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雁塔公园的北门

冬日里的梧桐树也是一种美景

从大兴善寺出来打的前往小雁塔。西安的的士在大城市中价位算低了,6+1元,在古都的几天里,基本上是的士与地铁相互配载。

小雁塔位于荐福寺内,算起来是一个寺院前往另一个寺院。只是小雁塔的名声压过了荐福寺,加上寺庙的正门都是封闭的,游客一般从友谊西路的北门进入,更少有人知道寺庙的大名。再相比之下,小雁塔的光彩又被大雁塔的辉煌遮挡得一塌糊涂,大雁塔门庭若市,周边修建了庞大的广场,亚洲最大音乐喷泉,打扮成了长安城的中心,小雁塔则是安静地呆在街边,没有大雁塔的雍容华贵,却也独占那一份清幽秀丽。小雁塔在大学时就已去过,那时是班上小组活动,同小组的几位同学一起前来。记得当年这里的一口钟因为破裂还在维修,一位同学抱着另一位女生将头探进窗户,问看到什么,女生回答:“一口破钟”,彼时一位和尚跑了出来,“谁说是破钟?”吓得我们落荒而逃。

再次前来,也是一种怀旧吧。也见惯了庙宇巍峨与佛相庄严,听惯了念经诵佛与暮鼓晨钟,但是小雁塔的钟可不一般,名声盖过钟楼的钟,因为这里是当年“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所在地。还是要说说历史,如同大雁塔与玄奘法师密切相关外,小雁塔的修建则与唐代高僧义净有关。高僧义净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路到印度,历时25年,带回佛经400余部,后来入荐福寺译经。除翻译了五十六部佛经外,还撰写出《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为了存放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佛图,义净上书请求唐中宗出资修建荐福寺塔,即为小雁塔。由此,荐福寺在皇家的庇护下走向兴盛,到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时,荐福寺仍被敕令保留少量僧人维持香火。

古朴的小雁塔

换个角度

再换个角度

雁塔晨钟,这是交钱就可以撞的钟

古碑依旧耸立

白衣殿

赐建荐福寺,明朝一位皇帝的字

大院里有许多的栓马石

换票,进入。大抵因为古都长安名胜古迹实在太多的缘故,小雁塔如今成了公园性质的场所,寺庙里也见不到和尚了,更为特殊的是大雄宝殿竟然也没供着佛像,没有佛的大雄宝殿,这可是第一次见到,连点香火的感觉都不剩。

直奔小雁塔下,绕塔行走,静谧阳光下的砖塔显得古朴苍茫。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神奇故事,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的关中大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时隔34年后,又一次关中大地震,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于是民间便有了“动乱之年塔缝开,大治之年塔缝合”之说。后来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按照如今建筑结构研究,说是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如同“不倒翁”。

荐福寺内保存有公元1192年(金代明昌三年)铸造的大铁钟,钟高3.55米,重约8000公斤。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渭河河底,康熙年间重新发现,于是移入荐福寺钟楼内,说是清代每天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塔影秀丽, “雁塔晨钟”便成为“关中八景”之一,不过如今钟楼内外陈列三四口古钟,不知哪是真哪是假。

寺内环境优雅幽静,脚下是草地,身边是古树,显得非常古朴,沿途收集着许多残缺的碑刻、石像、基座等物,各朝代的都有,古寺和古塔的故事也许就藏在这些沉默的石柱子中,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一番独特的味道,其实历史的痕迹并不需要太多的粉饰。荐福寺南门内的“最胜法门”相传为武则天手书,佛教语中修行者入道的门径称为法门,想必是最至高无上的修德的意思吧。不过多少年来,又有几人不是在阅尽人世沧桑、享尽世态炎凉后,方大彻大悟呢?

清代诗人题曰: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