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可否認,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在西方文化越來越多佔據我們的生活的同時,能有更多人能夠重拾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文化節日,洋爲中用、與時俱進沒錯,但也不能把中國的歷史傳統丟棄,傳承與融合纔是最美好的中國情人節。【老袁侃一侃】:近年來,隨着西方文化的不斷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越來越不受待見,年味兒越來越淡,七夕節敵不過情人節、元宵節敵不過聖誕節。

/老袁這是老袁的第51篇文章,感謝您的閱讀支持,謝謝。
老袁侃一侃近年來,隨着西方文化的不斷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越來越不受待見,年味兒越來越淡,七夕節敵不過情人節、元宵節敵不過聖誕節。在韓國人瘋狂搶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去申遺的時候,“只會”義憤填膺的中國人,又是怎樣來保護中國的傳統節日,守護中國的歷史的呢?今天,老袁就和讀者朋友們聊一聊情人節和七夕的起落原因,希望大家能夠有所收穫。

本期內容科普: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爲“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爲象徵愛情的節日。
情人節:每年的2月14日,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的原始崇拜。在西方被描述成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男女要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成功與否,代表了情侶關係的發展關鍵。

直接露骨VS含蓄溫婉
情人節來自於古羅馬時代的“瓦倫丁節”,古人認爲2月14日是百鳥發情擇偶的開始,傳入中國之後,直接吸取西方人過節時期的主題,翻譯爲“情人節”。“情人”一詞隨着網絡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衝擊而水漲船高,在現代有了廣泛的內容和意義。長久以來在儒家文化壓抑之下的慾望,在這個詞語上得到了巨大的釋放和表達。七夕節則來自於中國古老的傳說,主題是久別重逢的相思與愛戀,自古以來就非常崇尚精神層面的思想活動,自然比不上“情人節”火熱,此乃七夕節弱勢的第一個原因。

情物有價VS信物無價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各國之中,“情人節”伴隨着贈送賀卡、玫瑰花等等“情物”的內容,傳入美國之後,巧克力、貴重物品等也逐漸和情人節聯繫在了一起。1930年,美國出現了第一則和情人節有關的巧克力廣告。從此之後,每到2月14日,歐美各國大街小巷鋪天蓋地的廣告,都是打折標語,滿街的玫瑰紅花,將“情人節”推向高潮。情人節在1993年由《人民日報》報道之後,國人也仿效西方,在這樣的自娛自樂之中,國人得到了滿足。反觀我國曆史傳統的七夕節,躲在陰暗的角落裏,瑟瑟發抖。爲什麼呢?中國古代的七夕節,男女互相贈送的無非是自己製作的摺扇,自己編織的手帕等等“信物”,代表着思念和定情之意。且不論價值幾何,每一步的製圖、排版、刺繡那都是姑娘濃濃情意的體現。“情物”有價,你不要,商家可以賣給別人;“信物”無價,此生此世,我只與你交心。現在的年輕人有多少能夠定下心製作這樣的東西,即便是製作出來了,又有多少女孩不嫌棄這“廉價”的心意。這樣的東西,如何讓利益爲先的商品經濟投機者大把掏錢爲其賣命宣傳和恭維呢?此乃七夕節弱勢第二個原因。

冠冕堂皇VS純情真摯
隨着西方“性”觀念的流入,再次爲情人節火起來添了一把火,那些吵嚷着過“情人節”的非商人們,幾乎都有着速食情慾的意念。所謂“有賊心沒賊膽”“情人節”恰恰營造了一個機會,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自此七夕更加顯得萬劫不復。捫心自問,有多少人見面之時沒有早早拿着房卡或者預定好房間呢。反觀傳統的“七夕節”,守望、思念、借題表白情愛是主題,更多強調的是真摯的、純情的、精神上的內容,難以直接燃起慾望的火花,“七夕節”始終不能爲男女發泄情慾創造一個適合的藉口和良好的契機,早已被廣大青年忘卻在腦後。

爲了利益大肆宣傳將一個西方節日搞得如火如荼,反問一個兒童,問問他情人節的內容,基本都能答上2.14,但對七夕節的具體內容卻一無所知。西方最原始的情人節到如今也已經變了味,攀比、虛榮等等亂象早已失去了愛情最初的用意。不可否認,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在西方文化越來越多佔據我們的生活的同時,能有更多人能夠重拾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文化節日,洋爲中用、與時俱進沒錯,但也不能把中國的歷史傳統丟棄,傳承與融合纔是最美好的中國情人節。

好了,本期的話題老袁就爲大家說到這裏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穫,希望您能動動手指讓更多人瞭解這段歷史感謝大家支持老袁以上爲老袁拙見若您對這段歷史有所瞭解,或者有其他的歷史片段可以分享,歡迎大家評論或者私信交流,老袁會一一回復,謝謝大家參考文獻:《美國民生實錄》,(美)姚鴻恩著.北京大學出版社《世界圖書百科全書》,Field Enterprises Educational Corporation《西京雜記》,東晉葛洪編著,中華書局《詩經》,王秀梅等修訂.中華書局
相關文章