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秦海璐等主演的喜劇電影,於2011年7月15日在國內上映。影片自上映以來備受影評界青睞,斬獲第28屆邁阿密國際電影節“最佳國際電影獎”,在第28屆電影中國金雞獎、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中也獲得提名,儘管最終票房不過700萬,豆瓣評分卻高達8.4。 影片講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在國企改革的時代背景下,一位被迫下崗的父親爲了完成女兒的心願,在身邊朋友的幫助下用鋼鐵打造了一架鋼琴的故事。 故事很簡單,影片也是按照最常規的線性敘事進行劇情推進,演員表中更多的還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這種處處沒有迎合到觀衆的電影,最終票房慘淡收場可以說是預料之中,但是爲何這樣一部小成本電影在影評界會收穫幾乎一致的好評? 這是因爲大部分觀衆的注意點都在於故事的本身,反而忽略了影片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接下來我會通過時代背景,影片隱喻,主題表達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折射出時代變遷的影片的獨特魅力。特定的時代背景:通過工人階層下崗後的生活場景和生活方式展現出東北地區舊工業時代的落幕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東北,經歷過的人都會知道那個年代發生了什麼。國企改革帶來了全國範圍內的職工下崗潮,劇中的主人公陳桂林就是一個被迫下崗的原鋼鐵廠工人,也是那個年代下崗職工羣體的縮影。影片中,導演運用了大量遠景、特寫以及長鏡頭來展現出東北舊工業時代的特殊印記,恰到好處的背景音樂也給影片增彩不少。 1.獨具時代特色的背景音樂 影片配樂的一大特色就是充滿着蘇維埃風格的音樂,再現了東北老工業區在上個世紀受到蘇聯文化的深厚影響,這可能與導演張猛的生活經歷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作爲一個地地道道的東北漢子,張猛從小對於各類俄式元素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將其轉化到自己的電影中。 再者,爲了重現上個世紀90年代工人階層的勞動熱情和內心的情感,影片中還加入了大量如《懷念戰友》、《張三的歌》等極具時代烙印的音樂元素,給人以極其強烈的代入感。 在我看來,濃厚的蘇維埃元素和在工人中廣泛傳唱的歌曲是老一代東北人難以忘卻的青春回憶,是真正打動人心,能夠讓人熱淚盈眶的時代呢喃。回憶起那段青春無悔的光輝歲月,他們彈奏出的是屬於自己的最真實的生活。 2.深藏時代烙印的生活場景 破舊的磚牆,廢棄的鋼廠,昏黃的色調,這是一個漸行漸遠的時代的最後殘骸。舊日的工友爲了謀生,有的將“賣豬肉”作爲自己的產業,有的淪落爲配鑰匙的手藝人,還有的沉迷於“出老千”的麻將桌中無法自拔。這是一個個陳桂林們不願意接受但又無法抗拒的時代潮流,曾經的集體分散成零零散散的個人,時代的鉅變讓這羣曾經有着鋼鐵般意志的工人們措不及防。直到爲了達成陳桂林“爲女兒造一架鋼琴”的願望,曾經親密無間的工友們再次聚集到熟悉的工廠中,爲了同一個目標而奮鬥。 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的一個全景鏡頭:工友們圍坐在主人公身旁共進晚餐,這一幕竟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創作的名畫《最後的晚餐》有着驚人的相似,不可不歎服於導演的良苦用心——這是工人們作爲一個集體最後的晚餐,也是一個時代走向的落幕的前奏。

影片的隱喻:用一種黑色幽默講述着並不幽默的中國故事

影片的敘述方式很簡單,並採用了大量的平移長鏡頭,不經意間的黑色幽默讓人啞然失笑,但看似荒誕的劇情中,深埋在故事劇情、臺詞甚至是配樂中的深意和暗示有多處值得仔細推敲。 1.從“三套車”到“步步高” 在影片的開頭就是一個葬禮的場景,陳桂林帶領着自己的小樂隊用俄羅斯歌曲“三套車”爲逝者送行,而逝者的家屬則認爲曲調過於沉重要求更換。此時發生了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淑嫺:“換一個,讓老人加快步伐吧”,桂林:“走這麼快去哪啊?”,淑嫺“你管他去哪呢”,隨後歌曲就轉變爲了歡快的“步步高”。 這裏“讓老人加快上路的步伐”暗示着曾經的東北老工業區已經走向了無法回頭的下坡路,時代的快速變遷讓傳統的舊工業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正在逐漸被時代淘汰。而淑嫺那句“你管他去哪呢(跟着唱不就行了)”,恰好反映了當時大批下崗職工重新就業時的迷茫,他們找不到社會發展的軌跡和方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進,走一步是一步。 2.地標建築“雙子煙囪”的消亡 鋼鐵廠留給後人最大的回憶就是“雙子煙囪”,從人物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得知這兩座煙囪從他們的父輩年代起就已經存在,作爲鋼鐵廠的職工,煙囪可以說是他們前半輩子生活的印記。 爲了使地標建築得以保留,原鋼鐵廠的員工們發起了聯名信,還開始探討煙囪改造計劃。看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電影《縫紉機樂隊》裏的片段:喬杉爲了守護小鎮的地標建築“大吉他”而組建樂隊,開啓一段離奇的音樂追夢旅程。之所以說異曲同工,是因爲大吉他和雙子煙囪都象徵着兩個地區曾經的輝煌,但最終都沒有躲過走向毀滅的結局。 在本片中,煙囪是最大的隱喻,它轉喻着舊時代東北重工業的繁榮,煙囪的毀滅則表明舊的時代已經過去,曾經作爲鋼鐵廠工人們的榮耀也將煙消雲散。 3.女兒的撫養權的抉擇 其實影片中陳桂林要打造一架鋼琴的動機很單純:“老婆和我鬧離婚,有了鋼琴就能留住女兒”。爲了爭取到女兒的撫養權他用盡了渾身解數,借錢,偷琴,直到最後決定親自打造鋼琴。很多人看完影片後始終無法理解爲何陳桂林在成功打造鋼琴後還要將女兒的撫養權拱手相讓,其實,這是他對自我和女兒的雙重救贖。 A.對自我 影片開頭,陳桂林和自己的相好淑嫺聊過結婚的話題,陳桂林想要淑嫺嫁給他,而淑嫺卻表示現在他們的關係是各取所需,從此可以看出,桂林的女兒就是他想要開啓新生活的第一個障礙。當然這並不是說淑嫺不能夠接受帶着女兒的陳桂林,而是她無法接受陳桂林“一切爲了女兒”的生活態度,放棄女兒的撫養權後,陳桂林對淑嫺說:“現在我可以娶你了”,這預示着一段全新生活的開始 B.對女兒 真正打消陳桂林爭取女兒撫養權念頭的是殘酷的現實。前妻嫁給了一個賣假藥的騙子不假,但最諷刺的是,靠着不勞而獲生活的前妻確實能夠提供給女兒一個更良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環境。這是他給予不了的。這暗示着一個殘酷的現實:沒有經濟基礎,熱愛還是會敗給現實。

