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溥杰

很多人感慨当下媒体为了所谓的时效性,不加求证就发布新闻,导致一个事件多次反转。

对此媒体似乎也有一肚子苦水,行业竞争压力大,你吭哧吭哧去检查信源,调查求证,结果同行没有底线,第一时间就发出去了,热点流量就与你无缘了。与其如此,倒不如抢先一步,继而再去深入调查求证不迟。故而,破罐破摔反而是理性的选择。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媒体为了逐利,枉顾新闻价值的事情屡见不鲜。在吃瓜群众津津乐道的民国时期,假新闻谣言不仅是满天飞,更有甚至不惜一手炮制“奇闻”来博眼球。

1947年山城重庆石柱县桥头乡传出一条消息:有个姓杨的女子九年不食人间烟火。起初只是当地乡绅口口相传,后来传到了石柱县县长白昭义耳朵里。县长不肯错过任何一个曝光的机会,他认杨妹做了干女,并取名为杨白生。

尽管当时国民政府已经还都南京,但重庆到底是当过陪都的城市,被封为民国“永久的陪都”,山城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媒体的格外关注。

1948年4月27日,享誉全国的上海《申报》刊发了记者魏雪珍一篇名为《少女9年不食》的报道:

该报驻重庆记者日前发现一则奇闻,一个名叫杨妹的少女,九年前因饥饿难忍,在山上吃了一个野果,野果呈不规则圆形,没有什么特殊味道。谁知她的这一饥不择食之举,居然使她以后再也没有饥饿感了。九年来,她除了喝点水以外,再也没有吃任何食物,身体也没有不适感和异样感。

为了增加可信性,《申报》还在正文前加了则编者按———

这是一桩轰动山城的奇事,同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生理现象。记者魏雪珍先生所报道的只是一个不吃东西的证物,可并不是编造什么骗人的谎话。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让生理学家、医学家或科学家展开他们的研究!

作为创办于1872年的老牌报纸,《申报》一向是以报道社会新闻著称,且在此七十年前报道过“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轰动全国,也奠定了在新闻界的地位。

杨妹“9年不食”的奇事由见报后,时任重庆市卫生局局长李之郁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重庆市卫生局先后派出两名护士伴随杨妹左右,进行三周医学观察。

观察期间两名护士每天日夜两班,记录两次,送卫生局整理对外发表。作为“始作俑者”的《申报》则是派出特派员,专门发表这些记录。其他媒体也是争相报道,一时间,一个乡村少女成为了彼时的流量IP,喜怒哀乐,吃喝拉撒全部都有人观察记录,对外公布。丝毫不亚于今日的流浪大师。

时值国统区正在闹饥荒,作为国民党要员的杨森似乎看出了希望。当时作为市长的杨森也曾专程去看望杨妹,甚至对外直言不讳的说:“现在全世界都在闹粮荒,我们四川却出了个9年不食的杨妹,真是原子时代的奇迹。杨妹简直就是我们中华民国的国宝!”

21天的观察期满后,作为国民政府的权威新闻机构中央社,发新闻说杨妹“于考验期中证实杨妹确能不食而生,并发表报告”,将这一事件推向高潮。

但是就在中央社发文前三天,在整个事件中保持清醒的《新民报》重庆分社召开“杨妹不食问题座谈会”,邀请医学界二十多位专家教授参与,并拉上了卫生局长李之郁。

正是这次会议,专家们连环发炮,直斥观察过程不严谨,缺乏科学论证。最终卫生局被迫表示,成立专门“白生研究委员会”延长观察周期,并派人秘密监视。

果不其然,在更为严格的观察期内,发现杨妹多次偷吃稀饭、米饭、洋芋等食物。只是她手法之机灵,如果不是对比食物前后数量及对其口腔进行检查,很难发现。

7月15日,国民党中央社一改一个半月前的论调,报道杨妹在观察期内偷吃的记录。两天后,也就是7月17日,重庆市卫生局不得不发布公告承认杨妹偷吃的事实。

而在此前一直热衷于报道杨妹事件的《申报》,在重庆市卫生局发布公告后两天,才在不显著的版面刊发:“杨妹哑谜全盘揭穿,仅忍饥21天。数度偷吃证实,渝卫生局停止主动检查,故弄玄虚者实无可恕”。

值得玩味的是,《申报》负责杨妹不食专项报道的特派员欧阳醇表示,如果不是编辑部的指示,事件起初他可能会漏掉这条社会新闻,也不敢天天拍发杨妹的电讯。要知道当时电费由于通货膨胀加价5倍,报社早已经通知通讯员,不要多拍电讯,以免浪费。而关于杨妹的新闻,则几乎是天天拍发。

由此可见,杨妹不食事件自始至终都少不了《申报》的推波助澜。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物价飞涨,时局不稳,报纸自身销量下降。想着借着一个奇闻热点,来增加关注度和销量。另一方面《申报》幕后背景复杂,在国统区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刊发这些新闻无异于是项政治工作。

最初重庆市卫生局局长李之郁等人,也是对杨妹不食高度怀疑。但在观察后第六天,就表示完全相信,并向外界宣称确有其事,还曾拒绝中央电影厂摄制新闻片。

《申报》不断热炒,其他媒体不断跟进,再由重庆市卫生局背书,这出双簧,在全国着实掀起不小的波澜。似乎是在昭告忍饥挨饿的百姓,不要闹事,有人九年不吃饭都能活下去,粮食贵,吃不饱都暂且忍忍吧,饿不死的。

另外,杨妹事件起初的确起到了平抑粮食价格的作用,米价一度下跌。但是在谎言拆穿后,米价再度回升。

在这场闹剧中,就连国民党中央社在事件伊始都能“中枪”,遑论别的媒体。《申报》这样的大神都刊文了,其他媒体焉有不跟着跑之理。当然,在众多跟着凑热闹的媒体中,也有几家能保持理性。要求召开严谨论证的《新民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诚然,旧时代新闻人浮躁,并不是时下媒体丢失节操的理由。

作者张溥杰,著有《民国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