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现在最火的“男团组合”,那一定非它莫属——

事实上,这几位加纳小哥是在表演“抬棺舞”,当地人会用这种欢快的形式送别亲人。其实,我们中国人也“抬棺”,而且抬得更有技术含量,比如“升棺”
再比如“悬棺”
“悬棺葬”,其实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奇特的丧葬习俗。而最近,我国学者就破解了关于悬棺葬的一大谜团。
这篇在国际科学杂志《细胞》上发表的论文,就是国内首篇关于悬棺葬人群的古DNA研究成果。论文中指出,根据考古学者首次在云南昭通等地对悬棺葬人群古DNA的测序,发现他们是古代百越族群后裔。
相关学者表示:这一研究成果“从遗传学这个层面,验证了人文学科之前的很多研究 ,尤其是悬棺常规路线的问题……”
在我国,悬棺葬最早出现在3000多年的福建武夷山地区,是古老民族僰人发明的习俗。随后以人群迁徙和流动的方式,在福建、江西、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区传播。并在大约2000年前,传到了泰国北部等东南亚地区。

在我国云南威信、盐津等地,还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悬棺葬遗迹。而根据年代测定,悬棺葬在我国大陆最晚的记录,就是昭通盐津的豆沙关悬棺葬遗址。
过去,对于悬棺葬习俗的起源、文化传播、以及族群归属等问题,一直存在许多争议。为探讨这些问题,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机构联手,利用古DNA分析技术,对来自云南威信和盐津,广西百色和泰国邦马帕等地区的人类遗骸样品进行了科研分析。

通过线粒体DNA全序列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昭通地区的悬棺葬人群母系遗传世系遗传多样性非常高,而泰国北部的比较低。这个结果,也符合悬棺葬习俗起源于中国南方,并向南方流传到东南亚的观点。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确定了悬棺葬人群的身份,也只是一个开始。关于悬棺葬,还有诸多谜题等待破译。其中最吸引人的,还是“悬”棺之谜——这些棺材到底是如何悬于绝壁之上的?对此,有专家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研究者眼中,这些看似陡峭的悬崖峭壁,其实并非无路可走。几百年前的僰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在峭壁中找到了攀登悬崖的路径。
能把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安放到悬崖峭壁之上,僰人的族群在当时应该是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但是,僰人悬棺从明代末期不见了踪迹。那么,神秘的僰人究竟去了哪里呢?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呢?有学者推测:当时僰人为了躲避战乱,部分僰人可能融合到文山彝族中,还有一部分僰人迁徙到历史上有共同民族传统习俗的其他地方。
昭通悬棺,从唐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明朝,关于悬棺的科学研究仍在继续。还有众多谜题等待着科研人员破译。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这是哲学三大问题。其实,考古也差不多,区别在于“他是谁?”“他从哪来?”“他去哪了?” 在我看来,考古的最大的意义不是证史,也不是讨论人类起源,也不是搞学术研究,而是探索人类是如何走来的,是要获得一种宏观的,感性的认识,只有回望过去,才能创造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