000噸,香蕉袋5萬個,瓷磚數十噸。龍門縣在淘寶、天貓等網站開設大米、農特產品等系列產品營銷網店100多家,代賣產品種類達70個品種,累計銷售金額超過500萬元。

隨着農村淘寶項目不斷完善,不少年輕人才也迴流農村創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存在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民生問題。

受農村淘寶影響,惠東縣2017年入選“網商數據應用50強縣”,並以全國第一的名次位列榜首;博羅縣多次被評爲 “廣東省農村電商健康前五強縣域”。2016年,博羅村級服務站合夥人人均收入持續6個月在廣東排名前三;龍門縣農村淘寶合夥人的收入、日均成交額、訂單含傭比、成交金額等指標長期處於農村淘寶廣東省合夥人的前列。

困境:農村電商人才缺乏產品特色不突出

在2017年農村淘寶的發展出現了轉折。這一年,阿里巴巴調整商業戰略,合夥人佣金大幅降低,收入嚴重減少。

“剛開始時,合夥人每月收入基本達到8000元,業績最好時可達到2萬元,但阿里調整戰略後,即使代購業績不斷增長,但收入卻只有原來的1/3不到。”惠州市博雅特市場信息諮詢有限公司今年年中對惠州農村淘寶項目開展了調研評估,其負責人稱,儘管如今許多農村淘寶合夥人生存比以往艱難,“龍門仍有合夥人反映可以找到突破的路徑實現收入的增長,每個月實現萬元收入也不是問題。”

該負責人分析,由此可見,商業模式、返點減少等外在的因素並不是農村淘寶項目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缺乏專業的人才纔是最關鍵的因素。

他稱,當前惠州農村淘寶合夥人很多都沒有從事電子商務工作經驗,只是抱着試試的態度來參與,對如何通過農村淘寶擴大交易規模缺乏獨特的市場營銷思維和創新能力。但農業網站、電商軟件的建設和維護、農業信息的採集和發佈、農業市場行情的分析和反饋又都需要專門的人才,對這些人才的素質要求是普通合夥人所不具備的。

而另一方面,受農產品品牌特色不突出、銷售不具規模優勢、物流費佔比高、阿里戰略調整等因素影響,農產品銷路問題一直沒得到好的解決。

建議:實施電商人才培育計劃

在調研中,惠州市博雅特市場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發現,阿里巴巴集團近來已將商業重點放在發展“天貓優品”,並鼓勵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轉型爲“天貓優品”店。“但無論商業重點如何變,人才的培育很迫切。”該公司建議政府引導,開展多樣化、常態化培育,從而解決技術人員長期短缺、電商專業運營人才稀少的問題。

其建議,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開設電子商務相關專業的本地高校、中職院校,委派師生定期到鄉鎮村開展農村淘寶運營的一線指導,在真實工作環境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具備理論和實踐雙重能力,畢業以後參與到農村淘寶項目,爲農村淘寶項目的發展注入強勁力量。另一方面,他建議政府部門牽頭成立“電子商務培訓基地”,由電子商務企業提供教學資源,有計劃地培訓農村電子商務人員整合資源和幫助農村品上線銷售的能力,同時也可加強全市農村淘寶合夥人之間甚至與其它城市合夥人的交流,分享成功經驗和模式。

相關新聞:10年“雙十一”:電商購物節背後的時代之變

從5200萬元到千億元級銷售額,過去9年的“雙十一”電商購物節用爆發式的增長證明了線上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在互聯網的土壤上,技術、物流、營銷、金融等領域不斷創新,培育出了成熟的電商市場和全球最大的購物節。

面對正在到來的第10個“雙十一”,不少人在等待下一個可能被改寫的數據紀錄,也開始思考這10年中技術的迭代、行業的創新和消費觀念的變化。

技術創新引領支付便捷智能

幾天前整理雜物時,杭州居民方敏在抽屜中找到了一件形如U盤的“老物件”,勾起了她多年前的回憶。“大概10年前,我在上大學期間這可是網購必備的 ‘神器’。”

如今,這個叫作“U盾”的工具已成爲“雙十一”支付方式之變的鮮活註腳。曾經繁瑣的安裝驅動、下載證書等環節,如今已簡化爲指尖在屏幕的輕觸。

支付寶統計數據顯示,從2014年開始,移動支付開始迅猛發展。移動支付在“雙十一”總交易中佔比從2014年的43%猛增至2017年的90%以上。

根據預測,以生物識別技術爲基礎的指紋和刷臉支付將在今年“雙十一”成爲主流。具有安全性高、耗時短等特點的支付方式已成爲消費者“秒殺”搶購的首選。

業內人士認爲,10年來“雙十一”助推了移動支付技術的成熟與發展,讓移動支付在安全性、便捷性等方面得到了實踐的檢驗。支付量越來越大,但人工干預卻因爲整個保障系統的智能化程度提高而越來越少了。

螞蟻金服首席技術官程立說,往年通過工程師反覆優化的算法如今可以通過機器自動完成。未來“雙十一”的支付保障會越來越像“自動駕駛”,如何避開風險、保障安全,每個環節都將越來越智能。

“爆倉”時代已漸漸過去

在集中爆發的快遞業務量面前,物流的發展曾經像一個疲於奔命的追趕者。但隨着智能物流的建設,“爆倉”被提及的頻率正在逐年下降。

在位於杭州市蕭山區的圓通物流分撥中心,這裏每天分撥的各類快遞已達50萬件。在軌道上不知疲倦運行的350餘個機器人取代了“雙十一”原本的“人海戰術”。

這些機器人在分撥點集中,由人工將快遞放置在運輸托盤上,經過掃碼區域確定方向後,機器人會自動將貨品運送至不同的投遞格口。

菜鳥網絡高級技術專家李建軍表示,9月啓用至今,這套系統分揀準確率幾乎可達100%。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下單一秒鐘,物流幾個月”的情況已獲得了很大改善。“目前我們甚至可以預測快遞數量,並且進行相應準備。”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表示,10年來,電商購物節帶來的商流帶動了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物流基礎設施的優化又爲電商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商流。隨着電商倉儲網絡體系完善度的大幅提高、通關效率的顯著提升等,未來電商服務的體驗將會更加優化。

從商業創新走向產業數字化

“買買買”這個簡明直白的口號幾乎伴隨着“雙十一”的誕生而被喊響。買永遠是電商節日的主題,但是買什麼卻因爲商品品類的激增、消費觀念的更新而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來自阿里的數據顯示,2009年的“雙十一”,淘寶僅有27個品牌的產品上線,但今年“雙十一”這個數字將會達到18萬個。從預售情況看,預售額突破1億元的品牌就有10餘家。商品品類、品牌的爆發式增長使得選擇更加多樣化。

網易考拉方面表示,現在許多電商購物節已不再簡單的是 “爆款”的狂歡,消費者更願意藉助促銷節日,買到性價比更高的日用品,同時嘗試更多精選、高品質的新商品。

淘寶總監靳科表示,電商產品1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品品類和用戶結構的不斷豐富使消費分級的趨勢愈發明顯。“但消費者追求品質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們覺得在每一個細分層次,消費升級的趨勢同樣存在。”

此外,不少專家認爲,電商購物節代表的消費互聯網持續增長趨勢深度影響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據新華社電

淘寶讓土特產進城。這是工作人員打包番薯。由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東江圖片社提供

來源:惠報全媒體 記者馮麗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