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四十四年爲什麼連舉人都沒中?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人。清代傑出文學家,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 聊齋志異 》作者

蒲松齡 蒲松齡19歲中秀才,70歲還在考舉人,其熱衷功名的心氣得有多高。但其一生連個舉人都沒中,原因大致有兩點:1、沒有一個好老師指導。2、寫小說浪費了大量的精力。 少年蒲松齡也很爭氣,早早進學,學習優秀,在19歲時應童生試,以縣、府、道三試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成爲山東學政施閏章的座下弟子。 施閏章生性好學,博覽經史,工詩詞古文學。他文意樸而氣靜,詩與宋琬齊名,有“南施北宋”之譽。 但有一樣,他不是整理八經的“科班出身”,他是在康熙十八年朝廷開博學鴻儒科,錄取的翰林院官。 爲什麼要特意把蒲松齡老師的身份和做官的經歷拿出來說事呢?這就關係到蒲松齡未來科舉40餘年不中的主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有個有經驗的好老師,你學習起來會事半功倍,在清朝八股取士的科考制度面前尤爲重要,只有親自經歷了科考,把科考的路數研究透了,優秀的學子纔有可能脫穎而出金榜題名。 爲什麼很多地方上有名的才子,最終名落孫山,喫的最大的虧就是科考路子沒摸透,又一廂情願地自認才高八斗,堅持就會成功,不知變通,最後一事無成。

聊齋 蒲松齡因施閏章親點的秀才第一而成爲其座下弟子,在那時學業上有了座師,是不能隨意改換的,要不就是“欺師滅祖”會被整個士林所不容。 老師擅長的是經史子集、詩詞書畫,在八股文的制藝上沒有絲毫建樹,對學生蒲松齡就無法指導和傳授經驗,這對蒲松齡來說就悲劇了,這在其以後科考路上的重大失誤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清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齡48歲時,應鄉試,因“越幅”被黜。所謂“越幅”,就是考試違規。 清康熙二十九年,蒲松齡51歲時,秋應鄉試,再次犯規被黜。 所謂“越幅”,就是考試違規。科舉考試的答卷是有一定格式的,卷面有紅線畫出的橫直格,每頁的行數及每行的字數均有規定,如超越行、格隨意書寫者即爲越幅。凡越幅者,即以違式論,試卷貼出,不予錄取。 已經考了20餘年科舉考試,還能犯這種低級錯誤,不得不說沒有一個好老師指導是多麼的可憐又可悲!

蒲松齡還有一個科舉屢試不中的原因,就是把大把的精力用來寫小說,也就是之後鼎鼎大名的《聊齋志異》。"郢中詩社"的好友張篤慶《和留仙韻》二首,諷刺蒲松齡撰寫神怪故事無益仕途,表明蒲松齡寫小說故事已經影響到他的科舉大業了。 爲了養家餬口,蒲松齡一邊應考,一邊充作塾師,掙扎一生,年已72歲的蒲松齡總算拿到了一個“歲貢生”的頭銜。 蒲松齡歲貢生的含金量遠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3623861沒有舉人高,歲貢生到底是個什麼“身份”呢?每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優秀生員升入京師國子監就讀,稱爲“歲貢生”。

在《蒙朋賜賀》詩中,表露了他當時的心跡:“腐儒也得賓朋賀,歸對妻孥夢亦羞。”這樣的結局,對於已經風燭殘年的蒲松齡而言,已是聊勝於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