主題的表達:藉助一架“鋼的琴”製造一系列矛盾衝突,並以此體現出對淳樸的愛情和友情的思考以及對逝去的青春的致敬

影片以“鋼的琴”爲名,看似滑稽荒謬,實則意味深長。首先,鋼的琴就是指影片中陳桂林用鋼鐵打造一架鋼琴,不僅切合影片內容,還在這個“標題黨式”電影橫行的年代成爲了一股清流,更能表現出影片的淳樸和真實感。其次,爲了在一段平平無奇的故事中表現出人物的矛盾和衝突,導演將這架“鋼的琴”的製作過程細節化,使之成爲貫穿全片的線索和矛盾的源點,從而表現出對那個年代淳樸愛情、友情的讚美和工人階層們光輝歲月的致敬。 1.對新時代愛情的思考 影片最大的矛盾焦點就在於陳桂林女兒撫養權的歸屬,這也是“鋼的琴”誕生的最初意義。倔強的陳桂林希望通過自己的示愛來留住女兒,但殘酷的現實卻將他擊垮,隨着劇情的發展,陳桂林開始學會接納自己,接納身邊觸手可得的愛情,實際上,前妻的離去預示着物慾橫流的快餐時代的到來,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愛情觀念的權力,而影片的最後陳桂林選擇主動交出女兒的撫養權更是一種對自我的救贖,對新的愛情生活的期盼 2.對舊時代友情的思考 相較於一部描繪親情影片的名頭,我更願意稱之爲“一部弘揚上世紀90年代朋友義氣的史詩鉅作”。影片中,爲了完成陳桂林的心願,季哥、汪工、快手等昔日工友紛紛拋下手中的生計,全身心投入到“鋼琴大業”中去,儘管在打造鋼琴的過程中,他們也產生過沖突,但是當工友快手的女兒被小青年欺負了,一羣已經邁入中年的朋友們義無反顧地集體出動,浩浩蕩蕩的爲工友討回公道。當廢棄鋼鐵廠大門打開的那一幕,我想起了魯迅先生這樣一句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現代社會,我們習慣於沉醉在酒席的觥籌交錯間,似乎朋友可以和利益畫上等號,是這部影片帶着我們回憶起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年代,純真質樸的友情乾淨到沒有摻雜任何的污濁和利益,讓人難以置信,讓人潸然淚下。 誠然,這是一個最無奈的年代,但同時也是一個機遇泉湧的時代,對友情的告白,對愛情的告白,對時代的告白 3. “向逝去的青春致敬”,一羣堂吉訶德式小人物的最後瘋狂

秦海璐飾演的淑嫺曾經明確告訴陳桂林“這鋼琴就算做成了,女兒也不一定就跟你。”陳桂林不傻,他很清楚就算自己能夠成功打造一架鋼琴,也很難得到女兒的撫養權,那麼他爲什麼還要執着地繼續完成這個已經註定會失敗的任務呢?正所謂知其不可而爲之,夢想,往往不都是這樣嗎?陳桂林和工友們打造的這架鋼琴,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單純物質的屬性,這架“鋼的琴”是他們青春歲月的印記,是他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明,以陳桂林爲代表的的國有經濟工人階層們最後的謝幕演出。曾經的我們來過這裏,未來的我們一往無前。

結語

《鋼的琴》是一部帶有時代烙印的影片,它用一個樸實無華的小故事描繪了一羣小人物們的喜怒哀樂,喚醒了沉睡人們心中塵封的記憶,以及對真摯愛情和淳樸友情的渴望。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生活的痛楚讓人被迫低下高昂的頭顱,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卻又讓我們繼續向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